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蟲病【知識點】急性日本血吸蟲病臨床表現發熱:均有發熱,體溫曲線呈鋸齒狀(38~40°C)。臨晚高熱,伴畏寒,次晨熱退大汗。
過敏反應:有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全身淋巴結輕度腫大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常顯著增多。
腹部症狀:多數患者有腹痛、腹瀉。
【鏈接】急性日本血吸蟲病常為初次大量感染和慢性患者再次嚴重感染。
【知識點】慢性血吸蟲病:急性病程超過半年未愈者。可無明顯臨床症狀,但是糞便中可檢出血吸蟲。
【知識點】晚期血吸蟲病:主要是指血吸蟲性肝纖維化而言。根據其主要臨床症狀分為巨脾型、腹水型和侏儒型。
【知識點】日本血吸蟲病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急以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為特點。
肝功能試驗: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1T)輕度增高。
糞便檢查:糞便塗片檢查蟲卵孵出毛蚴化是確診血吸蟲病的直接依據。
直腸黏膜活體組織檢查:活檢組織查蟲卵,適用於臨床可疑但是糞檢陰性者。
【知識點】日本血吸蟲病診斷和確診依據流行病學資料:疫水接觸史,疫區旅行史。
臨床表現:①急性血吸蟲病有畏寒、發熱、肝脾大、蕁麻疹等。②慢性血吸蟲病有腹瀉及膿血便表現,伴肝脾大。③巨脾、腹水及水腫、侏儒症等對晚期血吸蟲病診斷有意義。
實驗室檢查: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對急性急性血吸蟲病診斷有參考價值,糞便檢出蟲卵和毛蚴是主要的確診依據。
【知識點】日本血吸蟲病病原學治療:吡喹酮。
【知識點】日本血吸蟲病預防管理傳染源:對流行區內人畜普查普治。
切斷傳染途徑:滅螺,糞便管理,保護水源。
保護易感人群:不接觸疫水,加強個人防護。
艾滋病【知識點】艾滋病病原學: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為單鏈RNA病毒,HIV在外界的抵抗力不強,56℃30分鍾能滅活,一般消毒劑如70%乙醇等均可滅活該病毒。
【知識點】艾滋病傳染源:無症狀的HIV感染(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
【知識點】艾滋病傳播途徑性接觸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注射和血源傳播。母嬰傳播。
【知識點】艾滋病分期及各期臨床表現急性感染(Ⅰ期):小部分患者可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頭痛、肌痛、關節痛、皮疹和淋巴結腫大,持續3~14天後自然消失。
無症狀感染(Ⅱ期):可無任何症狀,此階段可持續2~10年。
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綜合征(Ⅲ期):除腹股溝淋巴結以外,其他部位兩處或兩處以上淋巴結腫大,直徑1Cm以上,質地柔韌,可自由活動,無壓痛,持續腫大3個月以上。可伴全身不適等。
艾滋病(Ⅳ期):可出現下列表現:體質性疾病,即發熱、乏力不適、畏食、體重下降、持續性腹瀉和易感冒等症狀。除全身淋巴結腫大外,可有肝脾腫大。神經係統症狀,出現頭痛、癲癇、進行性癡呆、下肢癱瘓等。
免疫缺陷所致的機會性感染。免疫缺陷而繼發腫瘤。免疫缺陷並發的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間質性肺炎。
【知識點】艾滋病診斷流行病學資料:有性亂交、靜脈藥物依賴、輸血製品等。
臨床資料:據臨床分期及其特點。高危人群存在以下情況兩項或兩項以上者,應考慮艾滋病可能。體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或腹瀉1個月以上。間歇或持續發熱1個月以上。全身淋巴結腫大。反複出現帶狀皰疹或慢性播散性單純皰疹感染。口咽念珠菌感染。
實驗室檢查:抗HIV1或抗HIV2酶免疫法連續兩次陽性,再作免疫印跡法(WB),結合臨床即可確診。
【知識點】抗病毒治療的主要藥物種類治療核苷類反轉錄酶抑製劑:齊多夫定(AZT)、拉米夫定、雙脫氧肌苷(DDI)。
非核苷反轉錄酶抑製劑:奈非雷平。
蛋白酶抑製劑:英地那韋(INdINAVIR佳息患);沙奎那韋(sAQuINAVIR);利托那韋(RIToNAVIR)。
【知識點】艾滋病預防:切斷傳播途徑是目前最重要的預防措施。
性傳播疾病淋病
