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能力為尊嚴保駕護航(3 / 3)

5.對孩子進行自信心訓練。

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個人的性格中,既有勇敢、聰明、潑辣的一麵,也有畏懼、愚昧、膽怯的一麵,這是心靈家族成員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表現出膽小、懦弱,則是自卑心占據主導地位,其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比較差,進入社會之後不會有大的發展。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功利性,很大一部分孩子出現性格上的缺陷,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差,魄力、勇氣、毅力、大膽、氣勢、精明、勇敢、堅強、才華橫溢等氣質在他們身上很難發現。不管怎麼說,這些性格上的特征和能力遠遠比學校的分數更能從根本上決定個人的未來。

無論如何,團體的力量也永遠大於個人的力量,一個不懂得合作、不會合作的人,無法在一個團體中立足,更談不上獲得別人的幫助,共同發展。學會了團體的合作,人際關係自然也就處理好了。人際關係處理和合作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在生活、學習中培養和訓練出來的。父母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引導來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可以請專業機構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能力訓練。

從小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的訓練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為孩子創造交流和合作的機會:這裏更重要的是針對現在的獨生子女。由於每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在大部分時間孩子沒有與同齡人交流和合作的機會,特別是在孩子開始上學之前需要教會孩子交流和合作,否則在學校很難融入同學當中去,這樣,孩子會變得孤獨、自卑,甚至討厭學校、討厭上學。

2.讓孩子自己解決在合作中遇到的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會發生一些矛盾和問題,父母們經常幹預孩子們的問題,總是以自己的觀點來保護孩子,剝奪孩子們自己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而是逃避問題,或者到大人那裏來尋求幫助,長大後也將是沒有主見的人。

3.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讓團隊利益至高無上:在孩子的時候就應該培養他的團隊意識。在一個團體中,無論自己的理由多麼充分,都要服從團體的需要,這有利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4.永遠不要拋開自己的合作夥伴:從小要培養孩子的整體意識、全局觀念,考慮團隊的需要。要求團隊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照顧、互相配合,為集體的目標而共同努力。如:學校采用的學習小組,在小組中,隻有每個人都取得成功,小組才會有收獲,否則自己也不算成功,這樣,優秀的成員就會主動地幫助相對較差的成員,而相對較差的成員為了不拖全組的後腿,也會加倍努力。

5.尊重自己的合作夥伴:平等待人、有禮有節,既尊重他人,又盡量保持自我個性。做到尊重他人的個性和人格,尊重他人的興趣和愛好,尊重他人的感覺和需求,尊重他人的態度和意見,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義務,尊重他人的成就和發展。這樣一來,自己就能夠獲得所有人的尊重。

6.要讓別人喜歡自己:一個讓人喜歡的孩子是很有自信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孩子不僅要學會謙讓,還要有包容心,對人做到坦誠相待、樂於奉獻、取長補短、敢於溝通、勤於溝通、善於溝通,讓人了解自己、欣賞自己、喜歡自己。

7.學會欣賞、寬容、信任、誠信、熱心、主動,並保留個性:讓孩子學會並懂得欣賞自己的合作夥伴的優點。在孩子學會欣賞別人的時候,同時也得到別人的欣賞,不要總是看到他人的缺點和不足;寬容他人的錯誤、缺點、不足,讓心胸變得更加開闊。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闊的則是人的心靈。”心胸狹窄的人不會有朋友,信任自己的合作夥伴,當學會信任他人的時候,自己也獲得了他人的信任。古人說:“人無信則不立。”熱情、主動地幫助需要幫助的夥伴,做到“榮辱與共”,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同時,還要保留自己的個性。

訓練孩子的情緒控製能力

情緒是由心境和心情引起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宣泄是個人的正常表現。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會轉化為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得不到釋放,人就會感覺到壓抑,壓抑久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但是,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隨便釋放自己的情緒,因為這樣不僅影響個人素質,還影響環境,而且情緒可以傳染,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壞情緒會“汙染”整個環境,讓人不喜歡。“這個人太情緒化了”,指的就是不能控製自己情緒的人。

