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私房菜(1 / 1)

常以讀書養其心智,以食物補給身體,方能身心兼顧。最近讀了幾本與飲食相關的文字,明代美食美文翹楚之《西湖夢尋》、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李漁的《閑情偶寄》、《文人飲食談》、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等等,隨著文字在詩意田園快意遊走之中,了解文化與美食聯袂演繹。記不清哪位大師說“在中國,衣不妨汙濁,居室不妨簡陋,道路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分毫不能馬虎。衣食住行之中,食的程度遠高於其餘一切,很不調和。中國民族的文化,可以說是口的文化”。

時下各類刊物上談吃的文字頗多,本人一不小心也介入其中,浸淫一年還多,多亦不多。中國人從來不覺得多一份這樣的文字少一份這樣的心情有什麼變化。中國人的愛吃,吃的還義正詞嚴,常冠以“文化美食之邦”,的雅名便更加堂而皇之的大吃特吃起來,各路文人墨客撰以文字便把中華美食名揚四海了。

最近被三聚氰胺鬧騰的,牛奶是不敢入戶了,雞蛋也沒幸免。豆類食品有此機遇,低調的愀然入世,無論是成品或半成品亦或是豆漿機都含蓄的火了一把。時常為一家人的鈣攝入量動一番腦筋,我巧能慧智的用豆類,精製兩款補充鈣及蛋白質等,有諸多營養元素的美食:芝麻醬燒豆腐和愛玲豆渣鹵。先說說芝麻醬燒豆腐,其實精簡的如簡筆畫,三下兩下便可入味上桌,先將鹵水豆腐切成如骰子般大小的正方體,待汆一下開水待用,再將芝麻醬用溫水調勻後依次放入調味品,生抽少許、精鹽少許,其他“諸君”都不許再染指。因芝麻醬含大量芝麻油,因此連油亦省去。然後隻需將氽過水的豆腐放入調味後的汁水中,先中火煮沸後改小火燉上十分鍾,這香滑細嫩的芝麻醬豆腐便可出爐上桌了。待嫁前的芝麻醬豆腐尚需一點芫蓿菜扮妝入味,更兼“香”得益彰!

愛玲豆渣鹵,則是多年前讀愛玲文集習得,這樣一位民國臨水照花的女子,性情孤高清寒,讀到有染煙火的文篇極少,《談吃與畫餅充饑》唯獨一篇,讀來極為親切。便習得她安泰自處的製食方法:先將榨出豆漿的豆渣,澆上吃剩的肉湯亦或是魚湯,再用鍋蒸少許時間後,外加少許的香蔥,便是一碗營養又味美的好菜。這等簡易之作,一無繁馥的香料,二無油膩多鹽之疑,可謂是返璞歸於真味之品也。

張愛玲才情滿腹,平常日子也是活色生香。這位才情女子自小對美食就有種天然的敏感。她在《談吃與畫餅充饑》寫到另一種美食:是我們安徽無為的一種叫粘粘轉的食品。“粘粘”兩字的讀音,張愛玲小時候拿不準是哪兩個字,“拈拈?年年?”。

張愛玲說:“田上人家捎來的青色麥粒,就是沒有成熟飽含漿汁的青麥粒,下在一鍋滾水裏,滿鍋小綠點子團團急轉,”吃起來清香四溢。這是當時聲名顯赫的張家,富有情趣的吃法與當地吃粘粘轉的意義大有出入。舊時農村。青黃不接的五月天,農人們日也盼夜也睡,盼麥子熟時,有糧下鍋。但麥子因氣候等因素,遲遲不熟,於是人們需要食物裹腹,所以未等麥子熟便割下青麥。當地吃法亦是落在實處,味道也簡單:割來的青麥在到石臼上舂成麥片,放入糯米麵揉在一起,蒸熟便成就了胖乎乎的青團。隻是卻少了張愛玲所說的意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