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學會對欲望說“不”(2)(2 / 3)

寫下去,還是不寫

有一位老朋友,20年前也是文學愛好者,後因生計中斷了寫作。最近,他忽然找到我,說是寫了幾篇東西。

作為編輯和朋友,對他的新作我談了個人意見:從美文角度看,作品仍欠火候;從紀實角度看,選題又不夠市場。老朋友點點頭,便說:我再寫寫吧。

過了些日子,他又拿來幾篇給我。我看了,仍是那個感覺。

那麼,他寫下去,還是不寫呢?我也很難判斷了。不過,我卻講了德國詩人、劇作家席勒的例子。是的,即便是名家,大家也有“寫下去,還是不寫”的沉重時刻。

是一個寒冷的冬夜吧。席勒絕望地垂著頭:他在創作詩劇《華倫斯坦》時,因無法表現情節所要求的一個場麵而陷入精神危機。然而,在長時間的痛苦之後,尤其經曆了內心的搏鬥,席勒再次向困難進擊,並且迎來了人生與創作的光明。

聽了這樣的例子,老朋友恢複了信心,說:我還是要寫下去。

到底寫下去,還是不寫?這的確是個問題。細想,我卻感到有些疑惑。席勒所以寫下去,是因為他的意誌有了障礙。席勒呢?又恰恰主張“障礙是意誌的朋友”,因而他又戰勝了自己。我的老朋友呢?他的障礙是什麼呢?

一生的道理:當然,寫下去,或者做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隻要做下去,總會有自己意外的收獲。

蜈蚣與狐狸

從前有一隻狐狸,遇到一隻蜈蚣。狐狸用懷疑的眼睛對蜈蚣說:“我用四隻腳走路都會絆到腳,你用一百隻腳,怎麼可能走路呢?”

蜈蚣本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在聽過狐狸的問題後,他失眠了。他的腦袋一直在想:“對,狐狸也許說得對,奇怪,我怎麼能夠用一百隻腳走路呢?如果我隻用其中四隻腳走路,是不是會走得像狐狸一樣快呢?”

第二天早上醒來,蜈蚣就不會走路了。

一生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有他適合的生活方式。有人是狐狸,有人是蜈蚣。如果是狐狸,你須欣賞人家自在的爬行,如果要愛。

如果我是蜈蚣,我會願意終生用我的一百隻腳爬行,即使要愛。

從12個雞蛋中找到的人生方向

有一位農民,靠幾畝薄田過著單調又貧困的生活,這幾乎是這個偏僻鄉村裏的人們惟一的選擇。

他也曾夢想著到外麵去創一番事業,但當他扛著鋪蓋到城裏過了一段打工生涯後,現實破滅了他的夢想。他十分惆悵地回到了家鄉。

清明節的時候,他上山給祖先上墳。下山的時候,他在草叢中發現了一窩野雞蛋。一數,共有12個。12個野雞蛋如果把它煮熟,可以是一盤下酒菜,也可以填飽肚子。閃念之間,他覺得這些野雞蛋對他有非比尋常的意義。他的夢想突然從這12個野雞蛋上找到了開始的方向。

他把這些野雞蛋進行了孵化,結果有8隻雛雞破殼而出。他又依靠其中的6隻母雞連續繁殖,一年下來,野雞數量達到300多隻。這些野雞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商人竟然開出了2萬元的高價。他沒有賣,並為此覺得欣喜萬分,這說明野雞有市場,他的判斷沒有錯。

於是,他從當地的獵戶手中大量收購各種活野雞,對它們進行雜交和繁殖,飼養規模不斷擴大,野雞成了周邊地區的搶手貨,並且遠銷到香港、廣東、上海、北京等地,獲利100多萬元。

一生的道理:12個野雞蛋創造了100多萬元的財富,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誰都可以擁有12個野雞蛋,但從這野雞蛋上看到夢想的人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