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天性,讓男孩順其自然(1 / 1)

典型故事:

丘吉爾是英國著名政治家,著作家,曾兩任英國首相。二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他出生在英國一個貴族家族。性格倔強,他喜歡的功課學得很好,他的英文、曆史、地理課成績都不錯,丘吉爾喜愛的科目還有體育和軍事訓練。他在學校裏參加了步槍隊,經常接受操練和射擊訓練。最令他驕傲的是擊劍,在正式比賽中,他得過銀牌。

他的其他學科成績幾乎是倒數第幾名,但是他的外祖父倒是豁達樂觀:“順其自然吧!男孩子找到顯示才能的場合後,會變好的。”

他果然沒有辜負老人的希望,他懷著極大的熱情,投身到他喜歡的軍事、記者、寫作和從政的生涯,經曆過多次生與死的考驗。真正使他享譽世界的一代偉人。

教子方法:

看到這個故事,一定會讓很多父母“於我心有戚戚焉。”

看一看丘吉爾的外祖父,對於丘吉爾的倒數幾名的學習成績,並沒有火冒三丈大加喝斥,而且相信孩子,不刻意改變孩子,這樣,孩子反而沒有辜負老人的希望,丘吉爾懷著極大的熱情,投身到他喜歡的軍事、記者、寫作和從政的生涯,經曆過多次生與死的考驗。真正使他享譽世界的一代偉人。

愛子心切的我們,常常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了,有時候就忘記了什麼是自然之道。當然,我要說的一點是這裏說的自然,並不是提倡父母對孩子不管不顧,而是給父母提供一種輕鬆的教子方式。

那就是凡是欲速則不達,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然的去改變和成功。想一想,什麼原因使我們離這種健康的方式越來越遠。

在我看來,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總是以“愛”為借口,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在 “設計”自己的孩子,用父母自己的理想,興趣和愛好,去要求孩子,孩子除了接受之 外,別無選擇。讓孩子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逼孩子必須考出多少分、必須進入前幾名……結果孩子被逼掉了興趣、逼走了歡樂,其效果適得其反。如果能讓孩子有一定的選擇空間,有自己的興趣 、愛好,那麼他就能積極地自覺地去學習,孩子自己學得輕鬆,進步又快,父母也不會太累。

當然,順其自然,並不是對子不聞不問,放縱不管,關鍵是父母如何正確地加以引導,那麼,父母應該在生活中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優點,然後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有了一定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另外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都免不了犯錯誤或做不好事情,這時父母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孩子更需要的是一種心靈溝通和內心的理解,需要家長帶著平等的心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他們共享內心的歡樂和憂傷。有的父母認為,不需要跟子女做心靈的溝通,也不需要讓孩子了解成人世界的艱辛,其實孩子最喜歡、也最需要與人溝通,哪怕是了解父母的真實的生活感受。

孩子心理的閉鎖隻是現象的一半,現象的另一半就是孩子希望有一個理解他的人,一個能理解他的人來打開這種閉鎖。他們關住的這扇心靈的門,隻是虛掩的,父母隻要耐心地、平等地推開這扇門,真誠的和孩子溝通,再倔強的男孩也是很願意與父母溝通的。

第二,不要在眾人麵前批評孩子,也不要拿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比,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優點,如果孩子一旦缺乏自尊心的缺乏自信心就很難複。當然對子女教育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教育方法也都不相同,我覺得我們父母平時要注意言傳身教,有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往好的方麵發展。

第三,有的事情必須順其自然,孩子生來就有本能和天性,都有他自己的成長規律,這種規律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他們都有自己的成長機遇,這種機遇任何人不能安排,家長應該有一顆淡定的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做家長的一定要想著,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要求孩子,不能超出了範圍,不能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和接受力,任何要求都要有一定的限度,適度應該是最好的境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機遇。

家長隻有充分發揮孩子的個性優勢,展開屬於孩子自己的有事,孩子才能抓住屬於他自己的機遇,我們父母的責任就是協助孩子充分發揮個性優勢,使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人生才更加精彩!

給父母的話

順其自然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適當的滿足他們的渴望心,好奇心,好勝心,逆反心,自尊心的天性。放開他們的手腳,不給他們以拘束,給他們以自由發展空間,讓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