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當代文學幾點問題、女性寫作網絡文學及其他(2 / 3)

如何評論這一時期的文學,著實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要想客觀公正地評價這一曆史時期,這就要參照索緒爾所提出的兩個專業術語:共時性和曆時性。

首先來看共時性,在同一曆史時期的世界史中,兩大勢力集團對立著,勢均力敵,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

資本主義陣營的文學創作正在進行著戰後創傷的修複,像受傷的怪獸,窩在角落裏,****著傷口汩汩流出的鮮血,眼神裏閃爍著不可捉摸的光來,伺機再起。

社會主義陣營的文學創作則在加緊步伐鞏固思想統一戰線,1949-1966的十七年時期,這一曆史時期的文人都在創作著記述土改內容的文學作品,謳歌著新社會的改天換地,謳歌著成為國家新主人的建設英雄;1966-1976的十年特殊時期時期,打造了一批樣板戲,謳歌著階級鬥爭的勝利。

這前三十年塑造了大批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完美的人就是作家的主要任務,英雄是沒有缺點的,好人什麼都好,壞人什麼都壞,這是一個樣板模式,文學作品也總是習慣性地被帶入這樣的創作風格,進入一個集體的完美世界。

它是人工的也是想象的,藝術源於生活,這是一種高於生活之上的藝術再創造。

在它之後的八十年代,則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學創作時期,這就涉及到了曆時性,它承接著過往,又啟迪著未來,起著承前啟後的曆史作用,不可謂貢獻不大。

八十年代,國門大開,思想泛濫,文學思潮風起雲湧,數不清的流派先後崛起,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派、改革派、新寫實主義、朦朧詩派、天安門詩派、地下詩……

傷痕文學是以盧新華講述知青上山下鄉故事的短篇作品《傷痕》得名,先鋒就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為代表,餘華、蘇童也曾是先鋒派,但他們覺得自己的作品太抽象,別人看不懂,就改變風格,被先鋒派視作背叛……

這一時期統稱新時期文學,它一如既往的延續著文學戰鬥的風格,敢於奮鬥爭先的拚搏精神,走在時代前進的前沿,引領著時代風潮及其走向,為新時代的到來吹響了號角。

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承認路遙創作的《平凡的世界》是部絕世佳作,盡管它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但它在中國當代文壇的份量是無可比擬的。

當然,這一時期的作品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學史料,諸如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給人窺一斑現全豹之感。

總之,無論何時,文學它都沒有離場,一直都在堅守著陣地,不曾離去,任何時候,它都不是懦夫,隻要有它在,任何曆史時期都不會留下空白,是留有筆墨的,這樣後世才能據此得以知曉當時的曆史。

3.關於家族承繼問題

政治、商業都是有門閥的,文學圈一樣不可避免這樣的問題存在,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真的說不準,是件難以把握的事。

如果說家族門閥世襲繼承,文藝圈很多。

像英達祖輩英斂之創辦《大公報》、輔仁大學,英家一直把控文化圈。

梁天家,也一樣,他母親諶容是作家,寫了《人到中年》,廣為流傳。

王安憶是女作家茹誌鵑的女兒。

張抗抗是《狼圖騰》作者薑戎的妻子。

金庸、瓊瑤、袁行霈、《新兒女英雄傳》作者袁靜都是親戚。

沈祖棻、程千帆是夫妻。

葉嘉瑩、周汝昌都是顧隨的學生。

……

文學繼承的家族問題,它在某一方麵來說,是一種好事,一門之內俱是通讀詩書識禮儀之人,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繼承。

但在某些方麵來說,它又是一種不好的事,眾所周知,書香門第,它之所以能得此號,首先它的藏書量要到一定數目,很多詩禮之家都是有自家的藏書樓的,集天下之書藏之,它把書都藏起來了,隻有自己家的人能看到,別人就看不到了,這不就是一種阻擋文化傳播的阻力麼。

其次,一門流派之人容易聚集成團,攻擊另一流派之人,曆史上的數次黨爭便是由此而起,這又是一種不必要的內耗,把正常的思想爭鳴變作政治鬥爭,用政治地位來當作自己思想流派得到尊重的籌碼,把思想流派的鬥爭以政治的方式來擴大化了。

還好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家族勢力之外的後起之秀,憑借著自身的悟性和文學才能,一茬又一茬地冒了出來,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文學的向往,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4.關於為誰而文的問題

文學創作是圍繞什麼來展開的,這個問題要回到文學起源這個話題,尋根溯源。

文藝界對於文學起源莫衷一是,巫術說、遊戲說、勞動說,不一而論。

倉頡造字,這才有了書麵的文學作品,但文學創作極有可能早於文字的誕生。

歌謠和神話故事,就在文字未創之時,通過口口相傳,在民間廣泛流傳。

《詩經》便是由擔任樂工的瞽廋到各地采集民謠,譜曲傳唱的。

它誕生的目的就是讓周天子能了解各地民風民情。

這就帶出了文學作品為什麼而創作的問題。

曹丕提出了文以載道的理論,他說文學創作要承載一定的道義。

韓愈提出了文以明道的理論,他說文學創作要闡明道義,他的弟子說文以貫道,道像食物,而文就像穿著食物的筷子。

歐陽修提出文與道俱的理論,他說文道並重,不分伯仲。

朱熹則大肆貶低文之作用,說作文害道,更說道外無物,把文合並到道裏,隻見道不見文了。

到了明朝時期,文學創作直斥假道學,提倡明道致用、文道統一,反對雕琢的形式主義。

隨著文學的發展,它就漸漸與政治密不可分,文藝為政治服務。

當代的文學創作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是體製內,其二是自由作家。

體製內作家一部分是原左翼先進思想群體的,一部分是八十年代在文學創作人才裏選拔出來的佼佼者,他們都獲得過各種大小獎項,具有一定實力,是憑借真才實學被收編入體製內,並享受各種優厚待遇的。

不說郭沫若可以入住原恭王府,就是茅盾故居也頗為壯觀,前後三進的四合院,是魯迅用自己的稿費購置的小院遠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