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臨床檢查與診斷(二)(1 / 3)

四、切診

傷科的切診包括脈診和摸診兩個方麵。切脈主要是掌握內部氣血、虛實、寒熱等變化;摸診主要是鑒別外傷輕重深淺和性質的不同。

切脈

切脈,即脈象檢查。損傷常見的脈象有以下幾種。

1.浮脈

輕按應指即得,重按之後反覺脈搏的搏動力量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餘。在新傷瘀腫、疼痛劇烈或兼有表證時多見。大出血及慢性勞損患者,出現浮脈時說明正氣不足,虛象嚴重。

2.沉脈

輕按不應,重按始得。一般沉脈主病在裏,傷科在內傷氣血或腰脊損傷疼痛時常見。

3.遲脈

脈搏至數緩慢,每息脈來不足四至。一般遲脈主寒、主陽虛,在傷筋攣縮、瘀血凝滯等證中多見。損傷後期氣血不足,複感寒邪,常為遲而無力。

4.數脈

每息脈來超過五至。數而有力,多為實熱;虛數無力者多屬虛熱。浮數熱在表,沉數熱在裏,虛細而數為陰虧,浮大虛數為氣虛。損傷發熱及邪毒感染脈數有力;損傷津涸,脈細數無力。

5.滑脈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充實有力,切脈時有如盤走珠之流利感。主痰飲、食滯。婦女妊娠期常現此脈。傷病中胸部挫傷、血實氣壅時多見。

6.澀脈

指脈形不流利,細而遲,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主氣滯、血瘀、精血不足。澀而有力為實證,澀而無力為虛證。損傷血虧津少不能濡潤經絡之虛證及氣滯血瘀的實證多見。

7.弦脈

脈形端直以長,如按琴弦。主諸痛,主肝膽疾病,主陰虛陽亢。在胸部損傷以及各種損傷劇烈疼痛時多見,還常見於伴有肝膽疾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等證的損傷患者。弦而有力者稱為緊脈,多見於外感寒勝之腰痛。

8.濡脈

浮而細軟,脈氣無力以動,與弦脈相對。虛損勞傷、氣血不足、久病虛弱時多見。

9.洪脈

脈形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浮大有力。其特點是應指脈形定,大起大落。主熱證。損傷邪熱內壅,熱邪熾盛,或血瘀化熱之證多見。

10.細脈

脈細如線。多見於虛損患者,以陰血虛為主,亦見於氣虛。損傷久病臥床體虛者多見,亦可見於虛脫或休克患者。

11.芤脈浮大中空,為失血之脈。在損傷出血過多時常見。

12.結、代脈間歇脈之統稱。脈來至數緩慢,時一止,止無定數為結脈;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複動,止有定數為代脈。在損傷疼痛劇烈,脈氣不銜接時多見。

摸診(觸診)

摸診是傷科診斷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關於摸診的重要性及其使用方法,曆代醫學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以手捫之,自悉其情,通過醫者的手對損傷局部的認真觸摸,可幫助了解損傷的性質,有無骨折、脫位,以及骨折、脫位的移位方向等。常用的摸診手法有:

1.觸摸法

以拇指或拇、示、中三指置於傷處,稍加按壓之力,細細觸摸。範圍先由遠端開始,逐漸移向傷處,用力大小視部位而定。觸摸時仔細體驗指下感覺,古人有手摸心會的要領。通過觸摸可了解損傷和病變的確切部位,病損處有無畸形、摩擦征,皮膚溫度、軟硬度有無改變,有無波動感等。觸摸法往往在檢查時最先使用,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情況選用其他手法。

2.擠壓法

用手掌或手指擠壓患處上下、左右、前後,根據力的傳導作用來診斷骨骼是否折斷。如檢查肋骨骨折時,常用手掌擠按胸骨及相應的脊骨,進行前後擠壓;檢查骨盆骨折時,常用兩手擠壓髂骨;檢查四肢骨折,常用手指擠捏骨幹。此法有助於鑒別是骨折還是挫傷。但檢查骨腫瘤或感染患者,不宜在局部過多或過於用力擠壓。

