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聽牌篇——積極主動是一種態度(1)(2 / 3)

它也有助於一個人透過對比律的作用而獲益,因為,大部分的人顯然都依著一個正相反的原則行事,希望盡可能地少做些,能對付過去就好。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也隻有些許的收獲——僅足以糊口而已。

這個習慣能夠為一個人的利益服務,開創一個不斷成長的市場。不僅如此,它還能保證一個人有選擇最好工作崗位和工作條件的餘地,取得最高工資或者其他形式的報償。

它還能夠吸引各種機會。而那些隻求盡可能規避服務的人,是不會有這些好機會的。就是這些機會構成了自我擢升的有效媒介,從賺取工資提升到擁有自己的事業。

在某些情況下,這個習慣能使一個人成為工作崗位上不可或缺的人,從而為他鋪好了一條平坦大道,使他能獲得自己所要的報償,同時它也有助於個人的自立。

因此,主動的習慣,是一條健全的成功原則。即使你把它僅當作權宜之策,它也能促進一個人利益的增加。

這個習慣的養成,是不必等待別人同意的,任何有心人都能做到,因此,它在一個人的控製範圍之內。許多其他的有益習慣,往往要先獲得別人的同意及合作之後,才能夠建立或發揮功用。

主動永遠是成功者的信條。為什麼昵?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必須要依靠自己的能量,把自己變成堅忍者,因為人生本來就不會是很輕鬆、很溫柔、很舒適的。否則我們就成了軟體動物,就不會了解“掉眼淚的地方,相聚皆為弱者”這句話的深意了。人生能使懦弱的人變得剛強,也使恃強的人變得柔順。

英國政治家兼政論家愛德蒙·培克晚年時,他所摯愛的兒子不幸逝世,他的身體本來就很孱弱,當時英國也似乎已喪失了其一脈相承的傳統精神,文化傳統仿佛就要瓦解了。所以他大聲疾呼:“不要絕望,即使你覺得絕望,仍要在絕望中繼續為成功的目標工作下去!”他的確做到了不放棄,不頹喪,不屈服,仍在絕望中繼續為成功的目標工作了下去。而另外一位處於困境中的人則說:“主動下去,我們的確會得到幫助。”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主動使人產生了無窮力量。

雖然英國政治家培克仍懷著喪子之痛,可是烏雲終會轉為白日的,時勢也會轉變。時間的確可以治愈許多人心頭的創傷,它也會改變許多事情,因而能使我們心頭沉重的負擔得以減輕。

有些人似乎生下來就觸犯了黴星,仗還沒有打就輸了。有一位醫師歐爾·卡爾遜,他生下來就四肢癱瘓,不能自由操縱手足的活動,也不能說話。可是他的毅力終於助他克服了身體機能上的殘廢。他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獲得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現在他是一名非常有名的癱瘓症專家,正在幫助同他一樣的癱瘓症患者。他還曾寫過一本自傳,書名為《生就這副怪相》。這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堅韌、何等的自製啊!

有一位青年,同卡爾遜醫師一樣得了癱瘓症,可是他在信中沒有流露出自悲自憐的情緒,也沒有掉眼淚一這些都是弱勢者的可悲表現。他也同卡爾遜醫師一樣堅強。在絕對困難的情況下,他寫書,寫小說,研究蘇俄。雖然身體殘障,可心中卻有一顆明亮的星——成為成功者之夢在他的心中閃閃發光。

這兩個故事,足以使那些膽怯、老是抱怨時運不濟、哀歎自我弱勢的人含羞,可以促使人們無論遭遇任何挫折,一定要不屈不撓,走向成功之路。我們生下來就會帶上一些瑕疵,總有一點挫折困難要我們去克服戰勝,成功者不是遇不到挫折困難,而是能夠找到克服挫折困難的方法。

像這樣平凡的故事到處可見。固然我們四周可以看到許多勇敢、得勝的人們,可是我們一定可以告訴你,還有許多人,在生活艱苦的時光中,倒下去,屈服投降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勇敢、得勝的人們,隻是能夠鏟除荊棘,曆盡艱險而不妥協的那樣的人。

敢於行動常常能夠體現一個人拯救自我、改變命運的能力。事總有成功和失敗,做人總會有進路和退路。成功者善於從退路中尋找進路。而且成功者,有進路了,卻不得意洋洋。真正的得意是事業最後的成功者。我們認為,成功者之所以稱為成功者,就在於他們不給自己留退路,即使迫不得已退一步,那也隻是暫時的,因為他們總希望把最後的成功當作自己最得意的東西。

在人類的心理現象裏,有一種“過量補償”的作用,即彌補弱點的傾向。有時補足了弱點以後,尚有剩餘之量,就開始躍向優點的方向延伸。關於過量補償作用的例子,最典型者莫過於希臘雄辯家德莫斯提尼的奮鬥史。因為他年輕的時候,一直患著嚴重的口吃,經過他努力地矯正口吃的奮鬥過程,果然克服了種種困難,成為舉世聞名的演說家。

因此,一個人若想脫離困境,或期望從不如意的境況中改善過來,那就不要忘記“不得意才是大得意的轉機”。因為這句話不失為一種很有力的自我暗示的手段,隻要具有這種強力的精神後盾,才能不斷地努力進取。

或許我們的人生裏有著無數的困難和障礙,是必然存在而不容忽視的阻力;但隻要你擁有真正的自信,你就能夠勇敢地、愉快地麵對難局了。與無限的潛能建立密切的關係,便能使你擁有更深刻、不動搖的、永恒的成功的能力,而得以突破人生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