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菜仔油的時間對我來說非常短暫,九十年代初便去了沿海邊陲深圳。遠離了家鄉打穀場翻滾的隆隆聲,聞不見麥香,聽不見蛙鳴。媽媽做的飯菜的香味成了味蕾上的定式。深圳的繁榮與前位無論在任何領域都堪稱全國之首。單從一日三餐的飯桌上就可見一斑的。剛從內地過去的我們還在大街小巷中穿行,尋找在家鄉做菜時使用的菜仔油,但眾裏尋它無覓處。短時間內我再次選用動物油來烹飪菜肴。一則可以節約用油,二則剛到深圳生活的還像個非洲難民,買上半斤肥瘦參半的豬肉,加一些蔬菜實惠且又美味。在當時我的此種做法被同事與朋友們視為擅長理財持家的楷模。
色拉油一詞的出現,是在一次與朋友閑談美食的過程中第一次入耳,那時便疑竇難解:色拉油,倒底是一種什麼油呢?懷著疑惑查找資料才知道,是“西方人以生蔬菜為主料,輔以各種調味品的涼拌菜,為了增加營養,需要在上麵塗上油,這就是色拉油”。為了保持蔬菜固有的色澤和味道,這種油需要無色無味,又因涼菜做好之後常常需要冷藏,低溫時不能出現凝濁現象,因此,符合這樣要求的非色拉油莫屬了。去深圳的第一年裏就使用上了色拉油。色拉油:油體清澈無異味,可以一油多用,工作繁忙時無暇烹製菜肴時,涼拌菜就成了首選,當然離不開色拉油了。因此色拉油成了我在深圳三年生活中食用最多的一種油。那時成品桶裝油甚少,下班時常見步履匆忙的男女,左手提著透明的塑料油桶,右手提著菜。成了深圳街頭小巷的一道風景了。
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欖油等的桶裝油出現也是近幾年的事情。這樣大部隊似的湧現大大豐富了食用油的市場,漸漸取代了散裝油的市場。同時也非富了煮婦們烹飪時的選擇。從最初的金龍魚,到福臨門,還是魯花等等眾多品牌,每一種油,我都悉心使用對比過,從色到味,如一個質量檢驗員似的,對這些使用過的油逐一篩選。每一種油都能發現它們獨到之處——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樣,都具有個自的優勢與劣勢。最近家裏常用的魯花的葵花仔油,因葵花籽油在110℃的高溫下,油質可保持25小時不變,而一般的油類隻能保持三至六小時。可見,葵花籽油是耐高溫炒炸的理想食用油,這也是我甄選葵花籽油的原因之一。營養成份自有它的一番公論了。
再說橄欖油,又稱為環保健康油,是世界公認最好的植物食用油,但因其價格偏高,還不能完全被我們這樣的工薪層接受。所得體會難能道出一二三來。但慶幸的是,人體可擦拭的純天然的橄欖油正靜靜的候在我的化狀間的廚櫃裏。它可擦身祛燥,滋養護發護理肌體,止癢等妙用。這怕是橄欖油有別與其它的食用油的高貴氣質吧?
油之變遷,正是時代的變遷,那些來路不明的地溝油正無孔不入,威脅個家庭成員的健康,思之堪憂,曾經那些單純的幸福,要到哪裏才能尋得呢?想回歸到最初記憶裏的動物油時,發現動物們已被瘦肉精所害,已經再不長脂肪,全長瘦肉了。堪憂堪憂,哪裏才能尋到曾經的健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