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家德魯克說:“企業隻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
目前,留住人才往往靠高薪利益驅動,而缺乏規範的機製,員工也以就難以看到希望:能力專長不能充分地得到施展,從而難以實現自身的價值。
因此高明的企業家應該用優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用優厚的待遇穩定人才;用深厚的感情留住人才。應該通過吸引、穩定來達到使用的目的。
可許多公司一邊不斷地招聘員工常使企業疲於奔命,如今,管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日益增多的獵頭公司也是虎視眈眈,公司若留不住人才,就必然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實,財富正越來越多地要用知識資本來衡量,很大一部分知識資本在人的腦子裏。
工資、資金、股票包括“人力股”都是外在報酬,外在報酬屬短期激勵,也是企業較容易做到的。榮譽感、認同感、成就感、自主決策機會等是內在報酬,這種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較高層次的需求不易滿足。
審時度勢才能致勝
正當邵氏影業經曆全盛之時,電影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在一些國家如日本、美國,電影已經成為“夕陽企業”,逐漸衰落,失去了昔日鼎盛時期的燦爛光輝。電影的市場在日益縮小,競爭日益激烈。畢生從事娛樂業的邵逸夫敏感地意識到,必須把業務向多元化發展,向電影的姐妹藝術——電視進軍。
70年代末,香港電影業受到了來自電視業的強大衝擊。隨著電視進入尋常百姓的家庭,人們去戲院看電影消遣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與其花錢出門看電影,不如坐在家裏親親熱熱地看電視。於是,電影業就顯得冷清多了。
雖然“邵氏”的影片,為迎合觀眾的心理,追求感官刺激,但什麼風月片、武打片看多了也會膩,也會煩。尤其是隨著香港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娛樂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那種戲院門口排長龍的光景,顯然成為曆史了。
“物極則衰。”邵逸夫是個久經商場的高手,自然懂得順應潮流,跟上市場的變化。
但是,世事的興衰,並非一成不變,永遠不改,電影業的風向也同樣輪流轉。
進入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事業,並非已陷入停滯狀態,恰恰相反是枯木逢春,又發新芽。
整個電影業的擴張步伐,在全方位地進行。其“瘋狂的魔爪”已伸展到國際市場上去,並取得節節勝利。
邵逸夫改變方針,主要是因為“邵氏”出品的影片,在票房上明顯不敵競爭對手。包括“嘉禾”、“新世城”和承租“邵氏”兄弟院線的“德寶”等新興電影公司,這些新公司由於熟悉行情,能準確地掌握觀眾的欣賞口味,因而製作出來的電影十分賣座。
邵逸夫淡出電影圈,則意味著“邵氏”雄霸影壇、笑傲同行的地位被取代。從此,宣告“邵氏電影王國”走向沒落。
當邵逸夫退出影壇的消息爆出,人們扼腕歎息,為之震驚。香港影壇的這棵大樹,終於枯萎,風光不再了。“邵氏影城”往日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壯觀場麵,已一去不複返了……當時,有人在報上撰文認為:“邵氏公司”擱置電影製作,是邵逸夫認輸和退縮的表現,是一種無能的行為。
而另外一些人又發表不同的觀點反駁:由於電影行業對手太多,這碗飯愈來愈難吃,造成了電影市場僧多粥少、等米下鍋的現象,若要分得一杯羹,風險自然更大。因此邵逸夫審時度勢,及時改弦易轍,不失為有遠見的明智之舉。
邵逸夫畢竟是邵逸夫。麵對如決堤般的狂瀉,他臨危不懼,大膽地革故鼎新,收縮防線,采取各種應變措施。
邵逸夫的第一個舉措就是,大幅度地減少電影製片量,集中精力投入購買戲院的事務上。他大量購買到手後,又出租給獨立製片公司。
邵逸夫敢為人先。別人不敢想的事情,他卻毫不畏懼地去嚐試,去行動。
邵逸夫力排眾議,以2400萬元收購了文華戲院。有人嘲諷他出這麼高的價錢,一定是發“瘋了”。
然而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邵逸春所花的錢實在太便宜太低廉了,因為文華戲院是香港旺角最旺盛的西片戲院。
接著,他又演“連環戰術”,以1700萬元,購買了翡翠和明珠兩間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