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治療方法(七)(2 / 3)

①順行開放髓內針固定術(以股骨幹中上1/3處骨折為例):在骨折處外側切口,依次顯露骨折端,不必剝開骨膜。然後在大轉子作一小切口,顯露大轉子之上凹陷處,以骨鑿鑿開一骨孔,將髓內針尖端插入骨孔內,注意髓內針的脊背向外側,凹麵向內側,針尖對準骨髓腔方向,針尾套入打入器,用骨錘打擊打入器,當髓內針露出骨折斷端時,整複骨折,並以三爪固定器固定骨折處,再將髓內針向遠側骨折段打入髓腔內,直至針尾有孔部露在骨外為止,以便骨折愈合後拔出髓內針,按層縫合傷口。

②逆行開放髓內針固定術:先行切開複位,顯露骨折斷端,將合適的髓內針針尾插入近側骨折段髓腔內,針尖套上打入器,將髓內針打入髓腔內直至在大轉子凹部穿出達皮下,於該處做皮膚切口,顯露髓內針尾部,繼續向上方打入,待針尖至近側骨折端水平時,進行骨折複位並固定,針尾套上打入器,將髓內針打入遠段骨折髓腔內,針尾孔部留於骨外。衝洗傷口,徹底止血,按層縫合。

三、手術中異常情況處理

打入髓內針發生困難:常因髓內針過粗或因髓內針插入方向不對,針尖抵於骨皮質,或因骨折成角畸形。如果發生進針困難時,不可強行進針,應立即停止,拔出髓內針調整方向,或更換髓內針,即可順利地擊入。

進退兩難:如果選針不當,或者髓腔過細,或方向有誤,強行將髓內針擊入髓腔,必然卡於髓腔內,既不能進,又拔不出來。有時將拔出器的鋼鉤拉直或折斷,也難拔出。此時應拍X線片以確定針尖所在的位置。以圓鑿將該處骨皮質鑿一骨洞,將髓內針逆行頂回拔出。如果失敗,隻好將外露的髓內針鋸斷,更換其他固定方法。

髓內針彎曲或針孔處折曲斷裂:常因掌握方向不準,把持力和錘擊力不穩,或因打入器V形座過淺,而造成針孔處彎曲折斷。為此術前應仔細檢查V形針尾與V形座是否相符,深淺是否適宜,如果發現髓內針彎曲,應及時更換,操作時應用力穩妥,方向正確,在擊入的過程中,隨時檢查針的形態及進針方向。

髓內針穿出下骨折段皮質之外:由於插針的方向偏斜,發生骨質折裂。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除正確插針外,還應在操作過程中,隨時注意骨折斷端周圍有無異常情況,如有針尖露出或骨質劈裂,應立即停止擊入,拔出髓內針,調整方向,重新打入。對劈裂之骨塊以鋼絲固定。

骨折斷端分離:打入髓內針後,有時發現骨折斷端分離。一般是由於髓內針過粗或方向偏斜所致。應用手向上推頂遠端肢體,使斷端縱向擠壓,消除間隙。如果失敗,則拔出髓內針,更換較細的髓內針,重新打入。

對骨折不愈合的處理:骨折不愈合者,在手術中應切除硬化骨質,打通髓腔,髓內針固定後,應在骨折端植骨,以促進骨折愈合。

術後並發症:

①針尾處摩擦疼痛,多為針尾在骨外留得過長,因而產生疼痛或滑囊炎,髖關節活動也受到限製。②感染,多由於消毒不嚴格或操作粗暴及手術時間過長等因素引起。③髓內針彎曲、折斷,多因髓內針質量不佳或過早下地負重,造成髓內針在髓腔內彎曲或折斷。如果骨折未愈合,在麻醉和透視下,采用閉合骨折療法予以矯正,並給予適當外固定。如果髓內針在骨折處折斷,重新手術,取出髓內針,改為鋼板螺絲釘內固定。如果骨折已愈合,髓內針已折斷,但肢體的力線尚好,近段從臀部取出較易,遠段髓內針取出則十分困難,說服患者不取,或者在骨折段適當的部位開窗取出。

附:骨折治療的彈性固定原則

簡要回顧

骨折是多發病之一,長期以來對骨折的治療就具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方法的好或差,觀點是否更接近客觀規律,它的惟一檢驗標準,就是臨床實踐。具體的說,主要是由骨折愈合質量和愈合速度來驗證。采用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即骨折醫療器械及各種器具的設計和使用是由醫療觀點決定的。醫療觀點是骨折治療的基本出發點。

從20世紀50年代起,AO學派倡導的加壓固定和強調骨折端絕對穩定,一直是治療骨折的經典法則,其治療原則包括:①解剖複位;②堅強固定;③無創操作;④盡早活動。AO理論的精髓是加壓固定下產生骨折的Ⅰ期愈合,加壓接骨板是AO內固定物中的經典代表。但是,在這種力學環境下產生的Ⅰ期愈合存在許多缺陷,諸如加壓接骨板的強大應力遮擋效應,使骨折端變為廢用段,造成板下骨皮質骨質疏鬆,去固定後常發生再骨折;即使保證了骨折端的絕對穩定,仍有相當比例發生骨不連;加壓接骨板產生的壓力是一過性的、靜態和被動的,隨著骨折端皮質壞死吸收,其加壓作用隨之消失等等。

有鑒於此,近10年來AO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即從堅強內固定轉化為生物學固定原則(biologicalosteosynthesis,BO),其核心思想是保護骨的生理血供。具體措施包括:①間接複位;②減少內固定物與骨皮質之間的接觸麵積;③使用低彈性模量的內固定物;④不強求骨折端的解剖複位;⑤微創內固定手術等。

加壓鋼板技術(AO)是建立在骨折一期愈合的理論基礎上。1886年Hansmann最早使用鋼板固定骨折,繼而Lane1894年和Shermane1912年加以推廣應用,由於鋼板強度和電解問題影響了療效。Venable應用不鏽鋼材料加以解決了電解問題,又加用石膏外固定以增強鋼板固定效果,從固定穩定來看,比前者進了一步,但也把鋼板外固定和石膏外固定的缺點結合在了一起,迫使尋求新的方法。1948年,Egger首先使用滑槽加壓鋼板,20世紀60年代,Müller等提出了係統的骨折加壓固定理論和方法。解剖複位、堅強固定和早期活動的原則改變了切開複位治療骨折的意義。他們認為,堅強內固定可以完全恢複骨的原形,使骨折部位及相鄰關節能立即進行主動活動,使骨折端直接愈合而無須形成外骨痂。加壓鋼板對於維持骨折端的解剖位置,允許患者早期活動,無疑是好的方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臨床經驗的積累,加壓鋼板固定治療骨折的缺點,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近年來,對其以下三個方麵提出了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