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傳染病、性傳播疾病(2 / 3)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臨床表現發熱期:發熱、全身中毒症狀、毛細血管損害和腎損害。

低血壓休克期: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

少尿期:24小時尿少於500m1為少尿,少於50m1者為無尿。出現氮質血症,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可發生高血容量綜合征。

多尿期。

恢複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複,尿量減至2000m1以下時,即進入恢複期。

【鏈接】多尿期的發展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1增加到2000m1。

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過2000m1。

多尿後期:每日尿量超過3000m1。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診斷依據特征性臨床表現:早期三種主要表現(發熱中毒症狀,充血、出血、滲出,腎髒損害)和典型的五期經過。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和特異性IgM抗體)。

參考流行病學資料。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血常規白細胞: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3~4日後可增高,重症患者可明顯增高。可出現異型淋巴細胞。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發熱期開始上升,低血壓期逐漸增高,休克期患者明顯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動態變化可作為判斷血液濃縮與血液稀釋的重要指標。

血小板:全病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是本病一項特征性表現。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尿常規:顯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點,也是腎損害的最早表現。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1ISA):EHFIgM捕獲法E1ISA是一敏感、特異的診斷方法。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預防:疫情監測;防鼠滅鼠;注意食品和個人衛生;疫苗應用。

細菌性痢疾【知識點】細菌性痢疾病原學痢疾杆菌屬腸杆菌科誌賀菌屬,為革蘭陰性杆菌,我國以B群福氏菌為主要流行菌群。

產生內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

痢疾杆菌生存力較強,對各種化學消毒劑均很敏感。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傳染源是患者及帶菌者。

通過糞-口消化道途徑傳播,以汙染的手為媒介的接觸傳播是散發病例的主要傳播途徑;食物和水被汙染可造成爆發流行。

夏秋季多見。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病理特點:主要病變部位在結腸,以乙狀結腸和直腸病變最顯著。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分型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普通型(典型)臨床表現起病急,高熱可伴畏寒或寒戰,全身不適。

腹痛、腹瀉伴裏急後重;黏液膿血便,次數多,量少。

查體可有腸鳴音亢進和左下腹壓痛。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中毒型臨床表現兒童多見,起病急驟,高熱,精神萎靡、煩躁、驚厥,繼而出現感染性休克和昏迷、呼吸衰竭。

腸道症狀較輕,甚至開始無腹痛和腹瀉症狀,需經灌腸和肛拭子檢查,才發現黏液,鏡下見紅、白細胞。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中毒型各型臨床表現休克型(周圍循環衰竭型):表現為感染性休克。此型較常見。

腦型(呼吸衰竭型):以嚴重腦症狀為主,表現為腦水腫及顱內壓升高,出現抽搐及昏迷;嚴重者可發生腦疝,導致呼吸衰竭。

混合型:具有以上兩型的表現,病死率很高。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診斷及確診依據發病多在夏秋季,有進食不潔食物或與菌痢患者接觸史。

急性期典型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及黏液膿血便,左下腹明顯壓痛。中毒型兒童多見,有高熱、驚厥、意識障礙及循環、呼吸衰竭,胃腸道症狀輕微甚至無腹痛、腹瀉。

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高,大便鏡檢可見膿細胞或白細胞及紅細胞,如大便有巨噬細胞更有助於診斷。確認則有賴於培養出痢疾杆菌。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病原治療喹諾酮類:諾氟沙星(氟呱酸)、環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因此類藥物有可能影響骨骺發育,故孕婦、哺乳期婦女不宜應用,兒童慎用。

複方磺胺甲唑(複方新諾明):針對多數菌痢患者仍有較好療效。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可選用,但要注意耳毒性和腎毒性。

【知識點】細菌性痢疾預防:采用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原學:腦膜炎奈瑟菌,為革蘭陰性雙球菌,A、B、C三群最常見。內毒素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本菌體外生活及抵抗力均很弱。

【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病學傳染源:帶菌者和流腦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經呼吸道傳播。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兒童發病率高,以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發生,多發生在11月至次年5月,3月至4月為高峰。

