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膏固定
醫用石膏係脫水硫酸鈣(Ca2SO42H2O),是由天然結晶石膏(Ca2SO42H2O)煆製而成的。將天然石膏搗碎,研成細末,加熱至100~120℃,使其失去水分,即成白色粉狀,變成熟石膏。使用時石膏粉吸水後又變成結晶石膏而凝固,凝固的時間隨溫度和石膏純度而異,在40~42℃溫水中,10~20分鍾即凝固。石膏加少許鹽可縮短凝固時間,石膏凝固後其體積膨脹1/500,故使用石膏管型不宜過緊。石膏幹燥一般需要24~72小時。
石膏固定有其適應情況。其目的及適應情況如下:
1.維持正複後的位置。
2.防止鄰近關節活動時可以移動斷端的骨折發生移位。
3.一側斷端容易發生無菌壞死者,宜予固定。
4.宜負重以刺激骨折愈合者,如長骨骨折之延遲連接,應予固定。
5.戰傷中便於轉運,並防止骨折移位。
6.限於條件,無法采用其他方法治療者。
石膏應用要點:
石膏應用不當,可能導致非手術療法治療骨折的失敗,應予注意。
無襯墊石膏與襯墊石膏
(1)無襯墊石膏:應用時,注意石膏卷帶不能拉緊或反折,以免過緊,影響循環。在下列情況,估計軟組織腫脹較不顯時,可以采用:
1)腕舟骨骨折;
2)第1掌骨基部骨折脫位;
3)橈骨下端骨折;
4)腫脹已消退,或已初步愈合更換石膏者;
5)新近骨折複位良好,或極少移位,且軟組織損傷較輕者。
(2)襯墊石膏:
襯墊稍有彈性,能保持固定,又不會因組織的稍有消腫而變鬆。下列情況可以采用:
1)肢體手術後預計將有反應者;
2)創傷後軟組織損傷較重者;
3)伴發急性炎症而需固定者。
應用要點:
(1)應事先選擇成形速度合適的石膏,預計並研究肢體重力作用,需用整複及扶持力量,如何整複及如何維持位置。
(2)整複後,由助手扶持,術者自上石膏。
(3)先固定必須固定部分,在未成形前仍可維持及矯正位置。成形後,再妥善完成全部石膏型。
(4)應用襯墊石膏時,襯墊宜光滑、平整,厚度適當。
(5)不能包纏過緊,但也不宜過鬆。
(6)厚薄均勻,不宜骨折處特厚、上下端過鬆或太薄。
(7)如不合適,應予拆換。
石膏繃帶的用法
使用時將石膏繃帶卷平放在30~40℃溫水桶內,待氣泡出淨後取出,以手握其兩端,擠去多餘水分,即可使用。石膏在水中不可浸泡過久,或從水中取出後放置時間過長,否則石膏很快變硬,如勉強使用,各層石膏繃帶將不能互相凝固成為一個整體,因而影響固定效果。
石膏繃帶內的襯墊
為了保護骨隆突部的皮膚和其他軟組織不受壓致傷,包紮石膏前必須先放好襯墊,常用的襯墊有棉紙、棉墊、棉花等。根據襯墊多少,可分為有襯墊石膏和無襯墊石膏。有襯墊石膏襯墊較多,即將整個肢體先用棉花或棉紙自上而下全部包好,然後外麵包石膏繃帶。患者較為舒適,但固定效果略差,多用在手術後做固定用。無襯墊石膏,需在骨突處放置襯墊,其他部位不放。無襯墊石膏固定效果較好,石膏繃帶與皮膚直接接觸,十分服貼確實。但骨折後因肢體腫脹,容易引起血循環障礙或壓傷皮膚。
石膏繃帶固定的操作步驟
1.包紮前準備
(1)人員安排:小型石膏1~2人,大型石膏,如髖人字石膏,不得少於3人。
(2)患者準備:向患者說明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項,清洗傷肢。有傷口者先換藥,胸腹部石膏固定者,患者不得空腹或過飽。
(3)石膏及工具準備:根據石膏固定的大小與範圍的不同,需要準備相應規格與數量的石膏繃帶卷,並準備相應的工具。
2.操作步驟
(1)體位:將患肢置於功能位(或特殊要求體位)。如患肢無法維持所要求體位,則需有相應的器具,如牽引器、石膏床等,或有專人扶持。
(2)保護骨突部位:在骨突部位放置棉花或棉紙。
(3)製作石膏條:在包紮石膏繃帶時,先做石膏條,放在肢體一定的部位,加強石膏繃帶某些部位的強度。其方法是在桌麵上或平板上,按所需要長度和寬度,往返折疊6~8層,每層石膏繃帶間必須抹平,勿形成皺褶。也可不用石膏條,在包紮過程中,可在石膏容易折斷處或需加強部,按肢體縱軸方向,往返折疊數層,以加強石膏的堅固性。
(4)石膏托的應用:將石膏托置於需要固定的部位,於關節部為避免石膏皺褶,迅速將石膏用手掌抹平,使其緊貼皮膚。對單純石膏托固定者,按體形加以塑形。此時,內層先用石膏繃帶包紮,外層則用幹紗布繃帶包紮。包紮時一般在肢體近端纏繞兩層,然後再一圈壓一圈地環狀纏繞,後圈壓在前圈的1/3~1/2處,依序達肢體的遠端。於關節彎曲部勿包紮過緊,必要時應橫向將繃帶剪開適當寬度,以防邊緣處的條索狀繃帶造成壓迫。對需用雙石膏托固定者,依前法再做一石膏托,置於前者相對的部位。紗布繃帶纏繞兩者之間。
(5)包紮石膏的基本方法:環繞包紮時,一般由肢體的近端向遠端纏繞,且以滾動方式進行,切不可拉緊繃帶,以免造成肢體血液循環障礙。在纏繞的過程中,必須保持石膏繃帶的平整,切勿形成皺褶,尤其在第1、2層更應注意。由於肢體的上下粗細不等,當需向上或向下移動繃帶時,要提起繃帶的鬆弛部並向肢體的後方折疊,不可翻轉繃帶。操作時要迅速、敏捷、準確,兩手互相配合,即一手纏繞石膏繃帶,另一手朝相反方向抹平。使每層石膏緊密貼合,勿留空間,石膏的上下邊緣及關節部要適當加厚,以增強其固定作用。整個石膏的厚度,以不致折裂為原則,一般應為8~12層。最後將石膏表麵抹平,並按肢體的外形或骨折複位的要求加以塑形。因石膏易於成形,必須在成形前數分鍾內完成,否則不僅達不到治療目的,反而易使石膏損壞。對超過固定範圍部分和影響關節活動部分(不需要固定關節),應加以修整。邊緣處如石膏嵌壓過緊,可將內層石膏拖起,並適當切開。對髖人字石膏、蛙式石膏,應在會陰部留有較大空隙。最後用色筆在顯著位置標記診斷及日期。有創麵者應將創麵的位置標明,以備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