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以誠信得賢才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曆史上稱為“三晉”。在“三晉”之中,魏國最強盛。
魏文侯是一個賢明的君王,他把搜尋人才當作最重要的政事,牢牢記住。他以誠實、守信為立身之本,以朋友的身份和賢人相處,從來不擺國君的架子。
魏成子知道段幹木是位賢才,推薦給魏文侯。魏文侯聽魏成子說,段幹木才能出眾,是位賢者,平生不為利祿權勢所引誘,隱居在西河鄉下,不願意出來做官,就親自帶著隨從前去求見。
魏文侯乘坐著高頭大馬拉著的華麗車子,隨從們騎著駿馬,舉著鮮明的旌旗,浩浩蕩蕩進了西河這個小地方,一直找到段幹木的門前。魏文侯親自叩門。
段幹木看到魏文侯車子駛向自己門前,趕快跳過後牆躲避起來。
第二天早晨,魏文侯又來到西河,把車子停在村邊,下車步行到段幹木的門前求見,段幹木又躲起來不見。魏文侯歎息:“此人真是不為名利所動的高士呀!”
從此,整整一個月,魏文侯每天都親自前往求見。
鄉下的老百姓都開始罵段幹木端臭架子。
段幹木看到魏文侯這樣誠心實意,很受感動,隻好出來相見。
魏文侯又請他一同乘車回都城共商國事。此後,魏文侯以客待段幹木,以師事之。
四方賢士聽說這件事,都前來投奔。魏文侯量才錄用,賢士高人濟濟在朝。秦國屢次想發兵攻打魏國,但一直畏懼魏文侯手下多賢人,不敢輕舉妄動。
魏文侯和賢人相處,最講究信用。有一天暴雨驟降,魏文侯在宮中宴請群臣,時至中午,君臣酒興未艾,暴雨還是下個不停。魏文侯問:“現在到了什麼時間?”
左右侍從回答:“已經到了中午!”
魏文侯毫不遲疑地站起來,催促隨從快去備馬車,要出去打獵。
大臣們勸說:“天下著大雨,不能打獵,不要去空跑一趟!”
魏文侯說:“寡人已經和旁人約好,今天中午一塊去打獵,他一定是在郊外等著我了,雖然雨天不能打獵,但是怎麼能不去赴約!”說完,他就帶著隨從登上馬車,很快就消逝在白茫茫的雨簾之中。
大臣們感慨道:“君王這樣守信用,國家怎麼能夠治理不好呢?”魏文侯以誠信得賢才,卜子夏、田子方之屬,吳起、樂羊、西門豹之徒皆聚於魏。魏文侯還在豐收年份把糧食由國家平價買進,荒年時再平價賣給老百姓,實行這種辦法之後,老百姓生活安定,努力發展生產,魏國很快速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一大強國。
9.5及時培養人才
用人是一種積聚人力資源而產生爆發力的過程。在當今高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情勢下,僅憑學校學得的知識並不足以應付社會的需求,許多實際的工作能力需要從生活中曆練而得。優秀的領導有義務讓部屬接受更精深的在職教育,如此才能避免青黃不接的危機,領導者除了要正確認識擇才和用才的必要性外,還要留意培育人才的重要性。“選人必須用人,用人必須育人”,培養人才是為了能更善用人才。一個有戰略眼光的領導者,必定重視對部屬的智力投資,協助部屬開發潛能,為自己籌備源源不絕的後備力量。
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總認為某一位部屬隻適任某個職務,若換了職務可能就無法發揮;或者認為某員工以前做什麼現在就該做什麼,根本沒有考慮過該作合理地調配與及時發現部屬最大的潛能,並且時常對部屬的合理建議不予理會。殊不知人才培養也是一種投資。一項統計資料顯示,美國在20世紀前60年的時間裏,致力於改進設備的投資僅獲得3.5倍的利潤;而對人才方麵的投資卻使得利潤增長18.6倍。由此可見,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掌握先進的用人術,不僅能夠激發部屬的能力發展使公司獲利,更符合企業本身的長遠規劃及利益。
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中曾談及韓信對西楚霸王項羽的評價:項羽待人恭敬和悅,見下屬有病,便流著眼淚前去慰問,但每當下屬立了戰功,應當封爵賞地之時,即吝於分出自己的權益來授予有功之臣,他將印信握在手中,再三摸撫,以致印角都磨平了,還不肯釋出兵權,這便是如同婦人般的淺見。正因為項羽不能充分掌握用人之術,導致像韓信之輩的人才一個個背楚歸漢,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
