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說服者的處境是矛盾的,如果他不服從或不同意你,就會與你產生衝突;但如果他服從你、同意你,又會讓自己沒麵子。在被說服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矛盾有這幾種表現形式。
一、猜疑心理
即使彼此之間有信任關係,但人們在感到自己被對方說服時,也難免疑慮重重。尤其是有些人本身就有疑神疑鬼的毛病,這種情況則會更加嚴重。信任意味著遵守諾言、保密與尊重對方人格,但在具體情境中,人們的這些信念可能有些動搖,猜疑心理就會油然而生。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羅伯特·凱利博士,1989年對美國400位經理的工作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這些經理領導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感到經理不能給他們提供對公司觀念的清晰理解,以及對任務和目標的明確解釋。如果員工不能通過某些信息來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其工作就不會有更高的績效。尤其嚴重的是,如果領導不去提供信息、解釋一下為什麼,員工就會自作解釋,結果還會產生領導者不能駕馭員工的輿論,弄不好會毀掉領導者的職業前程。
二、防衛心理
防衛心理即戒備心理,是指一種不易暴露,警覺地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盡量躲避言語及行動上的責任的心理狀態。
有效談話的行為技巧可以醫治防衛心理。你如果能造成一種同步的交談,鼓勵對方更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促進他的自我表露,你就可以對症下藥,找到突破口。另外,開放地表露自己,更多地積極反饋,表明你與對方的相同之處多於分歧之點,這樣就可以縮短心理距離,有利於促進對方的理解,形成評價的一致。
三、不安與精神壓力
人具有保護自己的精神及人格完整性的本能,即使你不存在控製對方的動機,對方在麵對要他作出轉變的要求時,也會因為這將可能影響自己的人格完整性而產生不安,承受一定的精神壓力;同時,在他麵對接受你與拒絕其他人的選擇矛盾時,接受了你就意味著自己的態度及行為方式的轉變與其他人的關係又需要進行調整,這時也會承擔相當的精神壓力。被說服者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會影響說服的效率與成效,因此他們能躲即躲,實在躲不過,也將不置可否。
在涉及一些對被說服者來說是重大問題的說服時,對方的回避是不可避免的。故而要求說服者掌握以下技巧。
(1)一定要有耐心。劉備三顧茅廬才說服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因為對諸葛亮來說,這是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刻,不可不慎重。
(2)交談中要有策略地進行“信息注射”,不要一次把話說完,要給對方留有餘地。
(3)要讓對方認識到他的不安及壓力的存在及根源,並就此進行交談,逐一予以化解,要為對方設想好解釋自己之所以轉變的理由。更為慎重的方法是委托第三者去說服。而在無計可施、一籌莫展時,攻擊對方背後的精神領袖與利益關聯者也不失為一種方式。不過,這種方式應有道德尺度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