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傳染病、性傳播疾病(1 / 3)

傳染病的基本特征及診治特點

【知識點】感染過程的五種表現病原體被清除。

隱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最常見。

顯性感染(又稱臨床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識別。

病原攜帶狀態(可分為帶病毒、帶菌和帶蟲者)。所有病原攜帶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不顯出臨床症狀而能排出病原體,故是重要的傳染來源。

潛伏性感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這是與病原攜帶狀態的不同之處。

【知識點】傳染病的流行過程中的三個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人群易感性。

【知識點】傳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體有傳染性有流行病學特征有感染後免疫。

【知識點】傳染病的預防

【知識點】甲類傳染病病名:鼠疫、霍亂。

控製措施:為強製管理的傳染病,城鎮要求發現後6小時內上報,農村不超過12小時。

【知識點】乙類傳染病病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控製措施:為嚴格管理的傳染病,要求於發現後12小時內上報。

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製措施。

【知識點】丙類傳染病病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控製措施:丙類為監測管理傳染病。

【知識點】特異性免疫包括主動免疫(接種疫苗)和被動免疫(注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病毒性肝炎

【知識點】甲型肝炎病原學

甲型肝炎病毒(HAV),屬於RNA病毒屬。

抗HAVIgM僅存在於起病後6個月之內,是近期感染的標誌,可用於臨床診斷。

抗HAVIgG可保存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標誌。

【知識點】乙型型肝炎病原學:乙型肝炎病毒(HBV),屬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哺乳動物病毒屬。

【知識點】丙型肝炎病原學丙型肝炎病毒(HCV)屬黃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屬。

抗HCV並非保護性抗體,它的檢出多表明血液有傳染性,但不能作為判斷抗病毒療效的指標。

【鏈接】用逆轉錄(RT)套式PCR法可直接從血清和肝組織中檢出HCVRNA,該指標是HCV複製和傳染性的直接證據,也是評價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指標。

【知識點】丁型肝炎病原學: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種缺陷RNA病毒,必須有HBV等嗜肝DNA病毒提供HBsAg作為外殼,才能形成具有傳染性的完整顆粒。

【知識點】戊型肝炎病原學戊型肝炎病毒(HEV)係單股正鏈RNA病毒。

抗HEVIgM出現早、消失快,多在起病後3個月內陰轉,可用於戊肝的早期診斷。

抗HEVIgG在感染者血中出現較早,於起病後6~12個月大多消失,亦可用於戊肝的診斷。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甲型肝炎潛伏期平均為30天(15~45天);乙型肝炎平均70天(30~180天);丙型肝炎平均50天(15~150天);戊型肝炎平均為40天(15~75天)。

【知識點】急性黃疸型肝炎的臨床表現黃疸前期:起病較急,可有發熱,突出症狀為全身乏力、胃腸消化道症狀(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等)和尿色逐漸加深。血清轉氨酶,尤其是丙氨酸轉氨酶(A1T)已明顯升高。本期平均5~7天。

黃疸期:尿色繼續加深呈濃茶狀,鞏膜、皮膚出現黃染,全身乏力和胃腸消化道症狀可有所好轉。血清轉氨酶和膽紅素等指標升高。可有肝大,部分可出現輕度脾大。本期持續2~6周。

恢複期:黃疸消退,症狀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複正常。

本期平均1個月。

【知識點】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臨床表現症狀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的黃疸前期,以乏力和胃腸道症狀為主,但不出現黃疸。

血清轉氨酶升高,血清膽紅素正常。

【知識點】慢性肝炎診斷標準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

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或HBsAg、HCV攜帶史,本次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的臨床表現。

