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得饒人處且饒人(1 / 1)

英國作家哈茲裏特曾經說過:“當我們對某種事物表示出極大蔑視的時候,那正清楚地說明,我們是感到與它們處在了十分接近的位置。”

因此,麵對我們討厭的人,隻需應付幾句就行了,不必在言語或行為上和他們進行無謂的爭鬥。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天生伶牙俐齒,喜歡譏諷同時代的社會名流。

有一天,他和一位朋友閑聊時,卻十分難得地將一位試圖與他一較長短的同輩作家大大的讚揚了一番。

他的朋友聽完之後,十分不以為然地說:“難得你這麼慷慨大方地稱讚這位作家,可是他卻經常在背後說你壞話,還到處對別人說你是個不學無術的騙子、陰狠歹毒的偽君子。”

伏爾泰聽完,不以為意地笑著說:“其實這沒什麼,你知道,我們兩個人一向都喜歡說反話!”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少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與人爭鬥,有些人一陷入爭鬥的漩渦便不能自拔,為了利益或麵子,硬要爭個你死我活。有這種傾向的人,一旦自己占了理,就往往得理不饒人。

我們必須謹記“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道理,適時放對方一馬。

雖然原諒敵人並不太容易,但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聲譽和自我人生境界無形中便會提升許多。

人與人相處,難免意見不合,甚至發生糾紛和爭執。

我們總是認為別人錯、自己對,總是忍不住想問別人:“為什麼你就是不懂我:的心?”總是容易責怪別人,總是埋怨別人不能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著想,但卻很少去想自己有沒有設身處地為別人想過。

“設身處地”說來簡單,做起來難,因為我們是凡人,本能的會隻關注自己的感受。

“初念淺,轉念深”,在行動之前,先轉念思考一下,或許會對事情有不一樣的判斷,繼而冷卻心中的怒火,以平和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西方有一句諺語:“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泛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不管是身體上的傷害或是心靈上的創傷,都一定會讓人感到痛苦,但是如果因之而一味地仇恨、報複,隻會讓傷口永遠無法愈合,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經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而被關進巴士底監獄長達11個月。

在獄中吃盡苦頭的伏爾泰出獄後,深知攝政王冒犯不得,否則以後還會遭殃,於是專程前去請求攝政王寬宏大量,不計前嫌。

伏爾泰見到攝政王時幽默地說:“陛下,您真是樂於助人,解決了我長達11個月的食宿問題。不過,以後您就不要再為這些瑣事替我操心了。”攝政王知道伏爾泰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也想籠絡他,因此,也有意借此機會消除舊怨。他聽了伏爾泰的幽默之語後哈哈大笑,從此再也沒找過伏爾泰的麻煩。

當你和朋友之間有了芥蒂,由朋友翻臉成了冤家時,該如何處理呢?是準備進一步惡化關係,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呢?

正確的方式是保持風度,原諒你的冤家。

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動物的一切行動都依照本性而發,完全屬於本能反應;而人會依照具體情況,通過大腦進行思考,然後再做出行動。

原諒仇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絕大部分人碰到仇人就會分外眼紅,恨不得宣對方於死地。即使不到強烈憎惡的程度或客觀條件不允許將對方徹底消滅,也肯定會采取“老死不相往來”的冷淡態度。因此,能夠原諒仇人的人,其胸襟和氣度無疑達到了至高的境界。

若你能原諒仇人,你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掌控自己,情緒不會隨著對方的舉動而起伏。

其實,以豁達的態度原諒你的仇人,既可減弱對方對你的敵意,亦可修身養性,何樂而不為?

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也是人生的真諦之一。

容人之功,很難;容人之過,更難。

因為我們對於愛和恨的執著,讓我們的心很難擺脫桎梏,被情緒束縛得牢牢的心,的確很難受理智掌控。

隻是,若我們不去嚐試,不學會放下這份過分的執著,不能擁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便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冤家和越來越惡劣的人際關係,並因此而痛苦。

第二章 察言觀色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