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提到,現在是地球村,所以應該有一個關懷整個地球的態度。而現在的醫學什麼占上風啊?西醫。那醫院醫術是不是越來越高明?
原則上都是這麼講:醫術越來越高明。但是醫院越開越多,說明現在人生病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所以,醫術有沒有越來越高明?答案有待商榷。
西醫走的是一種症狀解,而中醫是含攝在中國文化裏麵的,時時都在找根本問題,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唯有這樣的思維,才能讓整個地球的人類往健康的方向去走。我們要把這麼好的學問傳到世界去,所以讀書人要有一個態度:“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讀書人首先要有恢宏的氣度、廣大的心胸,還有深遠的見識,然後再來學習那些技能跟知識。假如沒有器識、德行,那學問、技能越好,很可能人生會跌得越慘。
在台灣,大學裏麵最熱門的是醫學院,這麼多人考醫學院的動機是什麼?賺錢。時時都想著要賺錢,醫術能不能提高?不能哪。每一次看病的時候心裏想:希望他下次再來。現在的醫院還講營業額,今年的營業額目標是十億、三十億,這些與從事醫學的初衷已經是相違背了。所以當醫生無德的時候,病人內心會相當的恐慌。
所以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技能,都必須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之上。像我們當老師,教書的技巧是其次,有一份愛學生的心才是根本所在。不然假如老師都重視賺錢,常常補習,學生沒有來補習的,就對他比較嚴苛、比較不關心,那這個老師不隻沒有幫助學生,還誤人子弟。所以醫生無德、老師無德,都會造成整個社會的人心不安。所以我們從事醫學,要效法很多成功的醫生,擁有那一份仁愛心。
2005年國家先進科技獎的得主中,有一位先生叫吳孟超,他得到這個科技獎時已經八十三歲了。他是肝膽外科學家,醫術相當的高超,那他為什麼能對醫學、對病人這樣下苦功?其實根源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仁愛之心根植於孝悌的德行。他對於他的老師非常有孝心,我們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他的老師已經九十歲了。隻要他的老師到了上海,他一定親自到機場去接老師,而且都要幫老師開門關門、攙扶老師,然後每個禮拜會打一通電話問候老師跟師母。有這一份孝心,就延伸出那一份仁愛之心。
曾有一個病患去找吳孟超醫師看病,那時候他被懷疑是肝部腫瘤,已經看了好幾家醫院,結論都不一樣,他的心非常惶恐。我們從事醫學的人,要時時能感受到病人內在的那一份恐懼。我們能體會到他的苦,就能夠用愛心去幫助他、照顧他。而且一個人生病了,是不是就他一個人惶恐啊?不是,是整個家庭。這個我很有感受,因為我從小體質不是很好。我記得在高中的時候去看病,每一次回來拿兩個禮拜的藥,就好像扛著一個布袋一樣。每一次看病,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很想信任醫師,但是又很怕吃了以後沒效果。病看了好多家,到最後都沒信心了。所以一個好的醫師真正能夠讓很多家庭心安,讓很多家庭免於喪失親人的痛苦。
那位年輕人到了醫院,看到了吳醫師,吳醫師第一句話就說:“對不起,讓你久等了。”這個年輕人心原本很恐慌,一聽到吳醫師這句話,很感動啊!因為吳醫師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他不由自主雙腿就跪下來,然後很緊張地告訴他說:“我已經檢查過好幾家醫院了,都不確定我是不是得了肝癌,請您幫我好好看一下。”接著吳醫師就告訴他:“不要緊張,縱使得了肝癌也不怕。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患者現在都很健康,也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