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鑄造自己的財富神話——榮智健的“杠杆原理”(5)(3 / 3)

一連串的收購大戰告捷,樂得邵逸夫眉開眼笑:“賺錢賺到我頂唔順。”

1979年,邵逸夫又不惜巨資,興建碧麗宮戲院。其豪華富麗設計,是專為“高薪一族”提供的。開業後,生意火爆,財源滾滾,又是一項成功的投資。

電影行業的冷落蕭條,並沒有影響邵爵士的信心與士氣。相反,他的業務更加寬廣,財源更加茂盛。

1980年6月26日晚,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無線電視)及其子公司電視企業有限公司(TVE)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因心髒病突發,搶救無效,溘然長逝。

無線電視乃香港最大的電視台。偌大的傳媒機構,豈可一日無主?

經過董事會商議,同年7月23日,無線及TVE即對香港公眾宣布:由邵逸夫繼任為董事局主席。消息傳出,一片嘩然。

其實,早在60年代以來,香港政府就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邵逸夫立即覺察出電視業今後將大有前途,於是與人合作投標,結果中標。無線電視是1967年開始啟播的,邵逸夫已是港視的股東了。之後,他陸續增加股本。

截至1980年,香港電視總投資為6000萬港幣,實收資本4000萬港幣,每股2元。

在私人股東中,利孝和占26.62萬股,其親屬名下占11.264萬;而邵逸夫則共擁有32.4158萬股。因此,當利孝和逝世後,由邵逸夫繼任為董事局主席,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

至此,曾在電影王國中煊赫一時的邵逸夫,也激流勇退,淡出影壇,轉而“粉墨登場”走上電視王國的寶座。他正式領兵掛帥,執掌無線電視的大權了。

邵逸夫出任“無線”董事局主席後,他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使“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雄視港島。至今無線電視台TVB的翡翠、明珠兩個頻道,收視率長期穩居香港第一。這種近乎壟斷的競爭態勢,為邵逸夫的媒體集團創造了豐厚的利潤,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80年代末,“無線”在港島電視領域的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亞視”通過加強資金投入,重金招聘著名藝人或設法控空“無線”牆角,以及在節目的編排上改故創新,對“無線”發動了接二連三的新攻勢。邵逸夫也不甘示弱,他通過加速培養和物色新人,以新人新節目讓觀眾耳目一新,使“無線”的收視率繼續遙遙領先於“亞視”。作為香港影視界的元老,邵逸夫在競爭敵手遇到困難時展現了寬宏大度,一次,正當“無線”與“亞視”為爭奪奧運會轉播權大打官司時,“亞視”大樓失火,影響了電視片的製作,此時,邵逸夫並未幸災樂禍,而是立即叫下屬致電“亞視”,“無線”隨時準備借出場所和設備,供“亞視”製作影片用,這一舉動,使“亞視”主席邱德根感激不已。

公司必須具備管理戰略的能力,雖然改變企業戰略對企業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很大的挑戰。許多優秀的企業都能夠及時地根據環境狀況和企業自身的狀況做出戰略方麵的調整,使這個企業又變為全新企業,而企業自身的穩定性和核心業務並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這樣的戰略調整能使企業常換常新,能夠激活企業管理的各種元素,重新調動生產的積極性。即使企業目前仍然處在良好的狀態,戰略調整仍然是企業管理的可能性選擇。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我們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否則將會被曆史所淘汰。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辦法。如果你還是停滯不前,坐以待斃,必將被淘汰出局,因為環境變了,事態變了,一切都變了。要想保證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必須感覺變化,應對變化。邵逸夫是一個感覺變化、應對變化的人。

美國一位企業家曾說:商情在手,無異錢財在握。

但是,商情如何把握?這就需要商家有靈敏的頭腦與果敢的行動。“邵氏”在電影市場上受挫,邵逸夫並沒有氣餒,而是痛定思痛,認真反思,改變步驟,調整戰術,把經營的策略轉移到電視傳播上去了,他開辟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