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臨床檢查與診斷(四)(1 / 3)

2.髖關節畸形的檢查

(1)托馬斯(Thomas)征:又稱之為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用於檢查髖關節屈曲攣縮畸形。其方法有兩種:一種為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腰部放平,囑患者分別將兩腿伸直,注意腿伸直過程中,腰部是否離開床麵,向上挺起,如某一側腿伸直時,腰部挺起,本試驗為陽性。另一種方法是與一側腿完全伸直,另一側腿屈膝、屈髖,使大腿貼近腹壁,腰部下降貼近床麵,伸直一側的腿自動離開床麵,向上抬起,亦為陽性。本試驗常用於檢查髖關節結核、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所引起髖關節屈曲攣縮畸形。

(2)奧伯(Ober)試驗:檢查因髂脛束攣縮引起的屈曲外展畸形。患者側臥位,健肢在下呈屈膝屈髖體位,患腿在上膝屈曲90°位,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患側髂脊),另手持踝,將患髖後伸外展,然後放鬆持踝之手,患側大腿不能落下(內收)為陽性。說明患肢髖關節有屈曲外展畸形,即在中立位時,髖關節有屈曲畸形,而僅在外展位時才能伸直。

(3)髖關節過伸試驗:又稱腰大肌攣縮試驗。患者俯臥位,屈膝90°,檢查者一手握踝部,將下肢提起,使髖關節過伸,若骨盆亦隨之抬起,即為陽性,說明髖關節不能過伸,腰大肌膿腫、髖關節早期結核、髖關節強直,可有此陽性體征。

(4)帕特裏克(Patrick)試驗:又稱之為4字試驗。患者取仰臥位,患側屈髖、屈膝,大腿外展外旋,並將患側小腿踝部置於健側大腿膝上部,兩腿作成一4字樣。正常情況下,受檢測的大腿外側可以靠近床麵,髖關節有疾患時,則受限製或出現疼痛,若為坐骨神經痛,則該試驗為陰性結果。

3.髖關節穩定性的檢查

(1)迪皮特朗(Dupuytren)試驗:又稱之為望遠鏡試驗、套疊試驗和巴洛(Barlow)試驗,用於檢查嬰幼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仰臥位,髖、膝關節伸直,一助手固定骨盆,檢查者一手置於大粗隆部,另一手持小腿或膝部將大腿抬高約30°,並上推下拉,若股骨頭有上下活動或打氣筒的抽筒樣感,即為陽性;另一方法為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持小腿上段,使髖、膝關節屈曲90°,將大腿上推下拉,若有上下過度移動,即為陽性,表示髖關節不穩。

(2)奧爾托朗(Ortolan)試驗:又稱之為複髖試驗、彈響試驗和外展試驗。檢查時患兒仰臥位,檢查者用一手握住患兒膝部,另一手中指、環指壓住大轉子,將大腿屈曲、外展、外旋,股骨頭進入髖臼,可聽到或感覺到股骨頭複位的彈響聲;檢查者再將患兒的大腿內收、內旋、伸直,股骨頭滑出髖臼,又可聽到或感覺到脫位的彈響聲(感),為本試驗陽性。但須注意,若股骨頭脫位較高,髖部肌肉緊張,做本試驗時不產生複位或脫位的感覺,也未聞及彈響聲,可出現假陰性,此時須與其他檢查對照,做出正確的結論。此征在早期(3個月以上的嬰兒)即可查出,有助於早期診斷。

(3)蛙式試驗:又稱之為雙髖外展試驗,多用於嬰幼兒。檢查時患兒仰臥位,使雙膝雙髖屈曲90°,並使患兒雙髖作外展、外旋至蛙式位,雙下肢外側接觸到檢查床麵為正常。若一側或兩側下肢的外側不能接觸到床麵,即為陽性,提示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4)特倫德倫堡(Trendeleburg)試驗:又稱之為單腿獨立試驗、臀中肌試驗。囑患者先用健側下肢單腿站立,患肢抬起,患側骨盆上提,臀皺襞上升為陰性;再用患肢單腿站立,抬起健腿,則健側骨盆及臀皺襞下降,即為陽性。此法為檢查負重側髖的穩定度或臀中、小肌力量,任何能使臀中肌無力的病變,該試驗均可出現陽性征。

