正文 第四章 治療方法(八)(3 / 3)

4.避免骨質疏鬆和關節粘連

肢體活動減少是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損傷肢體長期固定又是產生關節粘連、僵硬強直的常見原因。所以堅持適宜的全身鍛煉是促進鈣鹽在骨骼中沉積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同樣指導損傷患者進行正確的局部鍛煉,在不加重損傷的前提下,促進傷肢的氣血流通、舒筋活絡亦是減輕或消除關節粘連、避免關節僵硬強直的有效措施。

5.防病延年

《正體類要·陸序》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局部損傷能影響全身的氣血導致髒腑虛損、正氣不足,易於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的侵襲。而素體本虛、髒腑失調之人,則更易產生氣血不足、筋骨失養而使肢體易於勞損。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精神負擔重,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也成為影響機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導引練功采取和意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及自我按摩、拍打等方法,在鍛煉髒腑筋骨與肌肉的同時,還可在排除外界幹擾、身心鬆弛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人體自動調節機製作用,從而在運動中保持並完善機體各器官係統的功能,改善新陳代謝過程,減輕現代社會緊張生活節奏、各種事件引起的情緒反應所導致的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紊亂以及由之而產生的免疫功能紊亂,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達到扶正祛邪、防病延年的目的。

練功注意事項

1.製定練功計劃

練功要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傷病的性質、程度、部位及骨折整複後的穩定情況製定練功計劃,並定期隨訪,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患者的功能恢複情況,了解患者在練功過程中有無偏差,及時調整練功的內容與運動量。一般情況下,體質較差者或肢體有傷的患者應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先根據傷病或體質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局部練功方法,以增加體力或盡快地恢複肢體功能。然後,在全身情況許可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全身練功的功法,以進一步增強體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2.局部練功的目的與動作要領

指導患者了解練功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患者練功的主觀能動性,堅定其練功的信心與耐心。正確掌握動作要領可使患者在練功時克服畏痛、焦慮等各種雜念,專心致誌用意識指導練功動作,在肢體運動的同時亦達到調心寧神的目的,是使患者自覺堅持練功,達到防治疾病的關鍵之一。

(1)頸部練功:頸部練功的目的主要是促進頸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頸部組織的修複,減少頸部軟組織的疲勞,消除頸肌痙攣,增加頸部肌肉容積,減輕椎間關節囊水腫,改善頸部軟組織的柔韌性,延緩頸椎間盤失養退變,穩定由頸椎退變產生的椎間失穩,有良好的防治頸椎病的作用。頸部練功要在頸部生理活動許可的範圍內進行,動作要正確、緩慢,盡可能達到頸生理活動所容許的最大範圍。頸部急性損傷、細菌性或變態反應性炎症、骨病、脊髓壓迫症等影響頸椎穩定,易於造成脊髓損傷加重的患者則不宜進行頸部練功。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須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設計特殊練功動作,方可進行頸部練功,以免加重病情。

(2)腰部練功:腰部練功的目的除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環,促進腰部損傷的修複外,主要是增加腰部的穩定性,減輕腰椎間盤的負荷,延緩腰椎間盤的退變、破裂,減少勞損性腰腿痛的發生發展。傳統的腰部練功,多以鍛煉腰背肌為主,而根據腰椎間盤內壓在不同姿勢時測壓的結果證實,在腹肌收縮、胸腹腔壓力增加時,可以從脊柱前方給予支持,從而減輕腰椎間盤的負荷。故在站立位時腰椎間盤內壓比坐位時小。所以近來有些學者認為:進行腹肌的鍛煉是減少腰椎間盤負荷,增加腰部穩定,減少椎間軟組織勞損的有效方法。故提倡在鍛煉腰背肌的同時,加強腹肌的鍛煉,對腹肌鬆弛的腰腿痛患者,更有顯著的防治作用。在鍛煉腹肌時也需注意減少腰部的活動,減少腰椎間盤的負荷,故多采用仰臥、屈髖、屈膝位的仰臥起坐方法。

(3)上肢練功:上肢練功的目的主要是恢複手的功能,凡上肢各部損傷的治療均應保持指、腕、肘、肩各關節的靈活性,所以在傷情允許的條件下,應盡早進行上肢各關節的功能鍛煉,改善或防止各關節的功能障礙。

(4)下肢練功:下肢練功的目的,是恢複下肢的負重與行走功能。故在保持下肢關節活動功能的同時,還需通過鍛煉,使臀大肌、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強大有力,以保持正常的行走和關節穩定。

3.分期練功,循序漸進

練功活動應以主動練功為主,被動練功為輔,在練功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少到多,逐漸加大,動作由簡到繁。練功時不應引起疼痛,即使引起輕微的疼痛,練功結束後疼痛應隨即減輕或消失。如果練功後疼痛不減或局部腫脹,應及時檢查,調整練功方法,及時調整或減少練功的運動幅度與運動量,以免加重損傷,延緩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