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能力為尊嚴保駕護航(2 / 3)

要提高記憶力,采用無意識記憶是最好的記憶方法。如:在看一本精彩的小說時,沒有人會想到“我一定要把所有的故事情節都記住”,結果在小說看完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能夠記住其中的故事情節,如果你是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背,可能小說看完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提高記憶的第二個方法就是把需要學習的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能力,這樣便永遠不會忘記。如騎自行車、遊泳、寫字、打球等行為、動作、做法、技能、技巧隻要學會之後,終生不會遺忘。

提高記憶的第三種學習方法是訓練大腦的記憶能力和記憶效果。大腦喜歡色彩,因此,顏色和圖片能幫助記憶,用形象記憶法可以提高記憶效果;每一種知識都有一定的結構和係統,運用係統思維結構也可以提高記憶效果。

訓練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有人說:“最值得投資的是個人兩耳之間的大腦。”說得不錯,隻要大腦好使,思維能力就強。通常人們所說的智力開發,實際上就是開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開發個人的想象力。有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子看見雕塑家在敲打一塊很大的石頭,小孩子問:“你為什麼要敲打這個石頭?”雕塑家說:“等我敲完了你就知道了。”過了一段時間,小孩子到來時看見一匹雄壯的馬,於是又好奇地問:“你怎麼知道石頭裏麵有一匹馬?”

普通人看見的是石頭,而雕塑家看見的是一件精美的作品,這件作品先存在於大腦之中,經過加工之後才能成為作品。世間任何一件新的作品或一個設計,都是先存在於人的大腦中,然後根據人的設計把它生產出來。

設計和構思就是大腦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有了知識,沒有想象力,不可能設計出一流的產品,這說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個人的思維經常會受到生活習慣的限製。通常按照生活習慣進行的思維都稱為慣性思維,在慣性思維的作用下,個人通常是按部就班,按照“自然定律”生活。在“自然定律”的作用下,凡事皆有因果,也就是說,有一個原因,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是所有人都可以預知的,這種思維結構就是普通人的思維結構,而這種現象稱為“預期結果效應”。這種“預期結果效應”產生的結果是出現“習慣性期待”,即思維在習慣性的期待著“自然”結果出現。如:向空中拋出一物體,它必然會落回地上。

然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這種習慣性思維定勢,相信凡事皆有例外,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一個故事:

師父問:“如果你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你該怎麼辦?”有的弟子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有的說去買。師父說:“為什麼不把壺裏的水倒掉一些呢?世事總不能萬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人生的許多尋找,不在於千山萬水,而在於咫尺之間,隻要開動大腦,一切問題都可以簡單地解決。

開發大腦潛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主要就是挖掘孩子自身的大腦思維潛能,訓練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從思維能力來看,個人的思維能力可以區分為一般水平的思維能力和高水平的思維能力。一般水平的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個人解決生活、工作中的普通問題,使個人能夠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隻發揮了大腦信息處理功能的極小部分;高水平的思維能力包括高水平的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其複雜性和難度很大,科學天才、藝術天才等就屬於這類具有高水平思維能力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個人處在意識清醒狀態時,大腦總是在活動,大腦的活動總是處於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思路無條理,隨時從一個念頭跳到另一個念頭,從一個意念轉移到另一個意念,胡思亂想,信馬由韁。思維能力訓練一方麵訓練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另一方麵是訓練孩子思維的邏輯性和有序性,理清思路,做到有效思考,集中注意力,保持有條理的思維狀態。

愛迪生說:“就像鍛煉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煉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煉,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煉,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並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他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是創新能力的內核,是實現未來發展的關鍵。如何訓練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訓練孩子的想象力,不是沒有目標的胡思亂想,而是有方向性的想象。如地球如果突然失去引力,將是什麼樣的狀況?宇宙中的其他生物是什麼樣的?把想象的結果記錄下來。

2.讓孩子界定自己所麵臨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思考的結果和所得到的不同的結論記錄下來。

3.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從不同方麵嚐試各種新的組合,如改變方向、改變角度、改變位置、改變順序、改變數量、改變範圍、改變條件、改變環境等,並把所得的結果記錄下來。

4.放鬆自己的大腦,讓大腦處於“不思考”狀態,以引發靈感。

5.提高思維速度,做到專心致誌,集中精力,考慮問題思維敏捷,這樣就能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6.提高思維質量,提高思維的精確性和協調性,在做事過程中養成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習慣,並保證精力充沛、持之以恒,就能很快提高思維的質量。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心靈家族中自尊心領導下的正向心態,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把這種心態稱為“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即自己衡量和評價自己可以做某件事、可以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準備。以前的成功可以導致“效能期望”較高(自信心增強),以前的失敗可以導致“效能期望”較低(自信心減弱);如果自己尊敬的人、親近的人都強烈認為自己有能力成功應付某一情境,自我效能感會提高(自信心增強);如果要求過高,導致焦慮和緊張,有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自信心降低);同一件事情,其他人的成敗也可以影響自己的自信心。

自尊心強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則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主要是對自己沒有自信。

自信心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習、競賽、就業、成就等方麵,然而個人的自信心又與父母在小時候的教育和引導分不開。一個自信心強的人通常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並不斷地超越自己,在不斷的超越中,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最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讓自己產生毫無畏懼、戰無不勝的感覺。有位哲人說過:“一個人,從充滿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伸出無形的手在幫助他。”這和我國的“自助者,天助之”是一個意思。

充滿自信心的人能夠保持頭腦清晰,勇敢麵對現實,對困難不逃避,眼睛總是閃閃發亮,滿麵春風、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昂首挺胸,整個人樂觀、豁達,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都能有長足的發展;一個沒有自信心的人經常眼神呆滯、愁眉苦臉、膽小怯懦、自我封閉。

自信心的培養主要依靠父母從小對孩子的引導和鼓勵,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然而,目前的狀況是:父母在生活上大包大攬,讓孩子體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無能;在學習上要求過高、過嚴,讓孩子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更多的是失敗體驗,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父母引導孩子增強自信的方法:

1.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成年人這裏得到支持,增強他實現目標的信心。如:經常用“你會成功的,這毫無疑問”、“如果你有什麼問題,就去解決它”、“隻要你認真去做,就一定能夠做好,我們支持你”這樣的語言來鼓勵孩子。

2.讓孩子從簡單的事做起,簡單的事更容易完成,更容易取得成功,在一次一次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力量和勇氣,增強自信。隻有不斷的成功才能產生自信。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找出失敗的原因,培養孩子正確麵對問題的態度,而不是用“失敗是成功之母”來逃避和推卸責任。

3.父母經常給孩子正麵暗示,利用“你一定能行”、“我相信你能行”等語言不斷給予孩子暗示,直到孩子把這種暗示轉化為“自我暗示”為止。

4.關注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並在優勢方麵不斷加強,成為絕對優勢,用自己的優勢帶動其他方麵的發展,這樣可以保持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