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治療方法(四)(1 / 3)

第四節固定

為了維持損傷整複後的良好位置,防止骨折、脫位再移位,保持損傷組織正常愈合,在複位後必須予以固定。固定是治療損傷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內固定兩大類:外固定有夾板、石膏、繃帶、牽引、支架等;內固定有接針板、螺絲釘、髓內針、三翼釘、鋼絲等。良好的固定方法應具有以下標準:①能達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對被固定的肢體周圍軟組織無損傷,保持損傷肢體正常血運,不影響正常愈合。②能有效地固定骨折,消除不利於骨折愈合的旋轉、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對穩定,為骨折愈合創造有利的條件。③對傷肢關節約束小,有利於早期功能活動。④對骨折整複後的殘餘移位有矯正作用。

外固定

外固定是用於體外的一種固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夾板固定、石膏固定、牽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等。

(一)夾板固定

選擇柳木板、竹板、杉樹皮、紙板等材料,根據肢體的形態加以塑形,製成適用於各部位的夾板,用紮帶紮縛,以固定壓墊配合,來保持複位後的位置的固定方法稱為夾板固定法。夾板固定法是從肢體功能出發,充分利用紮帶對夾板的約束力,固定墊對骨折端的防止或矯正成角畸形和側方移位的效應力,肢體肌肉收縮活動時所產生的內在動力,克服移位因素,使骨折斷端複位後保持穩定的良好的固定方法。

1.夾板固定的作用機製

(1)紮帶、夾板、壓墊的外部作用力:

紮帶的約束力是局部外固定力的基礎,這種作用力通過夾板、壓墊和軟組織傳導到骨折段或骨折端,可以有效對抗骨折發生再移位。如三墊固定的擠壓杠杆力可防止骨折發生成角移位;二墊固定的擠壓剪切力可防止骨折發生側方移位。總之,用紮帶、夾板、壓墊可防止骨折發生側方、成角移位,配合持續骨牽引能防止骨折端發生重疊移位。

(2)肌肉收縮的內在動力:

夾板固定一般不超過上下關節,因此不影響關節屈伸活動,並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肌肉縱向收縮活動一方麵可使兩骨折端產生縱向擠壓力,以加強骨折端的緊密接觸;另一方麵,由於肌肉收縮時體積膨大,肢體的周徑隨之增大,可對夾板、壓墊產生一定的擠壓作用力(骨折端亦承受了由夾板、壓墊產生同樣大小的反作用力),不僅加強了骨折斷端的穩定性,並可起到矯正骨折端殘餘移位的作用。因此,按照骨折不同類型和移位情況,在相應部位放置適當的壓力墊,並保持紮帶適當的鬆緊度,可把肌肉收縮的不利因素轉化為對骨折愈合的有利因素。但肌肉收縮活動必須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否則會引起骨折再移位。也就是說,必須根據骨折類型、部位、病程的不同階段和患者不同年齡等進行不同方式的練功活動。

(3)置傷肢於與移位傾向相反的位置:

肢體骨折後的移位,可由暴力作用的方向、肌肉牽拉和遠端肢體的重力等因素引起。即使骨折複位後,這種移位傾向仍然存在。因此應將肢體置於逆損傷機製方向的位置,防止骨折再移位。

2.夾板固定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①四肢閉合性骨折(包括關節內和近關節處骨折經手法整複成功者)。股骨幹骨折因肌肉發達,必須配合骨牽引;②四肢開放性骨折,創麵小或經處理閉合傷口者;③陳舊性四肢骨折運用手法整複成功者。

(2)禁忌證:①較嚴重的開放骨折;②難以整複的關節內骨折,如脛骨髁間隆突骨折等;③肢體腫脹嚴重伴有水泡者;④難以固定的骨折,如髕骨、股骨頸、骨盆骨折等;⑤傷肢遠端脈搏微弱,末梢血循環較差,或伴有動脈、靜脈損傷者。

3.固定墊

固定墊又稱壓墊,一般要放在夾板與皮膚之間。利用固定墊所產生的壓力或杠杆力,作用於骨折部,以維持骨折斷端在複位後的良好位置。固定墊必須是質地柔軟,並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能維持一定的形態,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吸水,可散熱,對皮膚無刺激。可選用毛邊紙、棉花、棉氈等材料製作(內放金屬紗網等)。固定墊的形態、厚薄、大小應根據骨折的部位、類型、移位情況而定。其形態必須與肢體外形相吻合,以維持壓力平衡。壓墊安放的位置必須準確,否則會起相反作用,使骨折端發生再移位。

使用固定墊時,應根據骨折類型、移位情況在適當的位置放置固定墊,常用的固定墊放置法有一墊固定法、兩墊固定法及三墊固定法。

4.紮帶

紮帶的束力是夾板外固定力的來源,紮帶的鬆緊度要適宜。過鬆則固定力不夠,過緊則引起肢體腫脹,壓傷皮膚,嚴重者發生肢體缺血壞死。臨床常用寬1~2cm布帶,將夾板安置妥後,依次捆紮中間、遠端、近端,纏繞兩周後打活結於夾板的前側或外側,便於鬆緊檢查。捆紮後要求能提起紮帶在夾板上下移動1cm,即紮帶的拉力為800g左右,此鬆緊度較為適宜。

5.夾板固定後注意事項①抬高患肢,以利腫脹消退。②密切觀察傷肢的血運情況,特別是固定後3~4天內更應注意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及腫脹程度。如發現肢端腫脹、疼痛、溫度下降、顏色紫暗、麻木、伸屈活動障礙並伴劇痛者,應及時處理。切勿誤認為是骨折引起的疼痛,否則有發生缺血壞死的危險。③注意詢問骨骼突出處有無灼痛感,如患者持續性疼痛,則應解除夾板進行檢查,以防壓迫性潰瘍發生。④注意經常調節紮帶的鬆緊度,一般在4日內,因複位繼發損傷,局部損傷性炎症反應,夾板固定後靜脈回流受阻,組織間隙內壓有上升的趨勢,可適當放鬆紮帶,改善血液循環。以後組織間隙內壓下降,血循環改善,紮帶鬆弛時應及時調整紮帶的鬆緊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動度。⑤定期進行X線檢查,了解骨折是否發生再移位,特別是在2周以內要經常檢查,如有移位及時處理。⑥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並將固定後的注意事項及練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6.夾板固定的時間

夾板固定時間的長短,應根據骨折臨床愈合的具體情況而定。達到骨折臨床愈合標準,方可解除夾板固定。

附:西醫治療骨折多采用石膏固定,包括骨折上下關節。但在石膏固定中,由於腫脹消退、固定變鬆,或肢體旋轉活動,仍可發生再次錯位。尤其是一味強調固定,關節長期不能活動,康複緩慢。

采用中醫局部外固定,並吸取西醫治療骨折的優點,固定與活動相結合對骨折愈合及功能恢複均較優越。

長骨骨折與短骨骨折、穩定型骨折與不穩定型骨折的固定不相同。各部位骨折各具有不同特點,而骨折本身的類型、形狀、部位亦直接影響治療方法的選擇。骨折固定並非一定需要包括其上下關節,主要還在於根據具體情況,不同骨折做不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