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臨床檢查與診斷(五)(3 / 3)

應明等對直腿抬高試驗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價值進行了評價。朱利民對封閉闊筋膜張肌對直腿抬高試驗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戴力揚研究181名腰骶神經根壓迫症患者,均為單一神經根損害,計L4神經根損害24例,L5神經根損害87例,S1神經根損害70例。記錄其下肢疼痛分布情況及物理檢查結果。結果顯示L4神經根損害患者下肢疼痛部位以大腿前側、膝部及小腿內側為主,L5及S1神經根損害疼痛部位發生頻率有統計學差別,但部位基本相同。認為物理檢查結果與神經根損害相關性較好。

燕鐵斌等比較康複評定與放射學測量在偏癱肩半脫位評定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偏癱肩半脫位37例,平均年齡60.1±11.5歲,分為低張組和高張組。用FuglMeyer和Brunstrum量表評定患側上肢功能,測量雙側肩峰下間隙、肩峰肱骨外上髁距,攝雙肩正位和後斜位片,用檢驗和Spearman相關性檢驗。結果兩組患者疼痛發生率、Brunstrum分期、雙側肩峰下間隙、肩峰外上髁距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放射學測量雙側肱骨頭的水平和垂直移位、肱骨絕對外展角差異有顯著性(P<0.05);肌張力與肩峰下間隙呈負相關,簡易測量和放射學測量方法明顯相關(r=0.336,0.364,P<0.05)。說明觸診法、簡易測量和放射學檢查均可用於偏癱肩半脫位的評定,其中肩峰肱骨外上髁距具有定性和定量雙重作用,且方法簡單,值得在康複評定中應用。

王葵光等通過對傳統脊髓功能計分法的改進,設計出一種新的量化計分法,以期更客觀、準確地評價頸椎病性脊髓病(CSM)病人的脊髓功能及療效改善情況。通過將頸部、軀幹和四肢的腹、背側劃分為200個方格進行感覺異常的體表麵積量化計分;對全身25塊(組)主要骨骼肌進行肌力障礙量化計分;對21種體征檢查中有異常者進行量化計分。以上3種分值相加即為病人的脊髓功能障礙分值。對24例頸椎病性脊髓病病人術前1天及術後30、90天同時進行新量化計分法和殷華符40分計分法評分並加以比較。本組24例病人,術後30、90天新量化計分法脊髓功能改善率均高於殷華符40分計分法(U=4.04,3.33,P均<0.01)。表明新計分法可更準確、全麵地反映CSM病人的脊髓功能。

脊髓損傷後及時準確的神經功能檢查,對於損傷程度的正確判斷,擬定治療方案及推測預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多年來,描述脊髓損傷嚴重程度的方法很多,治療效果可比性差,給臨床及科研帶來諸多不便,如沿用較久的截癱指數法和1969年由Frankel提出的Frankel法等。1982年美國脊髓損傷協會在傳統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評分標準,即國際脊髓損傷神經分類標準,並進行了多次修改,這種評分標準規範、量化,所收集的數據資料便於進行統計學處理,便於科研工作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此,IMSOP現正向全世界推廣使用。此法也有不足之處,即缺乏對脊髓損傷平麵以下肢體位置覺和深感覺的描述。

劉曉(1996)等認為,脊髓損害時,內皮素是內皮細胞產生的具有強烈縮血管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大量研究顯示,無論在急性或慢性脊髓損害過程中,血管因素所致的缺血、缺氧均起重要作用,因此內皮素作為一種強烈的縮血管物質,很有可能參與了脊髓的缺血損害,推測內皮素可能與脊髓損害發病過程有關。

張培良(1994)等報道,股神經嵌壓症是指股神經在腹股溝區的肌腔隙內受壓而引起的一組症狀和體征。早期或急性嵌壓表現為大腿前內側,小腿及足內側痛、麻、痛覺過敏,屈髖加重、腹股溝區股動脈外側壓痛並向上述區域放射,後期或慢性嵌壓則表現感覺減退、麻木、疼痛、股四頭肌萎縮、肌力下降。

孔令震(1995)報道,橈神經及其分支在肘外側受壓,出現一係列的症狀、體征,臨床上稱之為橈管綜合征、骨間後神經綜合征、旋後肌綜合征。此三者均為橈神經深支受壓導致功能喪失,但應從病因、病變部位及病理變化嚴格區別。Roles(1972)提出橈管綜合征以肘外側疼痛、感覺異常為主,壓痛點在外上髁以下4~5cm,抗阻力伸中指試驗(+),橈神經淺支分布區有麻木異常。骨間後神經綜合征主要以運動障礙為主,無感覺異常。而旋後肌綜合征其病變部位必須位於旋後肌管。旋前圓肌綜合征、骨間前神經綜合征、腕管綜合征,三者均為正中神經在不同部位受壓所致的一係列神經體征。腕管綜合征診治較易。骨間前神經綜合征主要為拇長屈肌與示指深層肌腱麻痹,即拇、示指做對指功能時,拇指末節過伸而掌指關節屈曲,示指末節過伸,近側指間關節屈曲呈方形畸形。旋前圓肌綜合征是傳統命名,主要以正中神經的感覺與運動障礙為主。

肘尺管綜合征、腕尺管綜合征主要是尺神經受壓所致,因尺神經主要支配於內在肌的精細動作。發病緩慢,開始小指麻木,手內在肌無力,以後逐漸發展小指、環指半感覺障礙,手內在肌萎縮,環、小指爪形指畸形,偶有前臂尺背側感覺麻木,屈小指深肌、尺側腕屈肌力弱。二者不難區別。

黃昌林(1992)等研究認為,周圍神經損害後應用周圍神經自身誘導趨化作用修複神經是提高療效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在周圍神經的修複手術中如何充分應用神經自身誘導所產生的這種趨化性作用,必然可以較為理想的解決當前混合型神經斷麵不易區別運動和感覺纖維束的難題,從而較大地提高此類手術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