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斷肢(指)的急救:止血、包紮、保存斷肢和迅速轉送。完全性斷肢近端的處理同手外傷的急救處理,不完全性斷肢應注意將肢體用木板固定。
【知識點】斷肢(指)的急救注意事項:離斷肢體的保存視運送距離而定。
受傷地點距醫院較近,可將離斷的肢體用無菌敷料或清潔布類包好,無須作任何處理,連同患者一起迅速送往醫院即可。
需遠距離運送,則應采用幹燥冷藏法:將斷肢用無菌或清潔敷料包好,放入塑料袋中再放在加蓋的容器裏,外周加冰塊保存。到達醫院後,立即檢查斷肢,用無菌敷料包好,放在無菌盤上,置入4℃冰箱裏。
【鏈接】斷肢不要與冰塊直接接觸,以防凍傷,也不能用任何液體浸泡。若為多個手指,應分別予以標記,按手術程序逐個取出,以縮短熱缺血時間。
【知識點】斷肢(指)的再植時限:原則上是越早越好,常溫下一般以6~8小時為限,如傷後早期開始冷藏保存,可適當延長。上臂和大腿離斷,時限宜嚴格控製,斷指再植可延長至12~24小時。
常見的神經損傷
【知識點】正中神經損傷表現損傷部位在腕部或前臂肌支發出處遠端,手的橈半側出現感覺障礙。
拇指對掌、對指功能受限。
拇指、示指屈曲受阻,不能主動屈曲。
前臂旋前不能或受限。
大魚際肌群、前臂屈麵肌群明顯萎縮。呈“猿形手”畸形。
示指、中指末節感覺消失。
【知識點】尺神經損傷表現第四和第五指的末節不能屈曲。
骨間肌癱瘓,手指內收外展功能喪失。
小魚際萎縮變平。
手的尺側、小指全部、環指尺側感覺均消失。
【知識點】橈神經損傷表現伸腕無力,而“垂腕”。
拇外展及指伸展無力。
手背第一、二掌骨間感覺完全消失。
【知識點】腓總神經損傷表現垂足畸形。
跨越步態。
足和趾不能背伸,也不能外展外翻。
足背及小趾前外側感覺喪失。
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
【知識點】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臨床表現兒童多見,起病急驟,有寒戰、高熱和明顯的毒血症症狀。
兒童可有煩躁,不安,嘔吐與驚厥。重者有昏迷和感染性休克。
早期隻有患區劇痛,肢體半屈曲狀,周圍肌痙攣,局部皮溫增高,有局限性壓痛。
後期局部出現水腫,壓痛更明顯。
【知識點】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診斷急驟的高熱與毒血症表現。
長骨幹骺端疼痛劇烈而不願活動肢體。
該區有一個明顯的壓痛區。
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血培養與分層穿刺培養獲得致病菌。
【知識點】化膿性關節炎的診斷全身與局部症狀和體征。
關節穿刺和關節液作細胞計數、分類,塗片革蘭染色找病原菌。
抽出物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
【鏈接】X線表現出現較遲,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知識點】化膿性關節炎的治療早期足量全身性聯合應用抗生素(革蘭陽性球菌抗生素+廣譜抗生素)。
關節腔內注射抗生素。
關節腔內灌洗。
關節切開引流。
持續性關節被動活動。
矯形手術:關節融合術或截骨術。
【鏈接】手術治療為防止感染複發,術前、術中和術後都須使用抗生素。
【知識點】慢性骨髓炎的臨床表現局部腫脹,骨質增厚,表麵粗糙,有壓痛。如有竇道,傷口長期不愈,偶有小塊死骨排出。
肌肉萎縮。
如發生病理骨折,可有肢體短縮或成角畸形。
如發病接近關節,多有關節攣縮或僵硬。
【知識點】慢性骨髓炎的診斷病史和臨床表現。
經竇道及經竇道排出過死骨者。
X線片證實有死骨(還可以了解死骨形狀、數量、大小和部位,以及附近包殼生長情況)。
【鏈接】因骨質濃白難以顯示死骨者可作CT檢查。
骨與關節結核
【知識點】脊柱結核的臨床表現:起病緩慢,有低熱、疲倦、盜汗、食欲不振與貧血。疼痛是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是輕微疼痛,休息後症狀減輕,勞累後則加重。
【知識點】脊柱結核的X線檢查:以骨質破壞和椎間隙狹窄為主。
中心型。
骨質破壞集中在椎體中央,在側位片上比較清楚。
很快出現椎體壓縮成楔狀,前窄後寬。
可以侵犯至椎間盤,累及鄰近椎體。
邊緣型。
骨質破壞集中在椎體的上緣或下緣,很快侵犯至椎間盤。
椎體終板的破壞和進行性椎間隙狹窄,並累及鄰近兩個椎體。
骨質破壞與楔形壓縮不及中心型明顯,故脊柱後突不重。
寒性膿瘍。
頸椎側位片上表現為椎前軟組織影增寬,氣管前移。
胸椎正位片上可見椎前增寬軟組織影,可為球形、梭形或筒狀,一般不對稱。
在腰椎正位片可見一側腰大肌陰影模糊,或腰大肌陰影增寬,飽和(或)局限性隆起。
慢性病例可見多量鈣化陰影。
【知識點】脊柱結核的CT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病灶部位,有無空洞和死骨形成。即使是小型的椎旁膿瘍,在CT檢查時也可發現。CT檢查對腰大肌膿瘍有獨特的價值。
【知識點】脊柱結核的MRI檢查:具有早期診斷價值,在炎性浸潤階段即可顯示異常信號,但主要用於觀察脊髓有無受壓和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