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批評口才
批評是對行為的否定性回饋和負強化,目的是使該行為不再發生。批評要注意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對不滿意的事都進行批評;二為充當“好好先生”,一味縱容。在管理中,適當的批評不僅能消除下屬害怕批評的心理,而且還能獲得下屬的敬愛,關鍵在於要學會批評的原則和技巧。
1.批評的基本原則
(1)盡量減少批評。批評在很多時候隻會引起下屬的敵視,而過多的批評會使下屬變得總是猶豫不決,遇到意外事故就會手足無措。美國有兩位博士做過一個實驗:要求五十位男女在一定的時間內將一篇短文翻譯成簡單的符號。實驗中,他們偶爾給予無足輕重的批評,結果使實驗對象的翻譯速度平均降低8%,而給以嚴厲的批評後,竟有50%以上的實驗對象發生錯誤。所以,作為管理者,當自己正滿腔怒火地要批評下屬時,應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使他知錯而又不傷及他的自尊。
(2)盡量避免公開的批評。不能不管不問,但也應盡量避免公開。公開的批評,對下屬的自尊是毀滅性的打擊。如一位經理在視察車間時,對車間生產的產品質量很不滿意,他當即向車間主任吼道:“看看你讓下屬製造什麼?你知道公司是不會接受這種劣質產品的,這是三流的產品。如果你繼續如此,你就別想再做下去了!”
(3)批評應“對事不對人”。應針對在特定時間、空間下的特定行為,而不針對個人本身,否則便是人身攻擊。對比下兩種批評方式:
“你真蠢。我早就知道你幹不了大事。笨蛋,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你今天上午對顧客的態度不對。你今天這份報告的措辭不當,如……今後應當注意。”
(4)選擇恰當的時機。批評的時機將影響批評的效果。要注意三個方麵:一是要掌握分寸(心平氣和,客觀分析);二是要及時(事隔過久容易淡忘,效果不佳);三是注意下屬心境(平和或主動地聽取意見,冷靜處理)。
(5)作建設性批評。即不僅指出錯誤的行為,而且說出正確的做法和今後發展的方向。這樣做一方麵顯示對業務的精通,一方麵也使受批評者心服口服,進一步認識自己的錯誤。例如:“小王,你剛才對那位顧客的態度不好。顧客是我們的上帝,無論她怎樣挑剔,你都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她的要求,並且態度始終要友善可親。”
(6)莫反複批評一件事。反複地就一次錯誤進行批評易使批評走向偏激,同時也使下屬產生逆反心理,並且感到無所適從。
(7)批評要求精求簡。批評的話語要力求簡潔,防止喋喋不休地列舉對方的過錯。如果多次的批評仍然沒有解決問題,那就應該考慮其他的原因或方式了。
(8)避免露骨的攻擊。“真沒見過你這樣的糊塗蟲!”“你不想幹可以到別的地方去!”這類話語不屬於批評語。這樣的說法隻會刺傷對方的心,激起對方的反感。而“你沒有必要沮喪”之類的話則能使被批評者感到對他的尊重。“如果你認為我說得有道理,你就聽聽吧。”“我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這類話也可以使下屬感到上司的溫情。
另外,在提意見或批評別人時,用其他“優秀分子”來“相互比較”是最忌諱不過的事。
2.批評的口才技巧
常言道:“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對於旁人的忠言或勸告,一般人總是感覺難以接受。如何才能找到一種正確的批評方法,使所言屬忠言而不逆耳,從而避免被批評者的不愉快情緒呢?從管理學的角度講,批評既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藝術,批評應力求使其口服心服。
(1)先自我批評。有經驗的領導在未開口批評之前,都會先檢查一下自己所持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如有敵意,存心找下屬麻煩,這種私有情緒在言語中必然會反映出來。帶著情緒常常無好話,既理不清,也講不明,尤其容易衝動甚至失去理智。像對峙已久的上司和下屬,在情緒中作出情緒性、衝動性的“決定”,這很容易讓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後悔。因為這種情緒有極強的傳染力,一旦對方感覺這一點,立刻會激起同樣的情緒,會馬上拋開領導的批評內容,計較起其態度。這種互為影響的情緒會把批評帶入僵局。承認自己的過失是溝通的消融劑,可解凍、改善與轉化溝通的僵局。