個人的七種基本情緒是喜、怒、憂、思、驚、恐、悲,它們演化出來的積極情緒有:愉快、興高采烈、歡欣鼓舞、快活、自豪、得意、開心、快慰、滿意、自信、友善、喜歡、期待等正向情緒;演化出來的消極情緒有:痛苦、恐懼、絕望、厭煩、憤怒、鄙視、仇恨、嫉妒、狂喜、沮喪、不安、孤獨、寂寞、尷尬、迷茫、無聊、空虛、冷漠、失落、自卑、難堪、委屈、焦慮、悶悶不樂、煩惱等負麵情緒。

情緒控製能力是指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即用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之後,就不會出現“情緒化”的現象。有了情緒控製能力,也不會出現“喜”時手舞足蹈、“怒”時咬牙切齒、“憂”時茶飯不思、“悲”時痛心疾首的情緒反應。

不懂得情緒控製的人經常不分場合、不分地點、不分對象亂發脾氣,讓當時的氣氛變得緊張、尷尬和不愉快,讓人很不喜歡;懂得情緒控製的人會照顧大家的情緒,會在適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適合的對象麵前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和自己的心境和思想關係密切,同時也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情緒化”的人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更大,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導致情緒的極大變化。

情緒並無好壞之分,它是個人每天產生的不同的情感體驗,心理比較淡定的人和心理比較平靜的人情感體驗相對較少,情緒變化較小;心理波動大、反應激烈的人情緒變化大,情感體驗更多。不斷的情感體驗讓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人隨時隨地都會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心理反應和情緒變化,這種心理反應和情緒變化讓人的生活更充實、更完美。

那麼,在家庭中如何訓練孩子的情緒控製能力呢?

首先,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在這方麵許多父母都沒有認真對待。如: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大吼大叫、大吵大鬧,甚至摔東西,有時候挨罵、有時候挨揍,雖然下一次不敢再這樣做,可是他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不知道生氣的時候、情緒不好的時候如何表達。這樣,孩子要麼變得壓抑,要麼還會用別的方式發泄。隻有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的時候,孩子才可能學會正確控製自己的情緒。

其次,讓孩子學會自我心理暗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現象,當自己想到高興的、開心的事情時,或想到“喜笑顏開”、“興高采烈”、“把人樂壞了”等詞語的時候,心裏麵會產生一種樂滋滋的感覺,甚至一個人獨自發笑;當自己想到一些讓人氣憤、讓人傷心的事時,或想到一些“悲傷”、“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氣死我了”這樣的詞語的時候,感覺到很傷心,甚至心跳加劇、呼吸加快、全身肌肉緊張。這說明心理作用對人的情緒影響極大,采用心理上暗示的方法可以有效調整自己的情緒。所以,當情緒比較消極或衝動的時候,自己默想或用筆在紙上寫出:“平靜”、“冷靜”、“三思而後行”、“鎮定”、“製怒”等詞語,情緒會慢慢平靜下來;當自己想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立即提醒自己停止,想一些比較開心的事,如果那些不開心的事在心中縈繞不去,可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第三,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境和心境中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從事其他活動進行自我調節,最好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事上,如:外出散步、看電影、看電視、讀書、打球、下棋、找朋友聊天、換換環境等,都有助於情緒平靜下來,防止不良情緒的泛化、蔓延。

第四,適度宣泄。選擇適當的途徑進行適度宣泄,有利於把不良情緒釋放出來,消除過分壓抑帶來的情緒困擾。如:盡情地向至親好友傾訴,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找心理醫生進行谘詢、傾訴,在背地裏抨擊、謾罵、抱怨惱怒的對象等,都有利於緊張的情緒得以緩解和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