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故事:
高爾基是俄國著名文學家,也是社會主義現實文學的奠基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母親》、《童年》等。
他很小就失去了父親,因為家裏窮,他的衣服很破舊,穿的上衣是外祖母的衣服改製的。放學的路上,他邊走邊想,怎樣才能給家裏減輕一些負擔呢?
他看到有的窮人靠撿破爛為生,這下啟發了他。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上一個布袋,四處尋找一些廢紙、廢鐵、骨頭類的東西,隻要是能換錢,他都當寶貝似的撿起來。換了錢就交給外祖母,從不亂花。
艱苦的生活,對高爾基的一生有重大影響,在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上都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
教子方法: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高爾基雖然年齡小,但是已經非常懂事了,他知道家裏艱苦,就當寶貝似的撿破爛,換了錢就交給外祖母,從不亂花。這是一個孩子最簡單和最珍貴的報答,這個行為意味著孩子成長了,懂得了體貼和報答。
在我看來,體貼是男孩成長起來之後最能體現的一種魅力,無論是體貼家人,還是同學,這種精神都意味著孩子長大了,懂得回報與感恩了。
想一想我們周圍的情況,太多的父母在無意中走進了感恩教育的誤區。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這樣囑咐孩子,“隻要你能把學習搞好,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還有的父母更加無私,會說“你將來能有個好前程就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圖你什麼。”
父母們總是對孩子那麼無私的付出,把所有的辛苦和困難藏在心裏,默默地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然而,不知就裏的孩子們也就慢慢地把家長的付出當做自然,順理成章地接受著一切父母的付出,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慢慢地孩子就隻知道索取,不知付出,慢慢地在我們深深濃濃的愛中麻木不仁,逐步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心態。
無私的愛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有沒有父母認真的思考過,要知道正是在這種思想驅使下,父母們為了孩子的學習鞠躬盡瘁,生活上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大包大攬。這正是是感恩之心喪失的主要原因。
感恩之心是建立在對父母所付出的艱辛勞苦的認同的基礎上的。隻有了解父母的辛勞的孩子,才會理解父母為了自己成長所付出的一切的價值,也才會用感激之心來看待父母,並在心中裝著一顆隨時準備回報父母的願望。然而,隨了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廣泛提高,相當多的家庭用來支付孩子學習生活的費用,已無須通過含辛茹苦地奮鬥甚至掙紮才能夠獲得。並且,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父母對孩子的各樣要求也多能輕易地予以滿足。
那麼,父母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應該對自己好一點,我非常讚同我以為朋友的教子方法,他們夫妻倆從來不會自己舍不得吃而全給孩子吃,而是一致公平分配,自己吃什麼,孩子就吃什麼。有時孩子拿一些什麼小東西會和爸爸媽媽撒嬌,會很可愛的遞給父母吃,這時候,我的朋友,他們從不拒絕,也不會說:爸爸媽媽不吃,寶貝乖,自己吃哦!他們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的樂趣,很多家長看到這裏,不要以為我的朋友這樣做是自私,相反,這樣做的確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公平的心態與思想。
第二,溝通的缺失,是孩子感恩之心喪失的重要外因。相當多的孩子不了解父母的工作。他們的生活,都是在學校和家庭間循環著。父母工作中的辛苦,他們不了解;父母麵對生活所承受的壓力,他們不知曉。而父母為了讓子女集中精神學習文化課,也不願意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壓力和艱難。
第三,從細節去教育孩子,教孩子學會感激。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孩子要體貼,就一定要懂得如何接受別人的善意,從和別人的這種接觸的過程中,是一種智能,也是一種風度。如何優雅地接受別人的美意,誠摯的道謝,在這人情淡泊的社會中是很重要的。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的確是一種美德,對目前處在嬌生慣養環境中的孩子尤為重要。
至少,我們得教會孩子從小就學會真誠地說聲“謝謝”、因為要謝的是禮物背後的心意,不是禮物本身,更不是禮物的價值。不管多小的禮物都要寫謝卡,不管多小的服務都要道謝,這種已經養成的習慣,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向服務自己的人說謝謝。這種口頭的讚美能夠內化到孩子的心靈裏,成為一種感人的力量!
給父母的話
感恩教育能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