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運動係統(一)(3 / 3)

【知識點】脊柱骨折/脊髓損傷的治療原則:若無其他嚴重並發症,應優先治療其他損傷,以挽救患者生命為主。

【知識點】骨盆骨折的臨床表現多有強大暴力外傷史。

是一種多發性損傷,低血壓休克常見。

骨盆分離試驗與擠壓試驗陽性。

肢體長度不對稱。

會陰部的淤斑是恥骨和坐骨骨折的特有體征。

【鏈接】X線檢查可顯示骨折類型及骨折塊移位情況,但骶髂關節情況以CT檢查更為清晰。

【知識點】骨盆骨折的診斷步驟

【知識點】骨盆骨折的治療

骨盆邊緣性骨折、骶尾骨骨折和骨盆環單處骨折,無移位時不需特殊處理,隻需臥床休息。

單純性恥骨聯合分離,可用骨盆兜懸吊固定,目前多主張手術治療。

骨盆環雙處骨折或骨盆環斷裂大多主張手術治療。

常見的關節脫位

【知識點】肩關節脫位可分為四型:前脫位、後脫位、盂上脫位和盂下脫位。其中以肩關節前脫位中的喙突下脫位最常見。

【知識點】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與診斷有外傷病史傾跌或直接撞傷。

疼痛、腫脹:因患處疼痛、腫脹,患者不敢活動肩關節,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頭部傾斜,步入急診室。

有方肩畸形:肱骨頭脫出於喙突下,肩部失去圓渾的輪廓而出現方肩畸形。用手捫肩部,原肩胛盂處有空虛感。

【知識點】肩關節脫位的複位方法:采用HIppoCRATes法:患者仰臥,術者站在患側床邊,腋窩處墊棉墊,以同側足跟置於患者腋下靠胸壁處,雙手握住患肢於外展位做徒手牽引,以足跟頂住腋部作為反牽引力。牽引須持續,用力須均勻,牽引一段時間後肩部肌逐漸鬆弛,此時內收、內旋上肢,肱骨頭便會經前方關節囊的破口滑入肩胛盂內,可感到有響聲,提示複位成功,再做DugAs征檢查,應由陽性轉為陰性。

【知識點】肩關節脫位的固定方法:單純性肩關節脫位可用三角巾懸吊上肢,肘關節屈曲90°,腋窩處墊棉墊。一般固定3周,合並大結節骨折者應延長1~2周。

【知識點】橈骨頭半脫位的臨床表現與診斷病史有上肢被牽拉病史。

疼痛:小兒訴肘部疼痛,不肯用該手取物和活動肘部,拒絕別人觸摸。

所見體征很少,無腫脹和畸形,肘關節略屈曲,橈骨頭處有壓痛。

X線檢查陰性。

【知識點】橈骨頭半脫位的治療方法:手法複位,不必固定。術者一手握住小兒腕部,另一手托住肘部,一拇指壓在橈骨頭部位,肘關節屈曲90°。開始做輕柔的旋後、旋前活動,來回數次後感到彈響聲,小兒肯用患手來取物,說明複位。

【鏈接】應告誡家長不可再暴力牽拉。

【知識點】髖關節脫位的分類及臨床表現分類臨床表現髖關節後脫位有明顯外傷史,通常暴力很大明顯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可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有的表現出坐骨神經損傷,多為挫傷,2~3個月後可自行恢複X線檢查,了解脫位情況以及有無骨折髖關節前脫位有強大暴力所致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區別於後脫位腹股溝處腫脹,可以摸到股骨頭X線攝片可以了解脫位方向髖關節中心脫位有強大暴力外傷史,暴力來自側方後腹膜間隙內出血,可出現出血性休克傷處腫脹、疼痛、活動障礙,肢體縮短可合並腹部內髒損傷X線檢查了解傷情,CT檢查可進一步了解髂臼骨折的情況。

【知識點】髖關節後脫位並發症:股骨頭壓迫坐骨神經,導致坐骨神經挫傷。持續受壓會造成神經不可逆的病理變化。可有坐骨神經痛,嚴重者造成下肢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知識點】髖關節後脫位的治療:手法複位,常用的複位方法A11Is法,即提拉法:患者仰臥於地上,一助手用雙手按住髂脊以固定骨盆,術者麵對患者站立,先是髖關節及膝關節各屈曲90°,然後以雙手握住患者的窩作持續的牽引,待肌鬆弛後,略作外旋,便可以使股骨頭還納至髖臼內。

可以感到明顯的彈跳與響聲,提示複位成功。複位後畸形消失,髖關節活動恢複。複位成功後,患肢做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固定於中立位2~3周。不必石膏固定。

【鏈接】複位宜早,盡可能在24小時完成複位。

手外傷及斷肢(指)再植

【知識點】手外傷的急救止血:局部加壓是手部創傷最簡便而有效的止血方法。少數大血管損傷所致大出血才采用止血帶止血,時間不超過1小時。

創口包紮:用無菌敷料或清潔布類包紮傷口,創口內不要塗用藥水或撒敷消炎藥物。

局部固定:無論傷手是否有明顯骨折,均應適當加以固定。

【知識點】手外傷的治療原則早期徹底清創。

正確處理深部組織損傷。

一期閉合創口。

正確的術後處理。

除損傷範圍小於肌腱的50%或損傷的肌腱功能可能被其他肌腱所替代,可不予以修複外,其餘肌腱損傷均應予以修複。

神經斷傷,修複越早,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