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故事:
莫紮特(1756—1791),奧地利著名音樂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曲、歌劇、室內樂、協奏曲以及獨唱、合唱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立下了永久的豐碑。
莫紮特出生在奧地利,他的父親是薩爾茨堡市宮廷樂團裏的小提琴師,同時也是一名作曲家。
莫紮特三歲時的一天,爸爸正在琴房裏教姐姐彈鋼琴,小莫紮特被叮叮咚咚的琴聲吸引了,就搬了一隻小凳子很有興趣地坐在邊上看爸爸教琴,久而久之小莫紮特的音樂天賦就被激發了出來。
四歲時,父親正式開始教他彈琴,一般的曲子隻要彈幾遍他就能背誦。五歲的時候,莫紮特便會自己創作各種小曲子了。
莫紮特的父親發現他在音樂方麵的確有才華,為了開闊他的眼界和提高技藝,就帶著六歲的莫紮特和他的姐姐在歐洲各國巡回演出。他們的演出轟動了歐洲,被人們譽為“音樂神童”。
教子方法:
莫紮特從小就具有獨特的音樂天賦,而父親正好發現了這一點,最終使他成為了舉世聞名的音樂神童。
天賦是一種使人在心靈上感到神清氣爽、在才智上感到一柱擎天的巨大力量。人一旦發掘到了其天賦的領域,那他就會從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至暮年甚至下一代都會研精鉤深、匠心獨運。
任何天才都是可以培養的。一個人身上所謂的天生的擅長或感覺,大都是在孩子三歲以前培養和影響出來的,也就是在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環境和措施對他的影響,這就是天賦。這就更加體現了家長的重要性,想讓孩子成才,家長請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那就是孩子的天賦會跳到你的眼睛裏,而恰恰相反的是孩子的天賦,需要家長用眼睛去發現,用心去挖掘。
不少孩子父母在管不了孩子時往往推卸說:孩子天生如此,管也管不好。這是大大錯誤的,其實孩子成長99%靠父母,好孩子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天賦使天賦者具有一種神功妙力。
每個孩子在各自的領域裏,都潛藏著不盡相同的天賦,唯一的問題是父母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發掘他們的天賦?
看一看莫紮特三歲時就很有興趣地坐在邊上看爸爸教琴。
當然, 莫紮特的父親也非常出色,發現他在音樂方麵的確有才華,為了開闊他的眼界和提高技藝,就帶著六歲的莫紮特和他的姐姐在歐洲各國巡回演出。
這樣不斷地嚐試、不斷地觀察、不斷地發掘,周而複始、久而久之,孩子的某種天賦領域總能被發掘到。一旦孩子在某種領域能夠作到舉一反三、教一識百、融會貫通、匠心獨運之時,孩子慢慢的,一定會形成自己的天賦領域了。孩子的天賦被找到後若能夠得到父母和教師的培養與關注,其崛起為天才的時候也就不遠了。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怎麼創造性的發現自己孩子的“天賦”呢?
第一,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循環。要知道,孩子的心理師很微妙的,家長應該在發掘孩子天賦的同時,不要打擊到孩子,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數學不好,很可能就是孩子不喜歡教數學的老師,或者碰巧在數學課或考試中有了一次比較壞的經驗,或者是因為發育問題,某些方麵的能力發展得晚一些。
家長可不能輕易對孩子放棄,誤以為孩子這方麵的確欠缺天賦,要知道孩子的偶然永遠不等於必然,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讓他們規避惡性心理的產生,重新給心情以陽光和力量。
第二,不要總拿別人孩子的優點比自己孩子的缺點。
父母應該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攀比,更要避免讓孩子學一些過難的東西。望子成龍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急著“開發智能”、不斷挑戰孩子的能力極限,希望他能夠學會一些超出其年齡能力的東西,成為出類拔萃的孩子。這樣做的一個結果可能是拔苗助長:孩子在不切實際的期望之下學過難的東西,學不會、心理容易受挫,最後幹脆得出“我不行”的結論。
第三,注意對孩子的後天培養。
後天對某一種技能的把握則完全來自於勤奮。在勤奮的前提下,孩子即使成不了天才,也是個人才。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如果愛好什麼,就可以勇敢追求,所有的科學家、學者等等,沒有哪個人是可以不經過勤奮的努力,就成為人才的。
同時,家長也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陪孩子去學習,活動,真正的發現孩子的能力,然後集中培養,讓孩子的天賦得到最大的發掘。?
給父母的話
相信孩子的天賦,大概是父母能對孩子的智能發展做的最大貢獻。直白的說,你雖然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聰明,但你必須讓她或他覺得自己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