發病日期不明或雖無肝炎病史,但肝組織病理學符合慢性肝炎或據臨床、化驗及影像檢查符合慢性肝炎。

【鏈接】慢性肝炎僅見於乙、丙、丁三型肝炎。

【知識點】慢性肝炎臨床表現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肝髒活檢輕度乏力和胃腸道症狀輕或無無黃疸肝功能主要顯示轉氨酶的升高,膽紅素在正常上限2倍內,白蛋白正常(≥35g/1),凝血酶原活動度(PTA)>70%僅有輕度肝炎(相當於原慢遷肝和輕型慢活肝)病理改變,可有輕度纖維組織增生中度不同程度的乏力不適、胃腸道症狀和尿黃有黃疸、蜘蛛痣、肝掌、毛細血管擴張或肝病病容,可有肝大和進行性脾大等轉氨酶升高,膽紅素為正常上限的2~5倍,白蛋白321~349g/1,PTA60%~70%有中度慢活肝(相當於原中型慢活肝)的病理改變重度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腹脹、便溏和尿黃等有黃疸、蜘蛛痣、肝掌、毛細血管擴張或肝病病容,脾大,無門脈高壓的表現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大於正常上限的5倍,白蛋白≤32g/1,PTA40%~60%呈重度慢性肝炎(相當於原重型慢活肝)的病理改變,還可具有早期肝硬化的病理改變。

【知識點】重型肝炎臨床表現基礎肝病症狀檢查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2周出現極度乏力,高度胃腸道症狀,迅速出現肝性腦病,黃疸迅速加深,有明顯的出血傾向PTA低於40%,肝濁音界進行性縮小亞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15天至24周出現高度乏力,高度胃腸道症狀,黃疸迅速加深,明顯的出血傾向,明顯腹水,肝性腦病,可有肝臭,可存在肝腎綜合征、腦水腫表現血清總膽紅素每天上升大於171μmo1/1或大於正常10倍,PTA低於40%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或肝炎病毒攜帶同上。

【知識點】淤膽型肝炎臨床表現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自覺症狀較輕。

黃疸較深、持續時間(3周以上)較長,有皮膚瘙癢、大便灰白等肝內淤膽的表現。

常有明顯肝髒腫大。

直接膽紅素明顯升高,γ穀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和膽固醇水平的明顯升高。

【知識點】肝炎肝硬化診斷:凡慢性肝炎患者具有肯定的門脈高壓證據(腹壁、食管靜脈曲張和腹水,影像學發現肝縮小、脾增大和門靜脈、脾靜脈明顯增寬),除外其他原因者。

【鏈接】據肝髒炎症是否活動(轉氨酶和膽紅素是否升高),可區分為活動性肝硬化和靜止性肝硬化。據CHI1dPugH分級可分為代償性肝硬化(A級)和失代償性肝硬化(B、C級)。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診斷流行病學資料:各病原型肝炎據其不同的傳播途徑、當地流行情況和與傳染源的接觸史,而對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臨床診斷:據各種不同臨床類型的肝炎臨床特點,作出診斷。

病原學:診斷據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病原學指標,可診斷出相應病原型的病毒性肝炎或兩種以上病原的重疊(同時)感染或非甲至戊型肝炎。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治療總原則目前還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療方法。

均以休息和恰當飲食為主,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

避免飲酒、過勞和損害肝髒藥物,保持精神愉快、生活規律。

【知識點】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療:幹擾素、拉米夫定。

【知識點】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療:幹擾素聯合利巴韋林。

【知識點】重型肝炎肝性腦病的防治給予低蛋白飲食。

應口服乳果糖、保持大便通暢。

靜滴乙酰穀酰胺、穀氨酸鉀以降低血氨。

靜滴支鏈或六合氨基酸以維持氨基酸平衡。

【鏈接】據病情可使用甘露醇脫水,可選用促肝細胞生長因子以促進肝細胞再生,注意防治肝腎綜合征和繼發細菌感染。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預防控製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嚴格輸血指征,注射器要“一人一針一管”、針刺針要“一人一用一消毒”。

保護易感人群。

【鏈接】主動免疫:乙肝疫苗(亞單位基因工程疫苗)、甲肝疫苗(滅活疫苗、減毒疫苗)。被動免疫:高價乙肝免疫球蛋白。

腎綜合征出血熱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病原學漢坦病毒,為RNA病毒。我國所流行的主要是漢坦病毒(Ⅰ型)和漢城病毒(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