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殊檢查
頸部
1.分離試驗
作頸椎分離試驗時,檢查者一手托住患者頦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後逐漸向上牽引頭部,如患者感到頸部和上肢的疼痛減輕,即為陽性。其機製是分離試驗可以拉開狹窄的椎間孔,也可以減少頸椎小關節周圍關節囊的壓力,還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減少神經根的擠壓和刺激,因而能減輕疼痛。
2.斯珀林(Spurling)試驗
又稱之為縱軸壓頂試驗或擠壓試驗。作該試驗時,患者取坐位,檢查者雙手手指互相嵌夾相扣,以手掌麵於患者頭頂部,兩前臂掌側夾於患者頭兩側保護,不使頭頸歪斜,以免擠壓時造成意外損傷。當向下擠壓時,頸部或上肢出現疼痛加重,即為陽性。檢查時讓患者能準確地說出疼痛部位,以便定位。擠壓試驗的機製是使椎間孔變窄,從而加重對頸神經根的刺激,故出現疼痛或放射痛。
3.屏氣收腹試驗
檢查時讓患者屏住呼吸,收縮腹部肌肉以增加腹壓,此時患者頸部出現疼痛,即為陽性。本試驗的機製是增加椎管內的壓力,若頸椎管內有占位性病變,由於壓力增加,頸神經根受刺激加重,頸部即產生疼痛。
4.吞咽試驗
檢查時患者取坐位,囑患者作吞咽動作,如出現吞咽困難或疼痛,即為陽性。在除外食管癌後,常見於頸椎前方血腫、咽後壁膿腫、頸椎骨折移位、頸椎脫位、頸椎腫瘤等。
5.艾迪生(Addison)試驗
又稱之為吸氣轉頭試驗或鎖骨下動脈受壓試驗。檢查時患者取坐位,上肢垂於身旁,頸後伸並傾向健側,使患側前斜角肌緊張。此時檢查患者橈動脈,減弱者為陽性;或將其上肢外展、後伸並外旋,囑患者深吸氣並把頭部下頦轉向被檢查的一側,橈動脈明顯減弱,或不能觸及時亦為陽性。見於前斜角肌綜合征。
6.挺胸試驗
檢查時患者取立正位挺胸,兩臂向後伸,此時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臂及手部有麻木感或出現疼痛,即為陽性征。用於檢查有無肋鎖綜合征,即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是否在第1肋骨鎖骨間隙受壓。
7.普魯卡因試驗
用1%的普魯卡因溶液5~10ml注於患側前斜角肌內,疼痛立即終止者為陽性。用於鑒別前斜角肌綜合征。
腰背部
1.仰臥位特殊檢查
(1)直腿抬高試驗:患者仰臥位,兩下肢伸直內收位,分別作直腿抬高動作,然後再作被動抬高。一般能自動直腿抬高80°~90°,除膕窩部感覺緊外無其他不適者為正常。舉高不能達到正常角度且沿坐骨神經有傳導性疼痛者,是為陽性,記錄其度數或足跟與床麵的距離。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直腿抬高到30°~70°時引起下肢的傳導性疼痛,超過70°時反而不痛,並可抬高到90°,引起疼痛的30°~70°稱為疼痛弧,說明突出的髓核在神經根袖腋部;若伴有腰痛,則說明突出椎間盤也壓迫硬脊膜;如足部向上舉很快即發生疼痛,則為骶髂關節病變;若上抬至70°~90°以上方發生疼痛,則病變可能位於腰骶、腰肌或腰椎棘間等處。但應排除膕繩肌和膝關節後囊疾患的影響。
(2)直腿抬高踝背伸試驗:即在上法直腿抬高到最大限度但尚未引起疼痛時,突然將踝關節背伸,若引起患肢後側劇烈的傳導性疼痛,即為陽性。用於區別髂脛束、膕繩肌、後膝關節囊等緊張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受限。因踝關節背伸隻能增加坐骨神經和腓腸肌緊張,而對小腿以上的肌肉、筋膜並無影響。
(3)仰臥挺腹試驗:本試驗通過增加椎管內壓力,刺激神經根產生疼痛,以診斷椎間盤突出症,其具體操作分4個步驟。第1步:病人仰臥,雙手放在腹部或身體兩側,以頭枕部和雙足跟為著力點,將腹部及骨盆用力向上挺起,若患者感覺腰痛及患側傳導性腿痛即為陽性。若傳導性腿痛不明顯,則進行下一步檢查。第2步:患者保持挺腹姿勢,先深吸氣後停止呼吸,用力鼓氣,直至臉麵潮紅約30秒鍾,若有傳導性腿痛即為陽性。第3步:在仰臥挺腹姿勢下,用力咳嗽,若有傳導性腿痛即為陽性。第4步:仍在仰臥挺腹姿勢下,檢查者用手壓迫雙側頸內靜脈,若出現患側傳導痛即為陽性。
