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藥物治療
骨傷科用藥規律和原則
祖國醫學治療的核心是辨證論治。在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科學地總結了前人的治療經驗,提出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原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指出: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精辟地闡明了整個治療的宗旨,即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調整氣血使之調達、和平,是整個治療的中心目的。骨傷科亦是如此。局部與整體兼顧,外傷與內損並重,是骨傷科治療的主導。
在藥物治療的原則方麵,《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認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這些原則,充分體現其辨證論治的精神。當前骨傷科用藥,諸多的治療方法,均源於此。諸如堅者削之是活血化瘀法,留者攻之是攻下逐瘀法;結者散之是理氣活血法;勞者溫之是溫通經絡法;損者益之是補法等等。在臨床的醫療實踐中,必須依靠具體的治療方法,方能達到預定的醫療目的,而具體方法的運用,又必須掌握損傷疾病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外治之法治之。更察其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必先逐去瘀血,和營止痛,然後調養氣血,自無不效。概括地說明了損傷之證用藥物治療的法則,並強調必須辨證施治。
第二節骨傷科用藥方法
骨傷科藥物的運用與其他各科一樣,可分為內服藥及外用藥兩大類,但由於骨傷科具有平身的特點,故在藥物的具體運用上,又與其他各科不同。骨傷科對藥物應用是根據局部與整體兼顧,外傷與內損並重的指導思想,再按損傷的部位、性質以及輕重程度的不同,藥物的運用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損傷,也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的強弱靈活運用。而且在損傷治療的各個不同階段裏,所用的藥物和劑量也不完全一樣。
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內外用藥方法很多,而且劑型也比較全麵,如內服藥物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片劑、膏劑、衝劑、糖漿、藥酒類等;在外用藥方麵,有藥膏、膏藥、散藥、搽擦藥、熏洗藥、熱熨藥等。
當前,骨傷科藥物療法分為內治法與外治法兩類,臨床可根據病情有針對性地選用。
(2)內治法
骨傷科內治法,是通過服藥使局部與整體得以兼治的一種方法。是以四診八綱為依據,以三期分治為基礎,再根據患者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損傷的輕重、受傷的部位及新傷或陳傷等,進行辨證施治。明代薛己所著《正體類要》是骨傷科辨證論治較嚴謹的代表著作,其治療原則對後人也影響甚大,可以借鑒。三期分治,即一般初期宜破、中期宜和、後期宜補。這種破、和、補的治療原則,不能機械地截然分開,而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並且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注意活血與理氣、治傷與扶正。
初期治法
初期治法是指損傷之後,由於經脈受傷、氣血受損、氣滯血瘀、傷處腫痛時的內治法則。如《辨證錄》說: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祛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祛,瘀不去則骨不接也。因此,對損傷初期有瘀者,宜采用攻利法。但臨證時,須察脈之虛實,審證輕重,藥配君臣佐使,治分老幼強弱。臨床常用方法如下:
1.行氣消瘀法為消散疏通氣血結滯之法。本法適用於損傷初期氣滯血瘀,但無裏實熱證,不必攻下者。其代表方劑:
(1)以祛瘀為主者,如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
用法水煎服。
主治損傷血瘀。
禁忌及注意失血較多者及體弱者慎用。
(2)以行氣為主者,如複元通氣散(《正體類要》)。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3~6克,溫酒服下。
主治跌撲損傷、氣滯作痛。
禁忌及注意氣虛者慎用。
(3)行氣與消瘀並重者,如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腹部損傷、瘀血疼痛。
禁忌及注意對年老體弱、氣血虛衰、失血過多、婦女妊娠、產後及月經期間應當禁用或慎用。
2.攻下逐瘀法為攻逐體內瘀血留滯之法,適用於損傷初期,內傷蓄血、大便不通的體實患者。其臨床代表方劑如大成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用法水煎服。藥後得下即停。
主治跌撲損傷後,瘀血內蓄、昏睡、二便秘結者,或腰椎損傷後伴發腸麻痹腹脹者。
禁忌及注意體虛及胃腸功能紊亂者禁用或慎用。
3.清熱涼血法為清營涼血止血之法,適用於損傷初期血熱錯經妄行,或瘀腫發熱,或創傷感染,或火毒內攻,或熱邪蘊結。其代表方劑如下:
(1)以清熱涼血為主者,如清營湯(《溫病條辨》)。
用法水煎服。
主治創傷或骨關節感染後,溫熱之邪入營內陷,症見高熱煩渴、譫語發斑、舌絳而幹者。
禁忌及注意裏無實熱者禁用。還應注意防止寒涼太過,引起瘀血內停。
(2)以涼血止血為主者,如十灰散(《十藥神書》),四生丸(《婦人良方》)。
十灰散
用法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保存待用。每服10~15克,溫開水下。用鮮藕汁或鮮蘿卜汁調服為佳。
主治損傷所致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創麵滲血等。
禁忌及注意無出血者忌用。
四生丸
用法水煎服,或將生藥搗汁服,或將藥末等量為丸,每次服6~12克,每日3次。
主治損傷出血、血熱妄行、吐血或衄血。
禁忌及注意無血熱者慎用。
(3)以清熱解毒為主者,如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用法水煎服,每日1~3劑。
主治跗骨疽初起,開放性損傷創麵感染初期。
禁忌及注意傷處無感染趨向者禁用。
4.補氣攝血法為補氣固脫之法,適用於創傷失血較多、麵色蒼白、四肢發涼、心煩口渴、冷汗自出、神疲眩暈、脈細數無力或芤、有氣隨血脫、血隨氣亡之兆者。《瘍科選粹》曰:若出血過多而至昏憒者,則大劑參、芪、歸、芎、地之藥,必須多服,安得專治其外而忘其內哉。其臨床代表方劑,如獨參湯(《景嶽全書》)或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獨參湯
用法水燉服。近年來亦有製成注射劑用。
主治失血後,氣血虛衰、虛煩作渴、氣隨血脫之危症。
禁忌及注意本方僅供急救使用,必要時還當結合輸血、補液等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