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當代文學幾點問題、女性寫作網絡文學及其他(3 / 3)

他們生活無虞,工作環境堪佳,更可以組織各種筆會,結伴相遊,應邀受訪國外。

自由作家,就呈現兩極分化的無奈狀態,貧富差距懸殊,暢銷書作者每年坐收千萬,過著奢侈的生活,頗像李白,至於貧窮者,就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類似杜甫。

體製內的作家自然是要為政治服務,時刻注意政治輿論導向,自由作家就相對較寬鬆,可以寫很凡俗的家長裏短,但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也有例外,像有的體製內作家也寫市井傳聞,有的自由作家關心並投身創作政治題材作品。我所喜歡的體製內作家池莉就寫了很多現代化的作品,比如她的《生活秀》就塑造了一個市井小販來雙揚。

這兩個不同派係的作家在一定程度範圍內都是互相融合的,但還是涇渭分明,能很明顯地看出兩者的分別,區別就在於文學創作中政治傾向性的濃淡程度。

(二)女性寫作

當代文學發展到九十年代,即後新時期,在原有題材基礎上受到了巨大衝撞,尤為突出的就是湧現出大量的女性寫作者,或者可以稱她們作女性主義寫作者。

她們接受了來自資本主義世界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積極地身體力行,以此來挑戰本國固有的傳統寫作及生活模式,這是一種新鮮的,而又令人覺得觸目驚心的,顫栗般,顫抖著的文學模式。

也許並不陌生,有似曾相識之感,那就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所提倡的種種模仿西式論調。

她們肆無忌憚地湧進京廣滬的酒吧洋人居住區,以一種洋人衷愛的混合了東西方女性風格的姿態,張揚著模仿西式女性的熱情浪漫,卻又有著東方女性獨特的含蓄魅力,以一種壯士斷腕的豪情,毫不吝嗇地投進各國男性的懷抱,肆意地表達著自己內與外的愛與歡情,不在意掠奪與被掠奪,當然高大帥氣的白種男人是她們的偏好,不二首選獵物。

漂洋過海,遠赴重洋外嫁的中國女人也多了起來,在婚嫁問題上,她們多了一重選擇,這似乎是老天格外的恩賜與厚待,在幾千年後的某一天爆發了,從此為中國女人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原來她們還可以選擇另一種人生和生活方式,不同於幾千年來一貫的執著與堅持,而這種轉變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好的。

然後,她們就把這一場又一場的狂歡化作毫不掩飾的文字,衝擊好奇者的觀感,唾棄也好,謾罵也罷,也許你的體內正潛伏著如同她們那樣喧囂而散漫的靈魂。

這些被一個叫葛紅兵的評論家稱作女性身體寫作。

當中有一個女作家是我比較佩服的,她叫虹影,她敢於把自己的家人寫出來,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都說家醜不可外揚,可她寫了自己的家事,別人並不以為醜,她在寫了家醜之後,家人不僅不因此痛恨她,還因此感激她帶來生活的改變,不讓人恨,卻讓人感激涕零。這真是奇事。

也許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三)網絡文學

在二十世紀末,隨著電腦的普及,互聯網技術革命席卷全球,不知是誰率先點擊了一篇叫做《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奇文,那個叫痞子蔡的家夥受到了熱烈追捧,網絡文學拉開序幕,盛行至今,近二十年。

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是中國文學最繁榮的時代,沒什麼體製約束,很自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至於那些受到約束的,比如小黃書,這些是自古以來就在被禁之列的,沒有哪個朝代會明目張膽地支持,沒什麼稀奇,不用太驚訝,但《金瓶梅》還不是私下裏散播,聽說還有個叫馮唐的,不工作了,就專門在家寫這些奇怪的小黃書呢。

可能很多人都對中國文學嗤之以鼻,覺得中國文學沒落了,其實沒有,正興盛呢,而且是從來未有的壯觀,怎麼能看出,很簡單的,隻要有網絡,文學就觸手可及,網絡讓一切變簡單,大部分人看不上網絡文學,覺得那都是沒水平的,大錯特錯,那是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造。

當你打開網絡,迎接撲麵而來的文化氣息,置身在文化的海洋裏時,你還會覺得中國文學消失了,沒落了麼,並沒有,空前的壯觀,讚歎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哀歎呢,這正是文化發展的力量,那些哀歎的才是沒抓住時代,已經落伍的呢,別聽他們發牢騷,他們什麼都不懂,誰都能寫,這樣的文學時代還不算繁榮麼。

(四)關於寫作

寫作是個很大的話題,想把它說透很難,我就隻簡要地說幾點。首先是寫作的生發問題。

所謂生發也即讓人產生寫作這個念頭的理由是什麼。

明朝的李贄說來自童心,西方的學者說來自一瞬即逝的靈感,也有人說來自某種激憤的情感,比如司馬遷身受宮刑後發憤著史。

其次是怎麼寫的問題,這是最難的部分,寫作者常常為找到適當的表達字詞而搜腸刮肚,反複推敲錘煉,至於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絕不是誇張。

對此,各家皆有可采之言,《尚書.舜典》中說“詩言誌,歌詠言。”而晉朝陸機在《文賦》中提倡“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白居易則推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名曆史學家班固則從史學家的角度指出“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歐陽修雖身居高位,卻說詩窮而後工,正因如此,他才在被貶謫後,寫出《醉翁亭記》那樣的千古名篇。

我私底下也喜歡悄悄地舞文弄墨,談不上大家,但時日久了,也積累了些寫作要領。

寫作首先要有一個可構思的新奇故事,更要有一個特殊人物架設,然後就是磨練語言,再在作品裏注入自己的思想。

它基本上就是一個提煉生活到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

寫作者也不過是個手工匠人,但能打造出無與倫比的作品,還是需要好些功夫。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誰又會為了寫一本書,而去期盼一場戰爭呢。

結論與前景

綜上所述,我還是對中國的當代文學充滿信心的,那種說它會出現斷層的假設言論是斷不會發生的,不過是危言聳聽罷了,有誰看過中國文化中斷過呢?答案是沒有,那它就會一往無前。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