(5)巴洛(Barlow)試驗:又稱之為推壓法。髖臼緣如果過低,作Ortolan試驗,不易引出滑動感,此時可采用向前推壓法。患嬰仰臥,足對向檢查者,屈髖至90°,完全屈膝,檢查者兩手握住患兒兩膝的前方,中指置於兩側大粗隆的頂部,兩拇指置於膝內側的上端達於小粗隆的部位,將兩股移至半外展位,先以一手固定股骨及骨盆,另手中指向前推壓大粗隆,若股骨頭向前滑入髖臼,則表明該關節原係脫位。

4.其他特殊檢查

(1)伊利(Ely)試驗:患者俯臥位,檢查者屈曲其患側膝關節,直至足跟接近臀部,正常人因神經受牽拉,使骨盆前傾,腰椎前突增加,以緩解張力;若以股四頭肌為主的髖前方軟組織有攣縮,則骨盆升高離開床麵,腰椎前突更為明顯,屬試驗陽性。

(2)費爾普斯(Phelps)試驗:囑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大腿盡量外展,檢查者握住踝部逐漸將膝關節伸直,若股薄肌有攣縮時,在伸膝過程中大腿發生內收即為陽性。

(3)髖關節撞擊試驗:囑患者仰臥位,患肢伸直,檢查者一手將患肢稍抬高,呈45°,另一手握拳叩擊患肢足跟部,若髖關節有疾患時可出現明顯的傳導叩擊痛。

膝部

1.半月板檢查

(1)麥克馬瑞(McMurray)試驗:又稱之為半月板彈響試驗、回旋研磨試驗、回旋擠壓試驗。麥氏試驗的檢查,目前臨床上有用麥氏原始檢查法和麥氏改良式檢查法。

1)麥氏試驗原始檢查法:檢者時,患者取仰臥位。肌肉放鬆,檢查者立在患者傷側,盡量將膝關節屈曲直至足跟接近或碰到臀部。檢查內側半月板時,把足向外旋轉,小腿向外展,逐漸將膝關節伸直,此時由於膝部角度的改變,任何內側半月板的碎片將被夾於股骨與脛骨的關節麵之間,在膝關節伸直時,股骨即在這不正常的半月板上滑過,發生響聲與疼痛,病人立即指出疼痛與以前所有的疼痛完全相似。相反方向的檢查亦必須施行,即先將膝關節屈曲,並把足內旋、小腿內收,然後逐漸將膝關節伸直,若此時無響聲,則可斷定內側半月板的後部屬於正常;若有響聲,則可從它的響度與發生響聲的角度來決定半月板破裂的大小和位置。在檢查外側半月板時,可用試驗內側半月板損傷的方法,惟其不同點是將小腿內收、內旋,可明確外側半月板的損傷。

2)麥氏試驗改良式檢查法:檢查內側半月板時,使患側髖關節和膝關節充分屈曲,盡量使足跟碰觸臀部,檢查者左手握膝部以穩定大腿及注意膝關節內的感覺,右手握足部使小腿在充分外旋、外展位伸直膝關節;在伸直過程中,股骨髁經過半月板損傷部位時,因產生摩擦可感觸到或聽到彈響聲,同時患者感覺疼痛。檢查外側半月板時,在髖關節和膝關節完全屈曲的情況下,使小腿充分內收、內旋位伸直膝關節,出現摩擦感或響聲,並同時感覺疼痛。在此試驗中,除響聲外,如又伴有明顯疼痛者,為Smillie征陽性。

臨床上作麥氏試驗時須注意,此法常用於檢查膝關節半月板有無裂傷,其原理是采取旋轉和研磨膝關節麵,以其有無疼痛及交鎖來協助診斷,但由於每位檢查者的臂力強弱不等,而且病人下肢肌肉發達的情況不一樣,再加上其反抗力亦有大小等原因,因此,從理論上講是一個很符合理論的檢查方法,但實際在臨床上應用的體會則有一定的差距。不過一般都認為,在膝關節外傷的早期至少在3個月內,此法檢查意義不大,因為膝關節損傷後,其周圍的軟組織還沒有修複好,用此法檢查無法試驗出有價值的結果,這主要是膝關節不論有無半月板損傷,隻要有伸屈和旋轉活動就會產生疼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