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當代文學是最容易被忽視,又是最難琢磨的部分,稍一不慎便有差池,而這錯誤有可能導致萬劫不複的境地,給人帶來滅頂之災也未可知,它是個樸素的村姑,望之親切可觀,卻又像隻毒蘑菇,吃下去,便令人胃裏翻江倒海,不消化,是一種令人難受的事物。
文學在當今時代似乎是最廉價的,如果有人說他是與文字打交道的,聽者必定默不作聲,心下了然,再不然就是追問一句:錢掙的很少吧,慨歎一番這個辛苦的職業。
而當代文學又遠沒有古代文學、外國文學那樣吃香,一個曆史悠久,可以研究的事物頗多,一個是舶來品,新鮮事物,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顯然,當代文學就受冷落了,以致有的當代文學研究者不由得感歎:文學沒落,邊緣化了,然後開始不無擔憂地想中國文學會否斷層,就此消亡呢。
我的答案是不會,當代文學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它不但不會出現斷層,更不會消亡,而是順應時勢,不斷向前發展,給中國的文學大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永不枯竭。
(一)關於當代文學要說的幾點問題
1.起止時間問題
目前對於當代文學的起止時間尚無定論,各個派別各執一詞,堅持己見,以致在授課時各自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聽學者,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局麵。
比如有人認為中國當代文學應該從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算起,有人認為應從1942年延安*****算起,有人則認為應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算起。
而終結時間,又是不統一,有人認為當代文學止於1976年,特殊時期結束,改革開放開啟了******,當代就結束了,也有人認為當代這一概念是無限延伸向前的,無止境。
眾說紛紜,應該采用何家之言,還沒有統一下來。筆者私以為中國當代文學應從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建立算起,向前無限延伸,直到它終止的時候終止。
為何要做這樣的定論呢?原因如下:
1930年尚在民國時期,新中國並未建立,按理講此時不應設定為當代文學起點,但中國共產黨1921年便已建立,中華蘇維埃政府於1931年已建立,它有自己獨立的政治軍事經濟體係,並印發宣傳本政府的刊物,很明顯,這是一個與民國政府並立的政權,而左翼作家聯盟又有明顯的****思想,可稱為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文化代言。
因此,筆者得出結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建立便是中國當代文學開始的標誌,以此為起源,再恰當不過。
至於1942年的延安******那是一次領導人對文藝的指導會議,並不是中國當代文學開始的標誌,它隻是諸多事件中的一次事件。
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是最多人認為應當作為中國當代文學開始的標誌,可筆者以為不妥。同樣,它也隻是一次事件,隻不過將中國當代文學的正式地位昭告天下而已,確立了它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再與人分庭抗禮。
由此可知,中國當代文學當始於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建立,而不是1942年延安******更不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終止時間無可置疑,那就是無限延伸向前的,為什麼如此定論?當代即指中國共產黨執政政權的執政限內,這樣一來,這個問題還有什麼好爭議的呢。
綜上可知,中國當代文學起於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建立,目前尚無時間節點,定為無限延伸,如此甚妥。
2.對待曆史事件的客觀性問題
當代文學按照一定的時間節點可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或者部分:
①1930-1949,這一時期可看做當代文學初期;
②1949-1966,十七年時期;
③1966-1976,十年特殊時期;
④八十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的新時期。
⑤九十年代,則被看做是八十年代的延續,稱為後新時期。
21世紀便是當代文學的新世紀時期。
其中,十七年時期和特殊時期,這兩個也通常合並稱為當代文學建國後的前三十年。
這一時間序列中間並沒有出現斷層,它是有延續性的一個完整的體係,互為依托,缺一不可。
當代文學初期,宛如人類的嬰兒期,它是一個試探性的過程,有目的地草創一種文藝機構,由此集結一些人,來組成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創作集體,承擔一定的職責,並以此為依托,作為紐帶,聯接相關群體,完成某種指定任務,宣傳本組織的言論,維護本集體利益,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依托於中華蘇維埃政府,並為之呐喊助威,成為其不可或缺的文化代言,以一種革命性的嶄新姿態站在民國政府的對立麵,宣告自己的誕生,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它在發展過程中曆經1942年延安*****和1949年新中國成立等重大事件,逐步完成經驗積累階段,但始終堅持以宣傳革命主義為文藝戰鬥內容,同時又可稱之為戰鬥階段,或革命階段。
對它的評價沒有別的,還能是什麼呢?革命性的、進步性的,一種新的文藝形式,有別於以往任何時期的不同文藝形式,一種獨特的文藝群體所帶來的特別的存在。
這一時期湧現了一大批****思想的作家,但不少都因政治立場問題,站在民國政府的對立麵,而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為之獻出了生命,這是前所未有的事。
雖然中國曆史上出現過無數次嫉賢妒能、殘害賢良的事,比如李斯害死韓非,孫臏與龐涓之爭,還有黨爭漩渦中的文人,如唐時的李商隱,宋代的蘇軾,也有過國破家亡時的殉國烈臣,如楚屈原,南宋文天祥。
可都沒有如此慘烈,因它是成批的明目張膽的獵殺,有組織有目的,這是兩種不同政權各自的擁躉之間的對戰,而積極擁護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文人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這樣的初期可謂血雨腥風,史無前例的,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初建時期是如此慘烈,思想的爭鳴伴隨著戰爭絞肉機,打得轟轟烈烈。
它是一個烈性的存在,誰說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不正是中華依然存在的證據麼,可歌可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它標誌著當代文學結束了紛爭,確立了統一的思想及其穩固的地位,也由此進入了當代文學建國後的前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