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這是最重要的內容,教什麼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教才能夠達到父母所期望的效果。既要達到提高智力、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又要讓其感覺不到任何壓力,體驗到學習是一種樂趣,並且非常願意去學習。這也是我們要推行“在家庭構建孩子成長計劃”的原因。
在家庭構建孩子成長計劃
傳統狀態下對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無序的、無計劃的自然教育狀態,對孩子的教育沒有目標,想怎麼教就怎麼教。然而,現在的父母幾乎把對孩子的教育寄托在老師的身上,認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這是父母觀念中最大的錯誤。老師隻是完成他的教學任務,傳授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可能一年,也可能兩年,最長時間是小學階段六年,離開學校之後便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了。可是,對於父母、對於家庭來說,和孩子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的,孩子的品性、性格、品行、習慣等都是在家庭中養成的,因此,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可是有許許多多的父母不懂得教育,或者說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這是我們推行“在家庭中構建孩子成長計劃”的原因,目的是協助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在家庭中構建孩子成長計劃”有幾個方麵的好處:
1.教育以孩子為中心,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有漸進性:消除對孩子教育的盲目性,特別是那種父母想到什麼就教孩子什麼的盲目教育,更嚴重的是在0~6歲之間任其自由發展浪費了大量時間,還會消磨孩子的天性。因為在此期間,孩子的任何活動都是在吸收知識和信息,吸取的東西都會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大腦細胞的神經聯係,成為孩子一生的背景知識。
2.保證習慣的養成:“成長計劃”是分階段進行的,在實施過程中,有利於孩子生活、學習、思考等習慣的養成。
3.有目的性:對孩子的教育有目的性,從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形成到知識的學習和吸收,都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4.方法的指導:在實行“成長計劃”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家庭環境,有完整的“成長計劃”,並且有老師專業指導,保證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順利成長。
5.內容的完整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育內容,整體內容與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身心發展相一致,形成完整的教育體係。
6.消除父母教育孩子的惰性: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沒有計劃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具有盲目性,心血來潮時教孩子很多內容,自己喜歡什麼就教孩子什麼,不考慮是不是應該這麼教;懶散時就什麼也不教,反正孩子不用教也會長大。特別是在貪玩的時候和毫無意義的應酬的時候,把孩子的教育就放到一邊去了。有了計劃,就有了責任、有了任務,至少在貪玩的時候有了節製,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對孩子的投資也是父母最有價值的投資,其中最重要的投資不是為孩子購買名牌,不是給孩子物質生活上的享受,而是對孩子教育的投資,用知識來充實孩子的大腦。其實,很多父母根本就不是真正關心孩子,否則,他們怎麼會有時間賺錢、娛樂、應酬,卻無暇去考慮“什麼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正確教育”這個最迫切的問題。
消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盲區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注意力太集中(專心),對周圍的情況沒有反應;另一種情況是沒有這方麵的任何信息和知識,不可能在大腦中形成印象,也就不可能產生任何反應,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狀態。這裏討論的是第二種狀態,是因為在個人的大腦中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和信息,導致個人大腦處於抑製狀態,神經聯係點不能夠連接。《莊子·知北遊》講的“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就是這種情況。
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在一個聚會當中,聽到一些人在聊天,講的是頭頭是道,聽的是津津有味,可聽者卻不知道講的是什麼!參觀一次畫展,別人都說好,自己卻不知道好在哪裏。有時候想假裝一點高雅,去參加音樂會,欣賞欣賞音樂,出來之後別人問怎麼樣,回答是“好、好、好”,因為別人都說好,可是自己確實不知道好在什麼地方。這就是現代最嚴重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藝”無論是藝術,還是技藝,都是個人應該擁有的。一個人不可能精通所有行業,但必須有一項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其他方麵是自己的人生修養和綜合素質的體現。講一個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是指個人的知識積累;對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自然等的了解體現的是個人的素質;對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夠與人合作、能夠組織和領導他人做事等是個人的能力;當這些東西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就能夠表現出一個人的氣質,最後形成個人的智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0~18歲(直至大學以前)所學的任何知識都不是專業知識,而是涉及人生所有領域的基礎知識,既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個人修養和知識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