3.叩擊法

本法是以掌根或拳頭對肢體遠端的縱向叩擊所產生的衝擊力,來檢查有無骨折的一種方法。檢查股骨、脛腓骨骨折,有時采用叩擊足跟的方法。檢查脊椎損傷時可采用叩擊頭頂的方法。檢查四肢骨折是否愈合,亦常采用縱向叩擊法。

4.旋轉法

用手握住傷肢下端,做輕輕的旋轉動作,以觀察傷處有無疼痛、活動障礙及特殊的響聲。旋轉法常與屈伸關節的手法配合應用。

5.屈伸法

本法一手握關節部,另一手握傷肢遠端,做緩慢的屈伸活動。若關節部出現劇痛,說明有骨與關節損傷。關節內骨折者,可出現骨摩擦音。此外,患者主動的屈伸與旋轉活動常與被動活動進行對比,以此作為測量關節活動功能的依據。

6.搖晃法

本法一手握於傷處,另一手握傷肢遠端,做輕輕的搖搖晃動,結合問診與望診,根據患部疼痛的性質、異常活動、摩擦音的有無,判斷是否有骨與關節損傷。

臨床運用摸診時非常重視對比,並注意望、比、摸的綜合應用。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分析通過摸診所獲資料的臨床意義。應用四診時亦是如此。

特殊試驗等比較重要。對腫塊的檢查,則以觸診為主;對神經麻痹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檢查,以步態、關節活動、肌力檢查更為重要。手法檢查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檢查方法,在臨床上應用範圍很廣。手法檢查是在四診檢查的基礎上,根據病情采用某一種或幾種具體手法,在患者一定部位進行檢查,借以了解疾病的性質、發生發展的根由及其預後的一種檢查方法。在骨傷科的檢查中,除一般望、聞、問、切四診外,更重要的是受傷局部的手法檢查,因此,察其受傷情況及輕重,始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從而為進一步的正確治療打下基礎。

目前,雖有很多科學儀器能對人體進行直接檢查,但也存在其局限性,仍不能代替檢查者的手法檢查診斷。但是,檢查者應結合利用現代科學儀器,來提高臨床手法的檢查水平,更準確做出診斷。

第三節骨關節檢查法

一、測量檢查

正常關節均有一定運動範圍,但因其結構、年齡、體態、肌力、補償能力、鍛煉程度等而有所不同。但在其運動範圍內,一般應能活動自如,無障礙。在發生病變時,可因肌攣縮、肌萎縮、麻痹、疼痛、炎症、軟組織纖維化、創傷、骨骼畸形或關節病變等,使其運動範圍發生變化,或受限製,或完全消失,或有異常活動度。進行測量時應注意此種改變是由於關節本身的病變所致,還是由於關節外因素所致。

測量檢查應先測定關節的自主運動範圍,然後測定其被動運動。正常時,關節自動與被動範圍應基本一致;但如關節病變,則自動與被動活動度均可能受限;而在肌腱斷裂或肌肉麻痹、韌帶鬆弛時,則被動活動度較自動活動度為大。關節的測量與關節類型、運動方向、關節的有效運動等有密切的關係。

1.關節類型

(1)不動關節:骨與骨之間由結締組織或透明軟骨連接,故無運動,如顱骨即屬於此類關節。

(2)微動關節:組成關節的兩骨端靠纖維軟骨盤或骨間韌帶相連,前者如椎體之間的椎間盤和骨盆的恥骨聯合,後者如下脛腓關節。

(3)可動關節:組成關節的兩骨端各有一個關節軟骨麵,骨端由周圍的韌帶相連接,並被關節囊包繞,關節囊的內層為滑膜組織,能分泌一種潤滑性液體,即滑液(內含大量玻璃酸),滑利關節的運動。

可動關節有的隻能沿著一個平麵運動,也有的可以沿著幾個平麵運動。隻能在一個平麵運動的關節稱為一麵運動自由關節,包括指間關節、拇指的掌指關節、踝關節和跟距關節;在兩個平麵運動的關節稱為二麵運動自由關節,包括肘關節、膝關節和腕關節;能沿著三個平麵運動的關節稱為三麵運動自由關節,包括胸鎖關節、肩鎖關節、肩關節、髖關節、跗間關節、拇指的腕掌關節、手指的掌指關節以及蹠趾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