(2)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溝通要選擇有利的時機,采取適宜的方式。首先需要溝通前的心理準備,這也是一種情緒管理。大部分人在感覺有麵子的時候很講理,沒麵子的時候就不講理。當部下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的時候,最好不要提出批評,這是不合時宜的。相反,如果此時能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盡了最大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之類的安慰話,然後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部下就可能欣然接受你的忠告了。
批評作為一種微妙的溝通,其效果不僅取決於信息內涵,還要受環境條件的製約。影響溝通的環境因素很多,如組織氛圍、溝通雙方的關係、社會風氣等。在不同情況下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要抓住最有利的溝通時機。時機不成熟不能倉促行事;貽誤時機又會使某些信息失去意義。管理者應對環境和事態變化保持敏感。所以,選擇在什麼場合提出忠告也是很重要的。原則上講,批評時最好一對一,避開他人耳目;而且不宜當著他人的麵訓斥下屬。因為這樣做,對方會感覺當眾出醜而屈辱感倍增,從而為維護自尊心而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3)“糖衣”式批評。管理者在批評之前,先給對方一些安慰。例如,下屬處理事務的動機良好而效果不佳,不妨先肯定其良好的願望,然後再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樣就容易讓人接受了。
(4)內行(建議)式批評。忠告也好,批評也好,都要明確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和指導人,使其按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果不能起到這個作用,批評的目的就沒有達到。管理工作中,大多數上司在批評時,往往把重點放在指責下屬“錯”的地方,卻不能善意地指明“對”的應該怎麼做。這樣的批評實際上成了廢話,在下屬看來,更多感受到的是個人的不滿意。因此,最好的批評應該是探討式的,即以朋友的姿態,用專業而有信服力的語言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錯誤的原因,尋找正確的做法。
(5)暗示式批評。采用聲東擊西的辦法,讓別人慢慢察覺自己的過失。這與模糊式批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批評既照顧了別人麵子,又指出了問題所在,並且在表述上有較大的回旋餘地。這樣就可以避免直接點名批評的一些負麵效應。
另外,可以借用第三者的“口吻”來表述自己的批評意見。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為“第三者”所說的話較具客觀性,較為公正。而采用名言、俗話或楷模來作為正確做法的榜樣,暗示下屬的錯誤,則可以使其自覺改正並真切感受到上司的大度與關愛。
3.建設性批評
建設性批評是科學、公正、完整意義上的批評。鄧小平同誌是建設性批評的倡導者。他說,共產黨員的批評,“應該是建設性的批評,應該提出積極性的改進意見”或“積極的建議”。建設性批評應包括發現或承認錯誤、客觀地分析造成錯誤的原因以及改正錯誤的具體辦法和有效途徑。
一般人多不願正麵批評別人以免發生摩擦,但如果發生錯誤後沒有當場糾正,慢慢累積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時才開口,往往容易變成破壞性的批評。批評者語帶威脅或言語刻薄,被批評者因而心生反感,批評者又覺得受辱而被激怒,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及時而公正的批評是非常必要的。
建設性批評強調對方的功勞及可改善之處,而不是借問題批評對方個性上的缺陷甚至進行人身攻擊,可防止對方采取防衛性姿態,避免其聽不進忠告。
(1)建設性批評時應具體說明問題之所在。稱讚對方時也要具體說明,批評也一樣,否則對方也不容易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
(2)提出解決方案。批評時應針對問題提出對方出現問題的症結所在,或未曾想到的方向及相應的措施。讓被批評者主動去思考自己的問題。
(3)當麵晤談。批評要注意場合,盡量采用與當事人私下麵談的方式。在公開場合批評,較容易令對方不自在或產生受辱的感覺。私下晤談的效果較佳,一方麵能使對方了解所犯的錯誤,另一方麵也能提供對方說明或澄清的機會。
(4)體諒別人。批評時應有同理心,考慮別人聽到批評後的感覺。如果以打壓或貶損等方式來批評別人,不但不容易被接受,反而會引起怨恨、自我防衛與反彈現象。
三、命令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