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大決戰》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前夕。一天夜晚,幾個防守長江的國民黨軍官在百無聊賴之中邊發牢騷邊打麻將,不巧被視察長江防守的蔣介石逮了個正著。幾個軍官頓時嚇得呆若木雞,兩腿發抖。哪知老蔣也不發火,隻輕聲問道:“誰輸了?”軍官們不知蔣的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隻得如實作答,等候發落。但隻見老蔣徑直來到桌前,換下那個輸了錢的軍官,而與其他三個贏了錢的繼續“酣戰”。可他們哪裏受得起如此“禮遇”呀,三下五去二便輸了個精光。這時,老蔣把大把的票子往那個輸了錢的軍官懷裏一塞,說道:“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長江防守,我就靠你了。”說畢,離去。幾個軍官感動得熱淚盈眶,其中受老蔣“恩賜”的那個軍官還真的在其後的渡江戰役中為其送了命。
蔣介石所打的這一番牌,真可謂將麻將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要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裏有“經典牌局”這一項,恐怕非蔣介石所創下的這一局莫屬。這是一局出色的麻將交際術。其實經營事業就是經營人脈關係,但經營人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交際,也就是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做事就是經營“人脈”
圍棋、象棋、軍棋、撲克與麻將雖然都是博奕類遊戲,但棋類遊戲要戰勝的“敵人”是明確的,即就是單個對奕者,不是你活他死,就是他贏你輸,或者打平。或勝或敗或平的決定因素,就隻在你與對手之間,不關別人的事。撲克牌局中,雖也有四人參與,也增加了些同一方的配合因素,但實際是一場雙打,本質上仍是個人對奕形式的擴大。
俗語雲:一個中國人,悶得發慌,兩個中國人,就好商量,三個中國人,做不成事,四個中國人,麻將一場。
麻將局中已不是單純的一對一的對抗博奕,而是一場幾方競爭混戰的“四國演義”,四名各有自己目的的牌友,如同組成在一個相互關聯的小社會裏。而在這個小社會中,每一方既要自已用心組牌出牌,更要時時注意其他三方的不同動態,注意種種“社會關係”的演變。“盯住對家,防住上家,看住下家”,就成為這場四人博奕的基本謀略。牌局的勝負結果,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由哪一方單獨可掌握,而是由一種合力動態較量的格局所定。
於是,每一輪牌局之中都上演著一幕幕或各自為戰,或低調進入以逸待動,或連橫、合縱的有限統一戰線,或前門剛驅虎、後門卻來了狼,或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統天下等等人生大戲的微型版本。其情形之複雜之曲折之激烈之悲歡,相信眾多麻將牌局的參與者,都驚心動魄的感受過。例如,有時牌局中某一方出現明顯做大牌的跡象之際,其他三方則會自動組成一個統一戰線,寧願放棄自已胡小牌的努力,而齊心合力或頂或拆,設法讓做大牌一方至終也不能如願,最後以平局告終。又如,你這一方小心翼翼地出牌,以不讓欲做“清一色”的下方獲得組牌機會,但,不料對門一方卻也在暗暗湊“七小對”,你千方百計為避開下方的“清一色”而打出的牌,卻輕易讓對方“吊”到了你放他的“七小對”大炮。還如,有時已有一方或二方都或“碰”或“吃”亮出了二、三副大牌的組牌,但“我自巋然不動”的你,卻不聲不響悄悄暗中組小牌,結果,在那二方洋洋自得以為大勝在握之前夕,你抓住人家打出的一張牌,搶先以小勝胡了這局,結束這場戰鬥,既打破了別人的美夢,又小小贏了一盤。在充分發揮自已長處優點的同時,切切充分注意與利用由他人所組成的各類社會因素,自已才有可能多立於不敗之地,多操持勝券。麻將桌上顯露的這個戰略方針,實際也是一條人生成功的哲理。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事業輝煌的成功人士,在他們個人的單薄身軀後麵,常常會發現一大批代表社會強力的人物:或是他們的支持者,或是他們的“統一戰線”盟友,或幹脆就是他們的股東。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的這些支持者、“統一戰線”盟友、股東等,並不會始終都是同一批人,而是隨著不同的項目、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狀況下會經常更換、變動。甚至,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也會時有變化更改。而真正能始終不變的,則隻有他們自已的努力與拚搏。
沒有誰能一個人就包打天下,沒有什麼人可以憑獨行俠那樣的本領而創出一份大事業。每一個為事業而奮鬥的好漢,都必須取得社會各種力量的支助。首先,是必須學會與社會的各種因素結識、交往、適應、共生;同時,也要具有在不同時侯選擇不同的社會力量支持的能力。因為,不是所有的社會因素,都時時能成為你的事業前進的推動力。
對那些不能再給予你支持的社會因素,你也不應視其為道德上的背叛或失信,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選擇生存與發展方式的權利。如果說有錯,隻能說你對這些人的了解不夠,以及對自已事業發展的進程需要認識不夠。要知道,事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對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如果不考慮自已周邊的社會人際環境,而隻管埋頭提升自個兒的本領,但最終,他個人的本領即便是超凡大器了,八成他也難於有所作為的。反過來說,自已的本領也許隻用六成,但若能正確處理好周邊關係,能借到他人的力量,這六成的本領則有可能做成九成、十成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