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馬普克(Mapkc)髁上線
又稱之為髁幹角。正常肱骨長軸與內、外上髁連線成直角關係。當肱骨髁上骨折,內、外上髁骨折,或先天性發育異常時,此Mapkc髁上線發生改變,形成鈍角或銳角。
4.米爾(Mill)征
又稱之為伸肘、屈腕旋臂試驗。患者肘關節屈曲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半握拳,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肘部,並用拇指按壓肱骨外髁處,另一手握住手背部使之被動屈腕,並施加阻力,囑患者伸腕,此時肱骨外上髁處發生疼痛則為陽性,說明有肱骨外上髁炎。此試驗對檢查肱橈滑囊炎有一定的意義。
5.屈肌緊張試驗
囑患者用力握拳,檢查者的手伸入患者拳中,互相作緊握對抗伸腕,若內上髁出現疼痛即為陽性,此係內上髁炎的證據。
6.肘關節側副韌帶穩定性試驗
本試驗用以判斷肘關節的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是否有損傷。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肘部的後麵,另一手握住腕部。讓患者伸直肘關節,握腕部的手使患者前臂內收,握肘部的手推肘關節向外,此時在肘關節外側產生內翻應力,若前臂有內收活動,提示有外側副韌帶斷裂;若握患者腕部的手使前臂外展,握肘部的手拉肘關節向內,此時在肘關節內側產生外翻應力,若前臂有外展活動,提示有內側副韌帶斷裂。作以上試驗時,若出現肘關節外側或內側疼痛,未影響到前臂的內收或外展活動,說明肘外側或內側副韌帶尚未達到斷裂的程度,也要考慮該部的韌帶損傷。
7.蒂內爾(Tinel)征
又稱之為叩診試驗。本試驗是用來檢查神經內有無神經瘤的一種方法,若尺神經有神經瘤時,輕叩神經結節處,會產生向遠端放射痛,甚至由前臂達手的尺神經分布區。
腕部
1.芬斯蒂夫(Finstever)征
患者手緊握拳頭時,第3掌骨頭不顯示突出,表示月狀骨無菌性壞死。
2.芬克斯坦(Fillkelstein)試驗
又稱之為握拳試驗、尺偏試驗。檢查時囑患者作拇指內收,並屈曲各指,在緊握拳後向尺側傾斜屈曲,若橈骨莖突部出現疼痛,即為陽性;有些患者在拇指內收時,即可產生疼痛,尺偏時疼痛加重,提示橈骨莖突腱鞘炎。
3.卡內韋爾(Kanavel)征
尺側滑囊炎開始時其最明顯的壓痛在小魚際肌的上方,距手掌的橫紋2~3cm處,即為陽性征。
4.手鐲試驗
檢查者以手指握持患者的尺橈骨下端時,可引起下尺橈關節疼痛,即為陽性征,多在類風濕關節炎出現。
5.腕軟骨盤擠壓試驗
囑患者端坐,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患手,用力將手腕極度掌屈、旋後、尺側偏傾,並施加壓力、旋轉,若在尺側遠端側方出現疼痛,即為陽性體征,說明有三角軟骨損傷。
6.舟狀骨間接觸叩試驗
使患手偏向橈側,叩擊第3掌骨頭部,若舟狀骨骨折時,可產生劇烈的叩擊痛,有時叩擊第2掌骨頭時也可出現劇烈疼痛,即為陽性征。在叩擊第4~5掌骨頭時則無疼痛出現。
7.腕管綜合征的幾種試驗
(1)屈腕試驗:患者腕掌屈,檢查者用拇指用力按壓腕關節掌側正中部1~2分鍾,若出現手掌麻木、疼痛加重,且向示、中指放射,即為陽性征。
(2)叩觸試驗:輕叩或壓迫掌側腕橫韌帶近側緣的中點,若手指出現麻木、刺痛或加重,即為陽性。
(3)舉手試驗:患者仰臥位,患肘伸直抬高,若出現手指麻木、刺痛或加重,即為陽性。
