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策動獨到的財富計劃——俞敏洪聯結的“成才渠道”(1)(1 / 3)

新東方校訓說:“艱苦奮鬥、奮發進取,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每個人致富的計劃都不一樣,不一樣的致富計劃都是與利益掛鉤的,俞敏洪在逆境中看到了自己致富之點,所以他巧妙地打通了中外人才的形成的渠道,既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

俞敏洪,江蘇省江陰市人,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係,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從北大辭職,進入民辦教育領域,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現任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等職。其人博聞強誌,嫻於辭令,幽默儒雅。他精通英語,尤工詞彙,一本“紅寶書”在業內有口皆碑,並主編了多套實用教學光盤,成為中外頗負盛名的英語教學專家,由他創辦的新東方學校目前已經占據了北京80%,全國50%的出國培訓市場,年培訓學生超過15萬人次,國外的留學生70%是其弟子,由於他對留學教育專業的傑出貢獻,被社會譽為“留學教父”。

如果他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大概不會有多少人認識他。但如果他走在哈佛、走在斯坦福、走在牛津、劍橋這些國際頂級學府的校園裏,準有不少中國留學生老遠就跟他打招呼:您好,俞老師。不到7年時間,從俞敏洪的新東方語言學校出走國門的留學生超過了6萬人。他們都會記得俞老師:一個精力充沛、睿智善談的私立語言學校的校長。7年前,俞老師從北京大學辭職,辦起了新東方語言校長。今天。已有30萬人在這所學校進行過外語強化訓練。在美國、加拿大,六成以上的中國留學生都是新東方的校友。俞老師是真正的桃李遍“天下”。俞敏洪的意義,不僅在於他成功地創辦了一所民辦學校,而是他架起了一座讓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語言之橋。僅此,俞敏洪就足以讓中國人記住他了……在困境中站起來

俞敏洪進北大的第一天就受到了打擊。他剛把行李放好,看見寢室一個同學正在看一本書。

“看什麼書呢?”

“《第三帝國的興亡》。”對方眼不離書說。

“看這種書幹嘛?”上英語係,讀英語書,讀這種書有什麼用?他不解。

同學翻了他一個白眼,繼續看書。

這個白眼跟罵他“傻瓜”、“白癡”一樣。

他媽的,什麼書,值得這樣?

他去書店買了套《第三帝國的興亡》,一遍不夠兩遍……直到把書讀舊為止,後來什麼書都扔了,這套書不扔,一直放在書架上。

第二個打擊是生病休學。

到北大讀三年級第一學期時,俞敏洪心情鬱悶,生病了,大口吐血,診斷是肺結核,休學一年。休學意味著留級,和原來的同班同學又差了一大截兒。這個打擊也是毀滅性的。

他悵惘,希望在哪兒?他概括上大學三件事:知識、友誼、愛情。可是,伴隨他的永遠是絕望。學識不如人,聰慧不如人,身體不如人,交女朋友更不如人……原以為考上北大,一切都會發生變化,現在不僅沒有發生變化,而且“死的念頭都有”。

然而俞敏洪畢業後留校任教了。這可是非同小可,可以極大地滿足虛榮心,尋找到心理平衡。他的好感覺沒多久,改革開放第一輪出國潮開始了,出國幾乎成了成功的唯一標誌。同班同學和朋友中,大多數去了美國和加拿大,徐小平、劉江、包凡一、王強……陸陸續續走了,剩下了俞敏洪。老婆罵他沒出息,別人都走了,他還窩在學校走不了。

有一個美國大學錄取他,3/4獎學金,還差幾千美元,算起來,好幾萬元人民幣。

1989年夏末,他穿著褲衩、趿著拖鞋出了北大校門。那時,課時費很少,十幾元錢,20元錢,他就定了個目標,為每小時30元人民幣而奮鬥,為了3/4補差美元而奮鬥。

於是他約了王強等三個同學一塊兒出去辦托福班,掙出國的學費。

目標清晰了,一門心思掙錢,倒也輕鬆愉快。可是不久,這種輕鬆愉快的生活便因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而結束了。

1990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外麵下著雨,王強竄到他家喝啤酒。北大的高音大喇叭正在廣播。

“你聽你聽,老俞,在說你呢!”王強大呼。

果然,裏麵在說“俞敏洪”如何如何。呀,是北大對英語係教師俞敏洪的處分決定,四五條處分理由,最重要的是打著北大的名義私自辦學,影響教學秩序。

這個處分決定連播三天,北大有線電視連播半個月,處分布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櫥窗裏鎖了一個半月。

處分這麼重,這麼侮辱的方式,俞敏洪事先不知道,沒有思想準備。

北大曾經有過規定,對教師的處分是不準公開的,因為教師要給學生上課,在學生麵前最重要的是麵子。北大在俞敏洪這裏破了規矩。

第二天,俞敏洪走進教室,學生異樣的眼神告訴他,他在北大呆不下去了“1000多塊錢啊!一天的功夫,是我在北大四個月的工資啊!”

俞敏洪下定決心,紮進江湖,憑著北大訓練過的頭腦和一張嘴,當了“個體戶”。

他去找曾經任過課的民辦大學——東方大學商量,創辦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學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費。

他在中關村第二小學租了間平房當教室,外麵支一個桌子,放一把椅子,“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正式成立,隻有兩個人,他是頭,他老婆打下手,當出納會計,上午俞敏洪騎自行車出去,拎著漿糊桶,電線杆子上貼廣告,下午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