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神經損傷後,外觀形態出現大魚際肌萎縮、對掌肌麻痹、掌心凹陷消失,顯得明顯變平,稱之為猿手。
正中神經所支配的皮膚感覺區,為手掌的橈側3個半手指和手背橈側3個指的末節,如有神經損傷時,則發生感覺障礙。
根據正中神經損傷的平麵高低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當發生在肘部以上高位損傷時,則前臂的旋前動作、橈側屈腕動作、1~3指的屈指動作完全喪失。檢查旋前圓肌時,囑患者屈肘90°,上臂靠近胸壁,醫者握住患者的手,囑患者作旋前運動時,醫者施以旋後阻力,可測出肌力大小。當損傷平麵發生在腕部時,指淺屈肌無麻痹,而隻有手的內在肌麻痹。因此,檢查時隻有細致區別肌肉麻痹範圍,才能判斷損傷平麵高低。
3.尺神經檢查
尺神經是由臂叢神經內側束的延伸,在腋部隨肱動脈而下,在上臂無任何分支,經過肱骨下端尺神經溝,到前臂分出尺側腕屈肌支,然後下行至豌豆骨橈側轉入掌心。尺神經損傷後的典型外觀形態,是骨間肌萎縮,各掌骨明顯隆起,掌骨間呈溝狀凹陷,小魚際肌萎縮,掌心變平,環指、小指蚓狀肌麻痹,表現掌指關節過伸,環指、小指指間關節屈曲,即爪形手畸形。
尺神經的感覺支配區是手的尺側皮膚,包括掌側麵的一個半手指和背側麵的兩個半手指皮膚,損傷後此支配區出現感覺障礙。
尺神經損傷後的肌力檢查,臨床檢查尺側腕屈肌和拇指內收肌。檢查尺側腕屈肌時,囑患者屈肘90°,掌心向上,半握拳位,前臂旋後,醫者一手托住前臂,一手握手部,囑患者向尺側屈腕,並給以阻力。檢查拇指內收肌時,在上述位置將手指伸直,拇指外展,然後囑患者作拇指內收動作,觀察拇指是否能向示指並攏。可測知有無拇指內收肌麻痹。
4.股神經檢查
股神經和閉孔神經束自腰神經叢,在腰大肌和髂腰肌之間下行並向此兩肌發出分支。再從腹股溝韌帶下,經肌裂孔達大腿前部,並向股四頭肌、縫匠肌、恥骨肌等發出運動分支,並發出支配小腿內側皮膚的皮膚感覺支,當發生損傷時,該部感覺障礙。
股神經損傷運動檢查,主要檢查髂腰肌和股四頭肌。檢查髂腰肌時,患者坐於診察床邊,雙腿並齊,兩小腿自然下垂。醫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另一手扶住肩部,囑患者向上抬起大腿,作屈髖動作,如能抬起大腿,再進行抗阻力檢查,判斷肌力。檢查股四頭肌時,患者平臥兩腿伸直並齊,醫者一手托住窩部,將膝部抬高屈曲90°,然後囑患者將小腿伸直,如能完成伸膝動作,醫者另一手可按壓踝部給予阻力,測定肌力。
膝腱反射是檢查股神經損傷和腰2~4神經根損傷及脊髓損傷的一種檢查方法。檢查膝腱反射時,患者坐於檢查床邊,雙小腿自然下垂,醫者一手扶住膝上膕部,另一手持叩診錘叩擊髕韌帶。如能引起小腿快速前伸,為生理反射存在;若無任何反應,則為生理反射消失,說明有運動神經損傷。
5.坐骨神經檢查
坐骨神經是來自腰4~5神經根和骶1~3神經根組成的骶叢神經。從坐骨大孔穿出骨盆,從梨狀肌中點下緣穿出,下行至臀大肌下,在大腿後方被股二頭肌和半膜肌、半腱肌所覆蓋。走行過程中向這些肌肉發出運動支,再向下延續分出腓總神經和脛神經。
檢查坐骨神經支配的股後側肌肉肌力時,患者取俯臥位,雙下肢並攏伸直,然後囑患者將患肢小腿抬高,作主動屈膝運動,然後再在足跟後部給予阻力,囑患者抗阻力屈膝,測定肌力大小。跟腱反射檢查,用於診斷坐骨神經損傷。檢查時,患者體位同上,將雙膝屈曲90°,醫者一手扶住雙足底前部,另一手持叩診錘叩擊跟腱,正常可引起踝蹠屈,應作兩側對比觀察,觀察有否反射減弱或消失,從而判斷坐骨神經損傷程度。
6.腓總神經檢查
腓總神經是由坐骨神經在大腿中部下方分支而來,至膕窩向外走行,繞過腓骨頭到小腿外前方分為深淺兩支,腓深神經的肌支支配脛前肌、趾長伸肌、拇長伸肌、趾短伸肌等。其感覺支支配第1、2趾之間皮膚感覺。腓淺神經的運動支支配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等。其感覺支支配足背的大部分皮膚。如發生損傷則上述支配區出現感覺喪失或異常。
臨床常檢查脛前肌和拇長伸肌力來分析腓總神經損傷,檢查脛前肌時,患者坐於檢查床上,兩腿伸直,囑患者作足背伸動作,醫者可用手按壓蹠骨遠端部,囑患者抗阻力背伸,以判斷肌力。檢查拇長伸肌時,體位同上,囑患者作拇趾背伸運動,然後醫者用手按拇趾背側,囑其抗阻力背伸,可測出肌力。
7.脛神經檢查
脛神經是坐骨神經的主要延續部分,在大腿後側中下部與腓總神經分開,從膕窩向下穿過比目魚肌腱弓,在肌層內伸延到足跟部,然後入足底。脛神經的主要肌支有腓腸肌、比目魚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
檢查腓腸肌時,患者取直立位,單腿站立,然後將足跟抬起,前足著地,如不能抬起足跟,則說明有腓腸肌麻痹或肌力不足。檢查拇長屈肌時,患者坐於診察床上,兩下肢伸直,囑患者作拇趾蹠屈運動,然後醫者給蹠屈阻力,測肌力大小。
脛神經的感覺支配區,為小腿的後外側和足底部,如有脛神經損傷,則此區皮膚感覺喪失。
跟腱反射,也常用於脛神經損傷時的檢查,方法同前。
附:現代研究
李建東等為了解遊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與治療特點,對17例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17例患者均得到診斷,手術效果滿意。根據有慢性腰腿痛病史、再度外傷後症狀加劇、強迫體位、直腿抬高<30°、屈頸試驗陽性以及馬尾神經損傷等症狀,再結合MRI或CT即可對該病做出確診。
詹玉林等報告6例,均有腰痛伴單或雙下肢疼痛、麻木、無力等主要症狀。3例有間歇性跛行,3例有咳嗽時腰痛向下肢放射。體格檢查6例棘旁椎間隙壓痛均陽性,4例出現下肢放射痛,4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5例有下肢肌力減弱、感覺減退、反射減弱的改變。脊髓造影表現為充盈缺損,CT表現為神經根相應的位置代以較規則的軟組織團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