【鏈接】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喂奶、接吻等,對2歲以下嬰幼兒傳染病有重要意義。

【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臨床表現前驅期:症狀不明顯。

敗血症期:起病急,高熱寒戰,毒血症症狀。此期重要體征是出現皮膚黏膜淤點或淤斑。

腦膜炎期:除高熱及毒血症症狀外,主要是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煩躁不安,頸項強直,重者有譫妄、神誌障礙及抽搐。

恢複期:經治療後患者體溫逐漸下降至正常,皮膚淤點、淤斑消失,神經係統檢查正常,1~3周內可痊愈。

【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血象:白細胞總數多在20×109/1以上,中性粒細胞亦明顯增高。

【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脊液檢查:明確診斷的重要方法。腦脊液外觀混濁,白細胞數明顯升高為1000×106/1以上,蛋白質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顯減低。

【鏈接】對顱壓明顯增高的患者,腰穿檢查應小心,以免發生腦疝。

【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細菌學檢查塗片:皮膚淤點處擠出組織液作塗片及染色,亦可取腦脊液離心沉澱後作塗片染色,發現革蘭陰性球菌。

【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診斷流行季節多為冬春季,兒童多見。

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皮膚黏膜淤點、淤斑及腦膜刺激征。

腦脊液檢查為化膿性改變,細菌學檢查陽性。

【知識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原治療青黴素:首選。

第三代頭孢菌素:用於不適合青黴素的患者,頭孢噻肟或頭孢曲鬆。

氯黴素:對腦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易通過血腦屏障,對骨髓造血功能的抑製作用。

磺胺類藥物瘧疾【知識點】瘧疾病原學種類:間日瘧原蟲、卵形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

【知識點】瘧原蟲在人體內的發育過程:瘧原蟲在人體內發育增殖分為兩個時期,即寄生於肝細胞內的紅細胞外期和寄生於紅細胞內的紅細胞內期。

【知識點】瘧疾流行病學傳染源:瘧疾患者及帶蟲者是瘧疾的傳染源。且隻有末梢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體時才具傳染性。

傳播途徑:瘧疾的自然傳播媒介是按蚊,最重要的是中華按蚊。

人群易感性:人對瘧疾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我國除青藏高原外,北方瘧疾有明顯季節性(夏秋季),而南方常終年流行。

【知識點】典型間日瘧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14天。分為三期:發冷期、發熱期和出汗期。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而伴脾、肝大及貧血。

【知識點】瘧原蟲檢查:血液塗片(薄片可厚片)染色查瘧原蟲。髓塗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鏈接】如臨床高度懷疑而血片多次陰性可做骨髓穿刺塗片查找瘧原蟲。

【知識點】瘧疾的診斷及確診依據流行病學資料:有在瘧疾流行地區生活或旅遊史,近年曾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接受過輸血。

臨床表現:典型的間歇性定時寒戰、高熱發作,間日一次,發作時有寒戰、高熱和大汗,繼之緩解,脾大和貧血。

實驗室檢查:血塗片找到瘧原蟲是確診依據。

診斷性治療:試用氯喹治療三日,不再發作可能是瘧疾。

【知識點】控製瘧疾發作的藥物磷酸氯喹:簡稱氯喹,是目前控製發作的首選藥。

鹽酸氨酚喹啉:作用與氯喹相似。

呱喹及磷酸呱喹:為長效抗瘧藥。耐氯喹的蟲株對本品仍敏感。

硫酸奎寧:該藥僅用於抗氯喹的惡性瘧疾及重症病例的搶救。

青蒿素:很適用於凶險瘧疾的搶救。

【知識點】防止瘧疾複發和傳播的藥物:磷酸伯氨喹啉(簡稱伯喹)。

【知識點】預防瘧疾的藥物:乙胺嘧啶。

【知識點】保護易感者的措施:進入瘧區,特別是流行季節,在高瘧區必須服藥預防。一般自進入瘧區前2周開始服藥,持續到離開瘧區6~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