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壓痛點局部封閉試驗:用0.5%~1%普魯卡因10~20ml注射於壓痛點軟組織內(先作皮試,後注射),若病變在軟組織內,則疼痛可立即停止;若病變在脊椎則疼痛仍存在。根據封閉後壓痛點是否消失,可以判斷病變的部位和深淺。
骨盆部
1.骨盆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位,檢查者用雙手擠壓患者的兩側髂脊;或患者側臥,檢查者擠壓其上方的髂脊;亦可取俯臥位,檢查者向下壓迫骶骨。擠壓試驗係采用外力擠壓骨盆時,將力傳導到骨盆環狀體的各部,並促使骶髂關節分離,若有病損,患處則出現疼痛,即為骨盆擠壓試驗陽性,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病變,如骶髂關節類風濕關節炎、骶髂關節結核。
2.骨盆分離試驗
患者仰臥位,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兩側髂前上棘前麵,兩手同時向外下方推壓,若出現疼痛,即為骨盆分離試驗陽性。表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病損。
3.骨盆縱向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位,檢查側的髖關節、膝關節半屈曲位,檢查者用左、右手分別置於髂前上棘和大腿根部,雙手用力擠壓,若出現疼痛,即為骨盆縱向擠壓試驗陽性,提示單側骨盆骨折。
4.根斯倫(Gaenslen)試驗
又稱之為床邊伸腿試驗、骶髂關節扭轉試驗、分腿試驗。具體有兩種檢查方法:
(1)仰臥位法:患者臥於床邊,將健側髖、膝關節屈至腹壁,囑患者雙手抱膝以固定骨盆。讓患側下肢垂於床邊,檢查者一手推按健側膝部協助髖、膝關節屈曲,另一手按壓患側大腿,使髖關節盡量後伸,若該側骶髂關節出現疼痛,即為陽性,表示骶髂關節有病變。
(2)側臥位法:患者側臥於床邊,背對檢查者。患者健側在下,並將健腿髖、膝關節極度屈曲,囑患者雙手抱膝以固定骨盆,檢查者一手持患腿踝部,使膝關節屈曲90°,作過伸髖關節動作,另一手推壓骶部,即產生骶髂關節向後扭轉的動作,如有疼痛即為陽性,表示骶髂關節有病變。
5.費伯-帕特裏克(Faberatrick)試驗
又稱之為帕特裏克(Patrick)試驗、4字試驗、髖外展外旋試驗。患者仰臥位,被檢查一側下肢膝關節屈曲,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將足架在另一側膝關節上,雙下肢呈4字形;檢查者一手放在屈曲的膝關節內側,另一手放在對側髂前上棘的前麵,然後兩手向下按壓,如被檢查側骶髂關節處出現疼痛,本試驗為陽性。說明骶髂關節有病損。
6.叩筒柄試驗
又稱之為屈腿壓縮試驗。患者取仰臥位,先作健側。檢查者一手握小腿,並盡量屈曲髖、膝關節;另一手按壓同側肩部以固定軀幹,然後將大腿盡量內收,使腰骶和骶髂關節發生旋轉。用同法再作患側,若骶髂關節出現疼痛,即為陽性。說明痛側骶髂關節有病變。
7.斜扳試驗
具體有以下兩種方式:
(1)斜扳試驗Ⅰ式:患者側臥位,下麵腿伸直,上麵腿屈曲,檢查者一手將骨盆推向腹側,另一手將肩部推向背側以旋轉軀幹,若發生疼痛,則病變可能位於骶髂關節或下腰部。
(2)斜扳試驗Ⅱ式:當完成斜扳試驗Ⅰ式後,囑患者將雙下肢充分屈曲,頭部盡量前傾,使下頜抵於胸骨柄,再進行Ⅰ式法斜扳,此時因脊柱已完全屈曲而被鎖滯,如再發生疼痛,則來自骶髂關節。
8.骨盆旋轉試驗
患者坐於凳子上,檢查者麵對患者,以兩腿夾持患者兩膝以固定骨盆,再用兩手扶持患者雙肩,將軀幹作左右旋轉活動,若某側骶髂關節有疾患,則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9.單腿跳躍試驗
先作健側,如腰部無病損,健側持重單腿跳躍應無疼痛。後作患側,若作患側單腿持重跳躍試驗時,骶髂關節有疼痛或不能跳起者,即為陽性。在排除髖關節、膝關節、脊柱等病變影響外,多為骶髂關節疾患。
10.霍爾德曼(Haldeman)試驗
又稱之為索-霍(Sotoall)試驗、骶髂封閉試驗。患者取俯臥位,注射1%普魯卡因溶液15~50ml於每側骶髂關節處,5~10分鍾後觀察,如為骶髂關節損傷或疾患,則陽性體征均暫消失。
肩部
1.杜加斯(Dugas)征
又稱之為肩關節內收試驗,搭肩試驗。囑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關節取屈曲位,然後用患者的手法摸患者自己對側的肩部,若肘關節能貼近自己的胸壁,即為正常,否則為陽性體征,說明有肩關節脫位的可能。
2.布賴恩特(Bryant)征
本征係觀察患者的雙側腋窩皺襞是否對稱,一般在肩關節脫位時,由於肱骨頭下降或移位,可使患側的腋窩皺襞比正常降低或消失,即為Bryant征陽性。
3.漢密爾頓(Hamilton)試驗
又稱之為直尺試驗。以直尺貼上臂外側,正常時不能觸及肩峰,若直尺能觸及肩峰則為陽性,說明有肩關節脫位,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方肩畸形,如三角肌萎縮等。
4.前屈內旋試驗
檢查者將患肩前屈90°,屈肘90°用力使肩內旋,產生肩痛為陽性,試驗的目的是使肩袖病變撞擊喙肩韌帶。
5.前屈上舉征
又稱之為前屈上舉征或撞擊征。檢查者以手扶患側前臂於中立位前屈、上舉,肩袖的大結節附著點撞擊肩峰的前緣,肩痛為陽性。
6.Impingement試驗
於肩峰下注射0.5%利多卡因(或1%普魯卡因)10ml,肩部疼痛或疼痛弧減輕或消失為陽性。
7.疼痛弧試驗
肩峰下的肩袖有病變時,在肩外展60°~120°範圍內有疼痛,因為在此範圍內該肌腱與肩峰下麵摩擦,撞擊所致。肩鎖關節病變的疼痛弧在肩關節主動外展上舉150°~180°之間。
8.岡上肌腱斷裂試驗
囑患者肩外展,當外展30°~60°時可以看到患側三角肌明顯收縮,但不能外展上舉上肢,越用力越聳肩,若被動外展患肢超過60°,則患者又能主動上舉上肢,這一特定區的外展障礙即為陽性征,說明存在岡上肌腱的斷裂或撕裂。
9.落臂試驗
用以判斷肌腱袖有無破裂。檢查時患者取立位,將患肢被動外展90°,然後囑其緩慢放下,如果不能慢慢放下,出現突然直落到體側,為本試驗陽性,說明有肩部肌腱袖破裂。
肘部
1.Hüter三角
又稱之為肘三角。正常人肘關節屈曲90°時,肱骨內上髁、外上髁與尺骨鷹嘴三點形成一等腰三角形,用於肘部骨折和脫位與肱骨髁上骨折的鑒別。
2.Hüter直線
又稱之為肘直線。當肘關節伸直時,肱骨內上髁、外上髁與尺骨鷹嘴突在一條直線上,在肘關節脫位,肱骨內上髁、外上髁骨折移位時,此線位置異常或不在一條直線上,而作為臨床的簡易檢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