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克莉斯蒂的作品在全世界引起越來越多的作家和讀者的注意,她的名聲越來越廣,加上克莉斯蒂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寫作上,她丈夫無可忍受,終於棄她而去,投入了另外一個女人的懷抱。曾十分理解並支持她的創作、曾在創作上幫過她不少的忙、曾與她情深意篤的丈夫突然離去另尋新歡,克莉斯蒂受不了這強烈的刺激,突然失去了記憶。
盡管克莉斯蒂在醫生的幫助下終於恢複了記憶,但是要抹去心底的創傷太難了。克莉斯蒂並沒有就此消沉。此後,她把整個身心全部投入了創作,她要在創作的激情中擺脫痛苦。從那以後,她的小說幾乎以每年兩本的速度連連問世。
請聽聽克莉斯蒂對這次重創的理解和感受:“我想一個人也許應該回顧她曾經有過的羞辱和痛苦,然後說:是的,這曾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這一部分已經結束了,無須再多想它,麵對挫折,我們可以轟轟烈烈地挽回敗局,也可以平心靜氣地戰勝痛苦。失敗、落淚、痛苦、羞辱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過去了就無須在意,要緊的是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去尋找機會重新生活。”
是的,麵對失敗,我們無需太過自責,不管是多大的失敗,多深的創傷,過去的畢竟過去了,我們要麵對未來,麵對生活,所以我們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過去,放眼未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活下來的人不到5%。據身臨其境的猶太裔心理學家弗蘭克觀察研究,幸存者幾乎毫無例外,都是深知生命的積極意義的人。他們頑強地活下來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心裏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要做的事還沒有做完”,“活著與愛著的人重逢”。
弗蘭克的一個牢友在那個與死神相伴的環境裏曾絕望地對他說:“我對人生沒有什麼期待了。”
“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麼”,弗蘭克說,“而是生命期待著你!什麼是生命?它對每個人來說,是一種追求,是對自己生命的貢獻。”
他通過不斷的鼓勵和分析生命的意義、目的,使那位牢友扭轉了悲觀的人生態度,重新燃起生活的渴望。
目標反映心態,心態決定了目標。沒有脫離遠大目標的消極心態,也不會有脫離積極心態產生的遠大目標。
同時目標受利益的趨動,利益誘發欲望,欲望引起需要,需要確定目的。
人隻要活著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目標,比如需要、願望、選擇、追求、滿足等,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說有目標。大到“為真理而戰”,救黎民於水火;小到僅為了一頓飯,為了再來一杯水,都是目標。除非死了,活著本身就是一個目標。正像人們常說的“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夢想”,有夢想的地方當然就有目標。
抽象一點說,目標就是事物在時空中的某種方向性或趨勢性。
通俗一點說,目標就是你欲望的具體化,你的欲求本身。
目標不一定要是崇高的、偉大的,隻有大人物、科學家才配有“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並且應該有目標。說到底,目標就是你到底想要什麼。
美國有個叫約翰·歌德的人,20歲以前幾乎一無是處,25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美國成功學院的一個關於精神、信念和目標的講座,聽完講座他的內心受到很大的觸動,從那時起,便按照學到的方法,為自己設定了123個目標。這些目標中,最大的是成為億萬富翁和登上月球,最小的包括交友、收入、住所甚至一些生活中的瑣事。30年過去了,他的123個目標實現了105個,其中包括成為億萬富翁。
對了,擁有目標,才會產生必勝的信念。
摸牌篇——贏在思考勝在決斷
在牌場上,有個流行的說法:叫做錢多的贏錢少的,說的是有的人財力雄厚,靠著他雄厚的財力,有錢心不慌,敢於做大牌,最終總會把錢少的人的錢都弄到自己的口袋中去,這叫大魚吃小魚。這種現象在麻將比賽中經常出現,但那也不過是偶然,因為真正的高手是贏在腦力,贏在策略。真正的成功者一定是善於思考、勤於思考的人。
肯於用心去思考未來
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麻將高手。他在工作之餘總喜歡摸上幾把,而且總是贏多輸少。有人和他開玩笑說:“你是一個運氣好的人,生意場上,牌場上都是這樣。”李嘉誠說:“我隻能說是一個用腦子打牌的人。”其實,無論牌場或生意場上都是一樣,勤於思考才能成為未來的贏家。
美國著名的《財富》雜誌借《財富》全球論壇在香港舉行之際,對李嘉誠這位香港最成功的財富精英進行了專訪。在專訪中,李嘉誠吐露了他的成功之道:肯用心思去思考,抓到重大趨勢,賺得巨利,便成大贏家。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級富豪,其財富秘訣自然有多條,但“肯用心思思考未來”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可謂字字是金,是很值得企業家們和每個想成功的人學習和借鑒的“財富”真經。
多多“思考未來”,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機。一個企業家能否引領企業勝利遠航,關鍵在於其是否能夠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看清前進方向,超前對市場變化的走勢、進程和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趨利避害,搶抓商機,掌握競爭的主動權。而要做到這一點,企業家就要經常思考未來,練就戰略眼光,善於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市場之上”。李嘉誠正是由於“經常思考未來”,才在經營中如有神助,屢創奇跡。比如1967年香港社會不穩定,此時投資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價暴跌,但李嘉誠卻憑借過人眼光和開拓魄力,逆向思維,人棄我取,趁機低價大肆收購其他地產商剛開始打粧而又放棄的地盤。這樣,在70年代香港樓宇需求大大增加時,他“賺到了很多錢”。其實,在李嘉誠幾十年的經營生涯中,這樣的事例很多。從這裏我們不難發現其超人一等的長遠眼光和把握商機的過人才能,而這不正是由於經常思考未來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