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漢斯每次向城裏送土豆時,沒有開車走一般人都經過的平坦公路,而是載著裝土豆的麻袋跑一條顛簸不平的山路。二英裏路程下來,因車子的不斷顛簸,小的土豆就落到麻袋的最底部,而大的自然留在了上麵。賣時仍然是大小能夠分開。由於節省了時間,漢斯的土豆上市最早,自然價錢就能賣得更理想了。
農民漢斯這種巧妙利用自然條件思考的方法,看起來並不驚天動地,但卻能開啟我們的大腦。如果你具有這樣的思考能力,就可以在自己的成功過程中做得更好了。
同樣是思考,日本明治糕點公司卻想的更為巧妙。
某日,該公司在東京各大報紙同時刊出了一份“致歉聲明”,大意是說,因操作疏忽,最近一批巧克力豆中的碳酸鈣含量超出了規定標準,請購買者向銷貨點退貨,公司將統一收回處理,特表歉意雲雲。聲明刊出以後,人們對該公司認真負責的精神大加讚賞。其實,該公司早就預見到碳酸鈣多一點對人體並無多大的影響,不會有多少人為此區區小事專門跑路去要求退貨,但這種興師動眾的宣傳,卻可以使明治公司聲名鵲起,給顧客留下良好印象。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微妙的廣告策劃,結果從此以後,顧客更願意購買明治糕點公司的商品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思考確實是創造成功的靈魂。
勤於思考苦也樂
記不清是是哪位哲人說過:這個世界不缺會幹活的人,缺的是會思考的人。
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行成於思,毀於隨”。的確,如果對學到的知識、調查得到的情況不作深入思考,就難以留下深刻的烙印,最終收效甚微。貝弗裏齊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中講過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試驗:一位老師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樣來嚐味,然後讓學生們都做一遍。學生們愁眉苦臉地照著做了,一致說尿樣是甜的。這時老師說:“我在教你們觀察細節。誰觀察得仔細,發現我伸進尿樣的是拇指,舔的卻是食指昵?”學生們的失誤就在於主觀上的想當然,過分相信別人的經驗,一沒有認真觀察,二沒有深入思考。
其實,大家在一起學習或工作,智商差異並不太大,差距就在於看誰思考得多、思考得深、思考得對。自然,坐在那裏默默沉思是一種思考,把自己的所讀所想記述下來、表達出來,也是一種思考。隻要長期思考下去,必有大的進步。
思考的果實雖甜,但思考的過程卻很苦。苦就苦在思考需要大量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需要堅持不懈地總結積累經驗,需要博覽群書不斷“充電”。而要做到這些,無不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鬧”中守靜:放棄安逸的念頭,犧牲許多娛樂,有時還要精簡交往,壓縮一切不必要的應酬。
在單位裏也是這樣。任何一個公司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員工在工作中勤於思考,這是完成工作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個世界不缺會幹活的人,缺的是會思考的人。任何一個公司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決策層沒有認真地進行思考,這件事情就不會幹得非常出色。而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不主動進行思考,也很難作好自己的工作。
我們都希望將本職工作做好,完成既定目標,對公司有所貢獻,同時也會使自己享受成就感,進一步接近自己的夢想。但是,我們在具體工作中,是“在幹工作”還是“邊思考邊幹工作”?簡單的執行很容易成為順利完成工作的障礙,甚至不能達成預期的工作目標。
不要成為工作中“無心的懶人”。自己雖然也是每天朝九晚五,按照公司的各種流程工作,但是失去了“思考”,我們就會變得懶惰一錯失了看見新事物的機會,喪失了發現機會的能力,所做的工作也隻是簡單的複製,如同複印機一樣。而我們也隻是和辦公室裏的電話、電腦一樣,隻是比它們多了生命這個概念。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作自然沒有任何樂趣而言,更談不上什麼工作成績、升遷或者發展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同時錄用了Henry和Lai兩個人,按照公司的規定,任何一個具有專業技能、有競爭力的新雇員都必須在最初的6到12個月證明自己的主動性,否則就意味著你和別人毫無區別。在6個月後,Henry和Lai都完成了工作安排。他們的兩個項目從技術上講完成得都不錯,而且Henry所完成的部分還稍顯優勢。人事經理給了兩個人這樣的評價:Lai是一個具有主動性的工程師,能夠為別人提供幫助,可以承擔緊急的任務;Henry是一個獨立的任務執行者,操作能力很強。於是,公司最後決定Lai留下來,而Henry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