及時對立功的部屬進行獎勵,是領導必須確切掌握的用人技巧,惟有如此,領導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激發部屬的上進心,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關注;領受到自我價值已充分被肯定,進而發揮更好的成績,這同時也是對其他員工的一種鞭策和鼓勵。及時論功行賞是極其重要的一步。一旦事過境遷,鼓勵便失去原有的意義。
表揚部屬時要講究語言和行為的技巧,有些人並不喜歡領導隻當眾說幾句華而無實的讚美話;有些人隻消幾句讚美便能心滿意足。因此,領導要根據部屬成績的影響力,采取適當的讚美方法。比如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或當著眾人的麵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等,都會使部屬湧起一種榮譽感和知遇感,有助於往後工作及業績的順利開展。另外,領導對於才華橫溢的部屬要作合理的調度,一旦他的工作能力被證實,就要果斷且及時地安排其適當的職位,防止大材小用或才情轉移的情況發生,為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種及時拔擢賢才的用人方法,是對部屬工作成績的最大鼓舞,對公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裨益。
9.6慧眼識英才
唐朝初年,唐皇李世民勵精圖治,又得一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們輔助,所以唐朝治安穩定,法治蔚然成風。李世民胸懷大誌,知人善任,他以最短的時間得到良相魏征輔國的成功實例,使用人術發揮到極致。
初時魏征為李密、竇建德的幕臣,後來又輾轉投至太子李建成手下任“洗馬”一職。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鴻儒,是輔佐帝業的良相之材,於是一心想延攬魏征。當時魏征輔助太子李建成,他看李世民羽翼日豐,威望日盛,深怕將來有一天會成為太子的心腹大敵,便竭力勸李建成殺掉李世民,確保來日能順利登上皇位。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順利登基,成為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審問魏征時責備他:“你離間我們兄弟,現在還有什麼話說?”魏征直言以對:“如果太子早聽從我的勸告,我和他就不會落到現在的下場。”李世民極其欣賞他的剛直不阿,是難得的人才,就委任他為諫議大夫,負責提意見給皇帝,後來又晉升為宰相。
有一次,皇上大宴群臣,李世民有感而發地說:貞觀以前,從我登上皇位那段時間算起,功勞最大者當數宰相房玄齡;貞觀以後,敢於進忠言諫是非,為國家長遠利益效力最甚者,惟有魏征一人而已。說完並解下自己的佩刀,當場賜給這兩位後來千古留名的宰相。當魏征不幸病逝時,李世民痛哭流涕,認為自己不僅損失了一麵“知得失”的鏡子;朝廷也失去了一位股肱大臣,由此可見他對魏征的器重。所謂“忠言逆耳”,職位越高的領導,更加迫切需要直言進諫的部屬,尤其是從事行政工作的領導者,更需要這類人才的輔助,才能做到兼聽則明的效果。
李世民是中國古代帝王中難得的賢明仁君,擅長知人善任,致令中國曆史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他對於徒有其表的人非常不以為然,毫不逢就。有一次,他命朝臣封德彝舉薦人才,卻許久沒有回音。李世民後來責問他原因,這位官員仍振振有詞地辯白:“並不是我沒有盡力尋找,而是當今天下沒有賢才。”李世民大怒,痛斥道:“優秀的首領用人才就像使用自己熟悉的武器一樣,知道長處在什麼地方。古代那些大有作為的統治者,誰不是得賢才而使國富民強呢?你自己沒有這個才能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說天下沒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