(4)屈頸試驗:一手置枕後徐徐用力使其頭頸前屈。如出現腰痛及下肢傳導痛,即為陽性。因屈頸可使脊髓上升1~2cm,神經根也隨之被牽拉,因而使受壓神經分布區出現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骶神經根受擠壓,屈頸時即引起患肢後側傳導性疼痛。
(5)骨盆回旋試驗:又稱之為髖、膝關節屈曲試驗。患者仰臥位,屈曲髖、膝關節,檢查者兩手推膝使髖、膝關節盡量屈曲,使臀部離開床麵,腰被動前屈,若腰骶部發生疼痛,即為陽性。若行單側髖、膝屈曲試驗,患者一側下肢伸直,檢查者用同樣方法,使另側髖、膝關節盡量屈曲,則腰骶關節和骶髖關節可隨之運動,若有疼痛即為陽性。表示閃筋扭腰、勞損;腰椎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等有病變。但腰椎間盤突出症,該試驗為陰性。
(6)梨狀肌緊張仰臥位試驗:患者仰臥位,伸直患肢,作內收內旋動作,若有坐骨神經傳導痛,再迅速外展外旋患肢,若疼痛即時緩解,為陽性。
2.俯臥位特殊檢查
(1)背伸試驗:患者俯臥位,雙下肢伸直並攏,雙手合抱於頸後,檢查者固定患者雙腿,囑患者盡力抬起上身,檢查者再於背部適當加壓,使患者抗阻力下背伸,如有疼痛即為陽性,說明有腰部肌肉和椎間關節病變。
(2)脊柱被動伸展試驗:檢查小兒的脊柱活動。可使俯臥將其雙腿上提,觀察腰部伸展是否正常或有無僵直現象。
(3)股神經伸膝緊張試驗:患者俯臥位,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持患側踝部,膝伸或屈位,將髖關節強力後伸。若出現大腿前方的放射痛,即為陽性,表示有股神經受壓。
(4)梨狀肌俯臥位緊張試驗:患者取俯臥位,屈曲患肢,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持患肢踝部,作髖關節的內、外旋活動,若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3.站立位或坐位特殊檢查
(1)拾物試驗:常用於兒童腰部前屈運動的檢查。站立,囑其拾起地上物品。正常為兩膝微屈,彎腰拾起,若腰部有病變,則可見腰部挺直、雙髖膝關節微屈的姿勢去拾地上的物品,即為該試驗陽性。
(2)弓弦試驗:又稱之為坐位伸膝試驗。患者坐在椅上,盡可能伸直背部避免扭轉,以手扶持使身體不移動,患肢被動伸直至小腿疼痛為止,然後稍屈膝使無痛。檢查者以膝夾著小腿,用雙手2~3指於膕窩部壓坐骨神經(弓弦作用),可引起局部疼痛時,即為陽性。如可疑,可前屈頭及軀幹以增加其弓弦作用,則效果更好。
此試驗中背、髖或膝均維持不動,僅以張力加於神經,較其他伸腿高舉試驗之可活動背、髖及膝者不同。陽性者證明為根性神經壓迫症狀,如椎間盤脫出症,此試驗可別於牽涉性坐骨神經痛。若檢查對側肢體亦發生患側疼痛,則表明椎間盤突出於神經分叉處。
(3)背伸試驗:患者站立位,囑患者腰部盡量背伸,如有疼痛為陽性,說明病人腰肌、關節突間關節、椎板、黃韌帶、棘突、棘上或棘間韌帶有病變,或有椎管狹窄症。
4.其他特殊檢查
(1)頸靜脈加壓試驗:檢查者站立患者背後,雙手握頸部,拇指置於棘突,手指置胸鎖乳突肌前緣,用力壓兩側頸靜脈,或用血壓表氣囊帶包繞頸部,加壓40mmHg,維持1分鍾。若在腰椎間盤脫出症時,因頸外靜脈受壓,回流受阻,脊髓腔內液體增多,壓力增高,硬膜膨脹,神經根隨同膨脹移動,間接壓及神經根,可引起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發作或局部不適。做此試驗時,囑病人憋一口氣,同時腹肌繃緊,則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