【知識點】淋病的特點:傳染性很強,發病率居性傳播疾病首位,其病原體是淋病雙球菌(亦稱淋球菌),革蘭陰性雙球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弱,一般消毒劑易將其殺滅。
【知識點】淋病的傳播途徑直接傳播:性生活是主要傳播途徑。
間接傳播:是通過接觸被淋球菌汙染的生活用品而感染。
母嬰傳播:孕婦感染淋球菌後,可以逆行引起羊膜腔感染,以及當胎兒經陰道分娩時引起新生兒感染。
【知識點】淋病的臨床表現下生殖道感染:尿痛、尿頻、排尿困難等急性尿道炎的症狀。黃色膿性白帶,外陰部燒灼感。
上生殖道感染:引起急性子宮內膜炎、急性輸卵管炎,進一步發展為輸卵管積膿、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膿腫、彌漫性腹膜炎以致中毒性休克等嚴重後果。
播散性淋病:血行傳播,引起全身淋菌性疾病,稱為播散性淋病。
表現為皮疹,各種神經痛,關節炎、腦膜炎、胸膜炎、肺炎、心內膜炎、心包炎、骨髓炎等,以及最嚴重的淋菌性敗血症,出現寒戰、高熱、周身的中毒症狀。血培養具有診斷價值。
【知識點】淋病的診斷不良性接觸史。
分泌物塗片檢查:作革蘭染色,查找淋菌,急性期可見多核白細胞內、外均有革蘭陰性雙球菌。
分泌物培養:診斷淋病的金標準。
B型超聲檢查:可協助診斷急性盆腔炎。
後穹隆穿刺:穿刺液塗片或培養。
【知識點】淋病的治療以青黴素為首選,一般主張用大劑量,一次能徹底治愈,夫妻雙方同治。
【知識點】妊娠期淋病治療:忌用四環素、喹諾酮類藥物(氟呱酸、氟嗪酸等),以青黴素治療為主。
【知識點】淋病的預防:在高發地區,孕婦應於產前常規篩查淋菌,在妊娠早、中、晚期各做一次宮頸分泌無塗片鏡檢或淋菌培養。
梅毒【知識點】梅毒病原體及特點:由梅毒螺旋體,不耐高溫,在陽光照射與幹燥環境中很快死亡,對化學藥物也很敏感,如一般消毒劑均可殺滅(如10%高錳酸鉀,來蘇兒等)。
【知識點】梅毒傳染途徑直接傳播:梅毒95%是通過性行為傳播的。
間接傳播:少數人是通過輸血、哺乳與分泌物傳播的。
母嬰傳播:患梅毒的婦女受孕後,可以傳染給胎兒(稱先天梅毒)。
【知識點】梅毒的分期梅毒分三期,一期、二期屬早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內;三期屬晚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
潛伏梅毒(隱性梅毒)係指梅毒未經治療或用藥劑量不足,無臨床症狀而血清反應陽性者。感染期應在2年以內,稱為早期潛伏梅毒,有傳染性。病程在2年以上,稱為晚期潛伏梅毒,一般認為無傳染性,但患者仍可經胎盤傳給胎兒,發生胎傳梅毒(先天梅毒)。
【知識點】梅毒的臨床表現一期梅毒:硬下疳,常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硬,不痛。
二期梅毒:全身皮膚黏膜出現梅毒疹。病灶處可查見梅毒螺旋體。
血清學試驗幾乎100%陽性,發病期間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針刺吸出液體可查見梅毒螺旋體。
三期梅毒(晚期梅毒):可侵犯機體多種組織、器官。
【知識點】梅毒的實驗室檢查查找梅毒螺旋體:由一、二期梅毒患者的皮膚病灶、腫大淋巴結抽取標本作暗視野顯微鏡檢查。
血清學試驗測定:血清反應素(非特異性抗體)、血清中特異性抗體。
【知識點】梅毒的治療早期梅毒及接觸者(一、二期梅毒及早期潛伏梅毒):苄星青黴素和水劑普魯卡因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服四環素和紅黴素。
梅毒合並妊娠妊娠期:治療與非孕期同。青黴素過敏者選用紅黴素,孕婦忌用四環素。
尖銳濕疣【知識點】尖銳濕疣的病因:尖銳濕疣由人乳頭狀瘤病毒引起,發生於男女生殖器部位。
【知識點】尖銳濕疣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接觸傳染,傳染性極強,既可直接接觸傳染,也可間接接觸傳染及自身接觸傳染。
【鏈接】患病3個月時傳染性最強。
【知識點】尖銳濕疣的臨床表現症狀:外陰瘙癢、灼熱、白帶增多等。
婦科檢查:見外陰、陰道口、肛門周圍等處有互相融合呈雞冠狀、菜花狀或散在小團塊狀的贅生物。
【知識點】尖銳濕疣的實驗室檢查病理檢查:能確診。
PCR技術及DNA探針雜交檢測:檢測HPV類型。
【知識點】尖銳濕疣的治療局部藥物治療:三氯醋酸、5%5-FU嘧啶膏、0.25%皰疹淨油膏,塗局部,局部物理療法:激光氣化治療、冷凍治療、高頻電刀電灼、紅外線照射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於較大帶蒂的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