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板固定因不包括其上下關節,肌肉關節可以活動,有利於斷端對合,促進愈合。實踐也證明采用中西結合短夾板固定治療骨折,愈合時間短,康複快,並發症少,對骨折愈合是有利的。
骨折畸形的發生與暴力方向、肌肉作用、骨折類型與形狀、肢體重量等因素有關,即令石膏固定,由於腫脹消退、肌肉拉力,常可再發錯位。短夾板固定,由於隨時調整位置和鬆緊度,可以防止因消腫而減弱固定作用;且可加用壓墊,更可幫助糾正殘餘畸形。
應用短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療效顯著而肯定,但並非適應於所有骨折。例如軟組織損傷嚴重的開放性骨折、關節內骨折、手法整複失敗的肱骨外髁骨折等,還需考慮牽引或手術治療。對某些骨折,如鎖骨骨折、腕舟骨骨折、橈骨下端骨折,應用石膏固定,療效亦良好,固定時間不長,一次整複固定,無需多次調整。因此,應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因時因地而有所選擇。
骨折與脫位的治療包括早期的複位、有效固定及功能恢複。如單純強調固定,則肢體廢用,將導致骨質疏鬆、關節強硬,有礙組織修複;反之,如單純強調功能鍛煉和活動,易引起斷端移位,影響愈合。故如何運用固定配合功能運動,解決好這一對矛盾,以促進愈合,是首要的問題。
動與靜,即功能運動與固定,是不可分割的兩個對立麵的統一,不應把靜局限於骨折,動局限於關節。動靜結合既是原則,又是手段。骨折局部需要固定(靜),但也需要一定的活動鍛煉(動)。有利的動可以加速骨痂生長,減少並發症,促進康複。故為骨折設計固定措施時,既要求妥善固定,也要求在固定中為有利的活動創造條件。短夾板的應用即可較好的達到此目的,在治療骨折中遠較單純強調或完全依賴石膏固定優越,療效良好。
夾板局部外固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骨折療法。早在公元4世紀《肘後救卒方》中,就提出竹板固定治療骨折。新中國成立以來,夾板局部固定法在治療脊柱骨折、關節內骨折、陳舊性骨幹骨折等方麵取得新的進展。在夾板設計的改進、材料選擇、夾板及布帶的力學特性、夾板固定對骨折愈合影響、布帶張力對肢體血運的影響等方麵,出現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夾板局部外固定,是通過布帶對夾板的約束力,夾板對肢體的分布力,紙壓墊對骨折端的效應力,夾板、肢體、布帶間的摩擦力及肢體肌肉協調活動產生的內在動力,使骨折遠、近端處於新的相對平衡狀態。夾板固定遵循動靜結合,骨與軟組織並重,局部與全身兼顧的原則,把功能活動不僅看成是骨折治療的重要手段。把骨折的整複、固定和功能鍛煉有機結合起來。夾板局部固定骨折療法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
目前,在傷情日益複雜,骨折治療標準逐漸提高的情況下,對骨折固定方法的選擇也越來越嚴格。盡管骨折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從生物力學觀點看,在下麵問題上,人們意見較為一致。即理想的骨折固定方法應是:維持理想的骨折對位至骨折端愈合,適合不同愈合時期骨折端應力狀態需要,不幹擾骨折處的髓內外血運,病人在整個治療期間,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收到骨折愈合與功能恢複並進效果。徐莘香根據彈性力學原理比較了掌背側置分骨墊與掌側置平墊、背側放分骨墊的兩種固定方法,結果表明分骨力基本相同,而掌側應用分骨墊對皮膚的壓力為應用平墊的3.2倍,因此主張應用後一種固定方法,通過445例應用觀察,並發症明顯減少,效果滿意。
孫成榆通過臨床觀察認為一側尤其是兩側應用分骨墊對局部軟組織壓力大,易致肢體血液循環障礙和皮膚壓傷:4塊夾板對肢體壓迫麵積大,尺橈側板與掌背側板的分骨力相反,不利於分骨作用。主張取消分骨墊,單純用掌背側超寬夾板固定分骨作用明顯,並能減少並發症。臨床應用此種方法治療前臂雙骨折91例,功能恢複優良率為94%,無1例軟組織壓迫傷和血循環障礙者。
孫維琰、黎君若等自行研製的中藥電熱夾板也可稱為多功能夾板,是在夾板的外側麵固定一電熱絲,夾板的內側麵塗有接骨中藥,當通過低壓安全電流時,夾板產生一定的熱量,有助於藥物的吸收。這種夾板更具有新的功能和特色,作者臨床對100例股骨幹骨折病人進行了中藥電熱夾板促進骨折愈合的研究,病人平均分為中藥電熱夾板組和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在骨折臨床愈合時間有明顯的不同,中藥電熱夾板組平均提前74天愈合,說明中藥電熱夾板有良好的促進骨折愈合作用,並有明顯消腫止痛作用。薑友民等采用鉗夾加壓固定治療尺骨鷹嘴骨折130例,優良率達98.46%。該固定器是作者於1982年研製成功並運用於臨床的,適用於尺骨鷹嘴橫斷或斜形骨折,骨折間有數個小粉碎骨塊者,以及小塊撕脫骨折合並橈骨頭脫位的病例。該固定器由固定鉗和固定鉤兩部分構成,使用時在局麻下進行,固定鉗固定於鷹嘴骨折線下5~10mm,固定鉤則根據骨折線的類型加以固定。如橫形骨折固定鉤鉤在骨塊中央,斜形骨折略靠下,粉碎骨折略靠上,且粉碎骨折不要加壓過大,以防中間小骨塊被擠出而影響複位。鉗鉤固定可靠後,通過螺母進行加壓固定,小塊骨折需在電視X線機下進行。總之各類型骨折在使用固定鉤之前,均需先行手法複位,否則會失敗。術後屈肘90°,固定1個月左右。
金鴻賓所研製的抓髕器是由兩對不鏽鋼鉤連接於螺旋加壓蓋上構成,重量為40g,其中一對鉤間距較寬的抓在髕骨上極,間距較窄的抓在髕骨下極。其原理是利用機械加壓與金屬應變力協同轉換,使垂直加壓力變成水平加壓力(即骨折嵌插加壓力達27kg)。隨著關節及股四頭肌的收縮,可使加壓力增大,克服股四頭肌的牽拉力,使骨折複位而且維持緊密的固定,加速骨折愈合。但在使用抓髕器時必須與手法複位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複位是基礎,固定是維持對位的條件,必須根據髕骨的解剖位置和骨折特點進行複位,避免盲目性,否則會破壞原始骨折對位的有利的條件,使骨折難以對位。作者自1974年以來,應用該抓髕器治療髕骨骨折551例,經過較長時間隨訪,總有效率為98%,效果滿意。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是我國的特色,曆經40年的發展與提高,現已被國際公認為中國接骨學(ChineseSeteosynthesis,CO),形成一個獨立的理論體係。其治療原則包括:①動靜結合;②彈性固定;③有限和微創手術。在彈性固定下,骨折斷端存在著有利於骨折愈合的微動,微動刺激骨折斷端產生豐富的外骨痂,因此,CO係統的骨折愈合模式也是Ⅱ期愈合,但是這種愈合方式是,有大量的外骨痂生成,這是CO與AO、BO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