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阿普萊(Apley)試驗:此法對檢查髖關節強直病人的半月板損傷有一定實用價值。Lewis將該試驗作了改良,故又稱之為研磨提拉試驗。
1)擠壓或研磨試驗: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90°,檢查者一手固定膕窩部,另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向下壓足,使膝關節麵靠緊,然後作小腿旋轉動作,如有疼痛,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關節軟骨損傷。
2)提拉試驗:本試驗有助於鑒別損傷發生在半月板還是在側副韌帶。患者俯臥,膝關節屈曲90°,檢查者一手按住大腿下端,另一手握住患肢足踝部,提起小腿,使膝關節離開檢查床麵,作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活動,若出現膝外側或內側疼痛,則為提拉試驗陽性,提示有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
3)蒂布瑞爾-菲舍爾(Timbrellischer)試驗:又稱之為指壓試驗或搖擺試驗。檢查者以拇指或示指尖緊壓於兩側副韌帶前方的關節間隙上,使之屈膝,同時把小腿向內及向外旋轉,連續數次,或同時伸膝使半月板向前移,如內側半月板損傷,則可突然感到有物體在手指移動,並可引起疼痛,且有尖細聲。此法亦運用於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檢查。
4)瓊斯(Jones)試驗:又稱之為膝關節過伸試驗。囑患者仰臥位,檢查者一手固定膝部,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向上提,將膝關節過度伸展,使半月板前角受壓,若出現疼痛,即為陽性體征,提示半月板前角損傷。
5)蹲走試驗:又稱為鴨子搖擺試驗。主要用於檢查半月板後角有無損傷。檢查時,囑患者蹲下走鴨步,並不斷變換方向,或左或右,如果病人能很好地完成這些動作,可以除外半月板後角的損傷;如果因為疼痛不能充分屈曲膝關節,蹲走時出現響聲及膝部疼痛不適為陽性。半月板後角破裂患者,在蹲走時的彈響聲是很明顯的。本試驗僅適用於檢查青壯年患者。
6)膝關節交鎖征:囑患者活動膝關節時,突然在某一角度有物嵌夾,不能伸屈活動,並出現疼痛,即關節交鎖,當病人慢慢伸屈關節,解除交鎖現象後,可使關節活動自如,即說明為半月板損傷或關節內遊離體存在。
7)卡林斯(Coklins)試驗:囑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囑患者伸膝收縮股四頭肌時,可見股四頭肌內側頭萎縮及鬆弛,即是內側半月板損傷。其功能紊亂多為陽性,約占97%。
8)膝關節彈跳征:囑患者取仰臥位,並作膝關節主動的伸屈活動,若膝關節發生彈響,小腿顫動,並出現較大的聲響,同時伴有疼痛者,為盤狀軟骨損傷的重要體征。但需注意,髕骨脫位、關節遊離體等的存在與否,需加以鑒別。
2.十字韌帶檢查
(1)十字韌帶包括前、後交叉韌帶,其檢查方法常用的有德韋(Drawer)試驗,又稱之為抽屜試驗、前後運動試驗、推拉試驗。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屈膝90°位,檢查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顯拉向前方約1cm,則為前十字韌帶(前交叉韌帶)損傷,即前抽屜試驗陽性;若能推向後約1cm,則為後十字韌帶損傷,即後抽屜試驗陽性;若前後均能推拉1cm,即為前後抽屜試驗陽性。
(2)拉赫曼(Lachman)試驗:患者仰臥,屈膝30°,醫生一手握股骨下端,一手握脛骨上端向前拉小腿。如鬆弛前移又無韌帶拉緊的抵抗感即為陽性,表示膝前十字韌帶斷裂。
抽屜試驗陽性可理解為膝前(後)十字韌帶的前內束斷裂;Lachman陽性鬆弛時往往是膝前十字韌帶後外束斷裂。
(3)側副韌帶檢查:側副韌帶又分為內側和外側側副韌帶,其檢查方法如下。
波勒(Bochler)試驗:又稱之為膝關節分離試驗、側方擠壓試驗、側位運動試驗。患者伸膝,並固定大腿,檢查者一手握踝部,另一手扶膝部,作側位運動檢查內側或外側副韌帶,若有損傷,檢查牽扯韌帶時,可以引起疼痛或異常動度。
3.其他檢查方法
(1)透光試驗:又稱之為照明試驗,主要用於判斷是囊性或實質性腫物。對膝關節的腫物,其波動感明顯者,檢查時用手電筒直接觸動膝部,當手電筒通電後,若腫物呈現透明或淡紅色時,則為囊性滲出液,即為透光試驗陽性;若發暗或不透明,則為血腫或實質性腫物。
(2)浮髕試驗:囑患者取仰臥位,肢體伸直,股四頭肌處於鬆弛狀態,檢查者一手在髕上施加壓力,另一手按壓髕骨待放,當放開手指時,即感髕骨自然漂浮,即說明關節腔內有積液,為浮髕試驗陽性。但需注意假陽性,特別是女性或肥胖患者。
(3)皮薩尼(Pisani)試驗:又稱之為伸膝試驗。當外側半月板囊腫時,伸膝後其包塊消失。
踝與足部
1.印足跡法
將病人的足蹠麵抹上白粉,囑其在地麵行走,觀看印在地麵上的足跡,了解足弓是否正常。正常足弓呈月牙形,內側缺損。若為高足弓的足印前後斷開或少許連接;平足弓足底完全著地,甚至還向內側凸出。
2.小腿三頭肌擠壓試驗
患者俯臥位,足垂於檢查床邊,檢查者用手擠捏患者小腿三頭肌,正常時可引起踝蹠屈,若跟腱斷裂則無蹠屈活動。
3.踝關節背伸試驗
本試驗是鑒別腓腸肌與比目魚肌攣縮的特殊檢查方法。患者踝關節不能背伸或伸膝時發生踝關節蹠屈,是腓腸肌或比目魚肌攣縮。為了區別是腓腸肌攣縮還是由比目魚肌攣縮引起的,可讓患者屈曲膝關節,由於腓腸肌起點在膝關節線上,此時,腓腸肌鬆弛,踝關節能背伸,當膝關節伸直時,踝關節不能背伸,說明腓腸肌攣縮。若伸膝或屈膝時,踝關節均不能背伸,說明比目魚肌攣縮,因比目魚肌起點在膝關節線以下,所以伸膝或屈膝時作此試驗結果相同。
4.霍曼斯(Homans)試驗
又稱之為伸踝試驗。本試驗用以檢查小腿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檢查時讓患者伸直小腿,然後用力背伸踝關節,如小腿肌肉發生疼痛,則為陽性。在小腿肌肉深部觸診時出現疼痛,更證實小腿有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
5.前足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位,檢查者用手握住患者前足部橫向擠壓,若出現劇烈疼痛為陽性,提示有蹠骨骨折。
6.黑爾賓(Helbing)征
又稱之為跟腱偏斜征。患者站立位,若小腿正中線與足跟縱軸一致為正常;若跟骨軸線向小腿正中線外側或內側偏斜,表現有足內翻或外翻畸形。
7.足長軸與兩踝連線的測量
患者仰臥位,從足蹠麵檢查,足長軸與兩踝連線相交,正常時足長軸向脛側傾斜5°,因此兩線相交的外上角應為95°;若兩線相交成直角者,即為前足外展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