(4)上臂紮帶試驗:與測血壓相似,隻需將血壓升至收縮壓以上,若出現手指麻木、疼痛或加重,即為陽性。
手部
1.弗羅曼特(Fromant)征
又稱之為拇指捏物試驗、虎口夾物試驗。檢查時囑患者雙手拇指與示指對指用力緊捏一紙塊,然後用力對抗牽拉,正常時掌指關節輕度屈曲,遠端指間關節伸直。當尺神經麻痹時,則恰好相反,掌指關節屈曲較少或伸直,而遠端指間關節強力屈曲,此即為陽性。上述畸形征,為拇長屈肌代償拇短屈肌和拇收肌所致。
2.邦內-利特勒(Bunnellittler)試驗
又稱之為屈指試驗,此試驗可判斷手內在肌的肌張力。檢查時,囑患者掌指關節略過伸,然後屈曲其近端指間關節,若能屈曲,則表明手內在肌不緊張,不影響屈曲活動;若近端指間關節不能屈曲,則可能是內在肌緊張或關節囊攣縮。
區別內在肌緊張或關節囊攣縮的方法:使患指在掌指關節部位略屈曲,然後被動屈曲其近端指間關節,該關節若能充分屈曲,則提示內在肌的緊張;如果該關節不能完全屈曲,活動受限,提示近端指間關節的關節囊攣縮。
3.艾倫(Allen)試驗
又稱之為壓脈試驗、阻斷血運試驗、動脈壓迫試驗,是查手部尺動脈和橈動脈的血液供應是否充分的一種方法。檢查時,囑病人緊握拳將手中血液驅至前臂,檢查者在前臂遠端分別以拇指、示指按壓於尺動脈和橈動脈處,再囑病人伸直手指,此時,手部蒼白缺血,然後放開尺動脈,使尺動脈血液通過,則全手迅速變紅。重複上述試驗,先鬆開橈動脈,全手也可迅速變紅。若尺動脈已栓塞,病人握拳後,按壓尺、橈動脈,待病人伸開手指,放鬆壓在尺動脈處的手指仍見蒼白,再放鬆壓在橈動脈處的手指後,則手部皮膚迅速轉紅;若橈動脈有栓塞,先放鬆橈動脈,再放鬆尺動脈。檢查時須雙手作對比判斷。
4.指淺屈肌試驗
用以判斷該肌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健全。檢查時,將患者的手指固定於伸直位,然後囑患者屈曲需檢查的手指的近端指間關節,這樣可以使指淺屈肌單獨運動,如果關節屈曲正常,則表明指淺屈肌是完整的;若不能屈曲,則該肌有斷裂或缺如。
5.指深屈肌試驗
用以判斷該肌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健全。檢查時,將患者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固定在伸直位,然後讓患者屈曲遠端指間關節,若能正常屈曲,則表明該肌有功能;若不能屈曲,則該肌可能有斷裂或該肌肉的神經支配發生障礙。
髖部
1.大轉子位置的檢查方法
(1)內拉東(Nelaton)線:又稱之為髂坐線。病人仰臥位,髖關節半屈,於髂前上棘和坐骨結節之間畫一條連線,正常情況,此線通過大轉子尖端。若因傷或疾病大轉子上移時,大轉子尖端在此線上方。
(2)休梅克(Shoemaker)線:又稱之為Kaplan交點。在大轉子尖端和髂前上棘之間連一直線,向腹壁延伸。正常時,兩側延線在臍或臍以上與中線交叉,該延長線為Shoemaker線,其交叉點為Kaplan交點,如因股骨頭有短縮(股骨頸骨折)或病變使大轉子上移,則此延長線在臍以下與偏離中線相交。
(3)布賴恩特(Bryant)三角:患者取仰臥位,自髂前上棘與床麵作一垂線,自股骨大轉子頂點與身體平行劃一線與上線垂直,連接髂前上棘與大轉子頂點,即構成一直角三角形,即Bryant三角。如果直角的兩邊等長,則為正常。如大轉子頂點到髂前上棘與床麵的垂線之間的距離變短,說明該側大轉子向上移位。本法須兩側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