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有能力才可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尊嚴應該是人人都擁有的,可是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有的人丟掉了自己的尊嚴,或者說當自己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尊嚴的時候,自己的尊嚴隻能讓人任意踐踏。如:在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時候,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許許多多中國人的尊嚴都被他們的鐵蹄踐踏,有很多人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尊嚴,當了“漢奸”,在那種情況下,國家的尊嚴都沒有了,何況是個人。
“提高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尊嚴”、“提高執法能力,維護法律尊嚴”,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能力就無法維護其尊嚴,隻有證明我們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尊嚴時,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任何時代,小人都具有欺負“弱小”的“天性”。
尊嚴本身是一種有內涵的能力。所以,真正有尊嚴、有才學的人既不妄自菲薄,貶低自我價值,也不會對他人隨意貶低和輕視。由此可見,能力能使自己的修養和人格變得完美。
一個正常人,無論什麼樣的知識都可以學會(在自己願意學的情況下),而能力必須經過長期培養和訓練才能擁有。知識可以遺忘,而能力一旦擁有就會終生伴隨自己。如:一個人學會了吃飯之後,一生都會吃飯,不可能出現哪天說自己不會吃飯了的現象;當孩子學會寫字之後,無論多麼複雜的字,看到都可以寫出來;學會了騎自行車之後,即便十年沒有騎了,還是同樣會騎。其他任何一方麵的能力都是如此,隻要擁有了這種能力之後,這種能力就會終生伴隨。
有的父母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吃飯、走路這種簡單的能力訓練我們會做,可是那些複雜的能力訓練,我們自己都不會,如何訓練孩子?如何培養孩子這些方麵的能力?”有這樣的疑問是正常的,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不會沒有關係,一方麵為了孩子可以自己學習;另一方麵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還可以向專業機構求助。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如果沒有學習能力,其他一切能力都不可能存在。學習能力是動物所具有的一種天生的才能,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不同的是有的人學習能力強,有的人學習能力弱。學習能力強的人獲得的信息多、體驗多,掌握的文化知識比較豐富,他們的思維能力、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應用力、自覺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就自然比學習能力弱的人要強,於是乎他們就成了社會真正的精英人才。
所謂學習能力,不是指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和考試成績,不一定學習成績好,學習能力就強;反過來,如果學習能力強,學習成績一定好。學習能力應該是指個人在生活中獲取各種信息和知識,並且能夠將這些信息和知識加以運用的能力,而學校的學習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一個正常人通常都具備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強的人在學習期間學習成績應該是一流的,在成人之後,思想比較前衛、比較靈活,工作效率比較高,工作能力比較強,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而學習能力弱的人正好相反。
研究表明:個人有80%的學習能力和智力都是在8歲以前完成的。這說明在8歲之前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段時期沒有很好地培養出孩子的學習能力,就得抓緊訓練孩子另外20%的學習能力。
學習的過程就是吸取知識和信息的過程,大腦就好比一台無限容量的電腦,輸入的信息越多,在裏麵儲存的內容就越多,形成的神經網絡聯係就越豐富,大腦神經聯係網絡係統就越發達,其知識能量就越大。學習的過程就是信息的輸入過程,如果輸入的是正向的信息,個人的思想就朝著正向發展;如果說輸入的是負向信息多,這個人長大成人之後也不是一個正直的人。輸入的信息量越多,大腦中的知識儲量就越多。
如果說學習過程是信息的輸入過程,那麼學習能力就應該是快速接收、儲存、運用各種知識和信息的程序。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並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孩子成長的前期(0~12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觀念和興趣;在孩子成長的後期(13~18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方法。
在孩子成長的前期,主要是以無意識學習為主,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學到應該學習的知識,並獲得豐富的經驗,讓孩子體驗到學習就是這麼簡單易行的事,並且學習就是一種快樂,學習就是一種享受。這樣孩子就會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主動學習,其學習能力會自己提高,學習效果顯著。到孩子成長的後期,由於知識結構的複雜性和係統性,再加上知識量大大增加,要想高效率學習就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除了按學校正常學習應該使用的預習、聽課、作業、複習等流程之外,還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有:時間的安排、學習計劃、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記憶力(包括規律記憶、聯想記憶、係統記憶、形象記憶)等。
據有人對高考狀元所做的調查顯示:每個高考狀元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僅如此,這些高考狀元們還表現出:德智體全麵發展、綜合素質高、心理素質好、綜合能力強、多才多藝的共同特點。這說明,學習能力強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並且吸取的知識量多、麵廣,整體素質高。
目前,在中國的基本現狀是:放棄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分數上麵,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和第一選擇都是補習文化課,沒有幾個父母會真正地、認真地分析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如: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當孩子不願學習、對學習缺乏自信心的時候,在孩子學習方法不對的時候,不去找原因,而是一味地補習文化課,結果是適得其反,無論孩子怎樣努力,成績也達不到理想的結果。當然,這不能怪補課的老師,補課的老師隻管收錢,隻管講授知識,能夠學到多少、接收多少是孩子自己的事。
很顯然,如果孩子不想學習、不願意學習或學習興趣不高,可是又不得不學習的時候,會進一步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成績不僅不會提高,反而會進一步下降,同時也會進一步降低自己對學習的自信心。父母卻總是想不通:“我一直在找老師給他補課,怎麼會是這樣呢?”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讓孩子主動學習、願意學習,其學習效率就會明顯提升,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便得到大大改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逐步形成,學習成績就會大幅度提高,這才是培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注意力和記憶力是學習的最關鍵因素,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首先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根據科學研究:大腦注意力集中最多隻有25分鍾,學習20~30分鍾後就應該休息10分鍾。在孩子隻有幾歲的時候,其注意力更低,甚至於隻有3~5分鍾。當然,孩子的注意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根據孩子對某件事物的興趣而定,如果孩子對某事特別感興趣,他的注意力可能長時間集中在這件事情上;如果不感興趣,其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
注意力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通過一定方式進行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時間。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時間對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有極大好處。
記憶力是學習效果好壞的直接因素,良好的記憶力是學習的保證。有人認為,在孩子成長階段,應該大量“博聞強記”,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常人的大腦,其記憶能力是天生的,而且大腦的容量是無限的。可是對個人來說,在很多時候還是覺得記東西很難,常常記不住,或者說今天記住明天又忘記了,這是孩子們在學習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人的大腦非常奇妙,在大多數情況下它都是在自動調節,喜歡的東西立即吸收,不喜歡的東西自然排除。專家把記憶力好的時候稱為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於積極活動狀態;把記憶力差的時候稱為大腦皮層上腦神經細胞處於活動受到抑製、半休眠或休眠的狀態,而這時外界進入大腦的任何信息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接收和反應。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時孩子在學習時記憶力差,不是孩子沒有記憶能力,而是大腦處於抑製狀態,或者說孩子根本就不喜歡那些知識,雖然表麵上做了,但是大腦並沒有接收,最多隻是形成短時記憶。如:有個老師要求學生背一篇課文,並親自監督學生背誦,要求每人都過關,一個星期後考試,有個題目是默寫這篇課文中的一段,結果是一半以上的學生寫不出來,這讓老師大惑不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孩子們為了應付老師檢查,下去認真背誦,在老師抽查的時候確實能夠背誦,但因為是為了應付,大腦便不會“保存”對這篇課文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