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肱骨髁上骨折分類及臨床表現分類臨床表現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掌著地,肘部向後突出並處於半屈位,肘後三角關係正常。注意腕部有無橈動脈搏動,手的感覺及運動功能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跌倒時,肘關節屈曲,肘後方著地。肘後凸起,皮下淤斑。
X線拍片示近折端向後下移位,遠端向前移位。
【知識點】肱骨髁上骨折嚴重並發症(伸直型):壓迫橈動脈或刺破橈動脈及局部腫脹嚴重,造成遠端肢體血循環障礙,易導致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導致缺血性肌攣縮,影響手的功能。
【知識點】橈骨下端骨折好發年齡:多見於成年及老年人。
【知識點】橈骨下端骨折分類及常見畸形表現分類常見畸形表現伸直型骨折(Co11es骨折)側麵看呈銀叉畸形,正麵呈槍刺刀畸形屈曲型骨折近骨折端向背側移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BARToN骨折橈骨遠端關節麵骨折伴腕關節脫位。
【知識點】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表現患者有摔倒受傷史。
症狀:髖部疼痛,下肢活動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體征。
【知識點】股骨頸骨折非手術治療的適應證:適用於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穩定性骨折,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差,或合並有嚴重心、肺、腎、肝等功能障礙者。
【知識點】股骨頸骨折的非手術治療:可采用穿防旋鞋,下肢皮膚牽引,臥床6~8周。8周後可逐漸床上起坐,3個月後逐漸拄雙拐下地。
【知識點】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指征內收型骨折和有移位的骨折,應采用手術切開複位,內固定術治療。
65歲以上老年人的股骨頭下型骨折,因股骨頭壞死發生率高,可做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青少年的股骨頸骨折應盡量達到解剖複位。
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影響功能的畸形愈合。
【知識點】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方法:閉合複位內固定、切開複位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知識點】股骨幹骨折的臨床表現:大腿腫脹、皮下淤斑。局部壓痛,假關節活動,骨擦音。
【知識點】股骨幹骨折的非手術治療:成人可采用BRAuN或THomAs架持續骨牽引;3歲以下兒童采用垂直懸吊皮膚牽引;兒童多采用手法複位小夾板固定,皮膚持續牽引。
【知識點】股骨幹骨折的手術治療方法:切開複位,加壓鋼板螺釘內固定或帶鎖髓內針固定。
【知識點】股骨幹骨折的手術指征非手術療法失敗。
同一肢體或其他部位有多處骨折。
合並神經血管損傷。
老年人的骨折,不宜長期臥床者。
陳舊骨折不愈合或有功能障礙的不愈合。
無汙染或汙染很輕的開放性骨折。
【知識點】脛骨平台骨折:脛骨上端與下端關節麵是平行的,若骨折對位對線不良,使關節麵失去平行,改變了關節的受力麵,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知識點】脛、腓骨骨折的解剖概要:脛骨中、下1/3交界處是骨折的好發部位。
脛骨上1/3骨折可致脛後動脈損傷,引起下肢血循環障礙。
脛骨的營養血管從脛骨幹上、中1/3交界處進入骨內,供應下1/3段脛骨的血循環顯著減少,因此1/3段脛骨骨折容易發生遲緩愈合。
腓總神經經腓骨頸進入腓骨長短肌,腓骨頸有移位的骨折可引起腓總神經損傷。
【知識點】脛、腓骨骨折的分型:脛腓骨幹雙骨折;單純脛骨幹骨折;單純腓骨骨折。
【知識點】脛、腓骨骨折的臨床表現:以脛腓骨幹雙骨折最多見,腓骨骨折常較脛骨骨折線高,有時在下1/3段脛骨的斜形骨折,經力的傳導,可致腓骨頸骨折。骨折後,出現局部腫脹、劇痛,畸形和活動障礙。
【鏈接】應注意觀察有無合並腓總神經、脛血管損傷,並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
【知識點】脊柱骨折的臨床表現有嚴重的外傷史。
胸腰椎損傷後,主要症狀為局部疼痛,站立及翻身困難。腹膜後血腫刺激腹腔神經節,使胃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痛,腹脹甚至出現腸麻痹症狀。
頸椎損傷時有頭、頸痛,不能活動。
【知識點】脊柱骨折的檢查要點注意多發傷。如顱腦、胸、腹髒器的損傷。
檢查時要詳細詢問病史,受傷方式,受傷時的姿勢,傷後有無感覺及運動障礙。
注意檢查有無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的表現。
【知識點】脊柱骨折的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通常要拍攝正側位兩張片子,必要時加拍斜位片。在斜位片上可以看到有無椎弓峽部骨折。
【鏈接】老年人感覺遲鈍,胸腰段脊柱骨折往往主訴為下腰痛,單純腰椎攝片會遺漏下胸椎骨折,因此必須注明拍片部位應包括下胸椎T10~12在內。
【知識點】脊柱骨折/脊髓損傷的急救搬運方法:采用擔架、木板或門板運送。先使傷員雙下肢伸直,木板放在傷員一側,三人用手將傷員平托之門板上;或二三人采用滾動法,使傷員保持平直狀態,成一整體滾動到木板上。
【鏈接】切記不可使用一人抬頭,一人抬腳或用摟抱的搬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