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捷足先登1(1 / 3)

捷足先登是用人方法的重要技巧之一。它要求領導者在發現人才時要獨具慧眼,在使用人才時要果敢決斷,這樣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掌握這一項用人的策略,就可以利用人才強大的潛能與競爭對手相抗衡。

9.1先入為快奪先機

李宗吾先生曾在其大作《厚黑學》中提及: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尤以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為首,三人之中,曹操心最黑,劉備臉皮最厚,孫權慣於見風使舵。雖然李先生之言有所偏頗,但不可否認,這三人的確堪稱為亂世的英雄豪傑,他們都是政治軍事集團的首領,其所采用的策略都包含著令人欣賞的用人藝術。

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良相諸葛孔明為之效命的典故,是流傳千古的佳話,此被後世的領導者奉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絕妙範例。諸多渴望得到“千裏馬”的領導者時時都以劉備為榜樣,不惜自降身份,竭盡所能地網羅賢才。相反地,一些平庸的領導者則仍愚昧地對部屬亂發脾氣,留不住良才漸行漸遠的心,連一些跟隨他多年的部屬都不得不黯然離去,其失敗皆是咎由自取。

當時劉備采納徐庶的建議,自己又耳聞孔明的賢能,便決心請孔明輔佐自己的事業,但好事多磨,一切並沒有如他預期般順利。

當他第一次真心誠意地到隆中———孔明的隱居地去,想延攬孔明投入他的麾下時,不巧正值孔明外出,他苦苦等待多時,才怏怏不樂地打道回府。

幾日後,大雪來襲,劉備聽說孔明在家,便忙不迭地想要親自前往拜訪。其結義兄弟張飛是一員武將,並不懂得所謂用人的道理,見劉備如此重視一名儒生而怠慢結義的他,便口出怨言,而劉備卻深知孟子所雲:“欲見賢而不從其道,猶欲經入而閃之門也”

的道理,他對張飛曉以大義後,便和關雲長、張飛三人冒著大雪,到隆中去拜訪孔明,但仍然陰錯陽差地沒能如願得見孔明一麵。

劉備並非半途而廢之人,他一心想重振漢室,成就一番豐功偉業,自然渴望得到賢臣良將的幫助,對孔明這種千載難逢的人才更不會輕言放棄。於是他又不厭其煩地第三次親臨茅廬拜訪,曆經周折,終於得償夙願。後來事實證明,孔明的確是一代謀臣,他有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為劉備建立蜀國,立下蓋世奇功與流傳後世的美名。

時間是一項寶貴的資源,無論領導者采取何種決策,都必須考慮時間因素。在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時,領導者處處都要先入為快,奪得先機。三顧茅廬正是以時相應的用人術,而劉備不惜屈尊降貴,也成為後輩領導者的表率。

9.2伯樂才能尋得“千裏馬”

想要創建一番事業,一定要有出類拔萃的人才輔助。桀驁不馴的烈馬能跑千裏之遠;被平庸短視者譏笑的有才之士能夠創出一番事業。那些征戰沙場、日行千裏的良馬,和那些放蕩不羈又能有所作為的人才,如何能展現其不凡的一麵,全因駕馭他們的人懂得善用技巧而已。

唐代大文豪韓愈在《雜說》第四章中,講述的就是如何識人和用人。他認為,世界上因為有了善於識別良馬的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裏馬,千裏馬隨處都有,但識馬的伯樂卻不多見。所以那些疾馳的好馬,也隻能在愚蠢的庸才手中受屈辱,老死在馬棚裏,始終無法將自己的長處顯現出來。能日跑千裏的馬,一次就要吃一石的穀子,而不識良馬的人卻不知道它有這樣的本領,不按千裏馬的食量去喂飽它,雖然是千裏馬,卻因為沒有力氣,而無法顯現出日行千裏的能力,連引人注目的俊美毛色也會日漸暗淡無光。因為和一般馬的待遇一樣無法使它養精蓄銳,大顯身手,所以最終隻能落得像病馬一樣被人遺棄的下場。駕馭它卻無法使它把最優秀的長處展示出來,喂養它時又不能滿足它的食量,聽到它的嘶鳴也分辨不出它的特異之處。而這些庸人卻還在一旁哀聲歎氣地對別人說:“天下哪裏有千裏馬呢?”難道真的沒有嗎?不是,其實是他根本就不認識千裏馬。

現今企業中,有許多領導者缺乏發現人才的能力,即使有一些很不錯的人才,也因為領導者的優柔寡斷,沒有果斷的能力,致使錯失一些可為他用的良才,甚至被同行搶先攬獲,形成對自己不利的局麵。

選用人才要勇於冒風險,要具有人才風險意識。有膽識承擔用人風險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商戰中,拔得頭籌。中國有句古話:“富貴險中求”,從今天詭譎的商業戰場上來看,這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20世紀60年代,香港一家電子公司經理看準了程控電話交換機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於是決定大額投入資金生產。由於該公司沒有這方麵的專業技術人才,他便三番兩次地到另一家公司去聘請一位研究專員,此人一開口就提出要一棟豪華別墅,還需要補償原雇主6萬美元的損失。那位經理當場就和對方簽訂合約。當時一棟別墅要10多萬美元,如果失敗了將是很大的損失,但這位經理卻看準了此人為可用之才,且當下是最適當的時機,於是毫不猶豫地將他延攬過來,後來在這位研究專員的奮發努力下,終於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的程控電話交換機,投入市場後供不應求,產品更遠銷到歐美各地,這家公司也因此成為最大的市場占有者。

對於特別優秀的人才,領導者要敢於承擔聘用風險。人才決策和其他決策一樣,不可能有絕對成功的把握,隻要有一半的成功率,就可以放手一搏。法國一家大公司的主管曾說過:“引進三個人才,隻要有一個發揮作用就算成功。”這話很有道理。一個優秀人才所創造出的利潤足以抵消10個不成器的人所造成的損失。

如果你持有引進人才就絕對要成功的想法,反而會失去更多的人才,有些難得的人才也會因此而被你拒於門外。

許多決策者的通病都是不能夠在用才上掌握時機,沒有“千裏馬”時,叫嚷著要走遍天下尋訪“千裏馬”;有了“千裏馬”時卻又怕“千裏馬”名不副實,不敢重用,以至於造成損失時才追悔莫及。

9.3掌握時機先“下手”

中鋼公司創辦人趙耀東先生是位有膽有識的商人,他在公司創建之初,便四處尋訪可造之才。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有一席之地,他把當時台灣許多赫赫有名的建港、建廠、采購、貸款、管理等方麵的高手都延攬至自己麾下,大家群策群力的結果,造就了中鋼公司蒸蒸日上的發展。

當時,財經界有四大怪才,個個能力超群,但脾氣卻十分古怪。

其中一位劉曾適先生,他是業界公認的“建廠高手”,但脾氣也出奇的古怪。雖然很多人批評他的壞脾氣,但卻更多人欣賞他頭腦冷靜、思維縝密的個性,許多大公司莫不趨之若鶩地想將他網羅到自己門下,趙耀東先生更是整天打著如意算盤,策劃著如何延攬這位不可多得的良才。

登門拜訪劉曾適先生的人很多,但不是由於時機不當,便是在言談之間觸怒了他,大家都空手而回。趙耀東深知商場如戰場,也深知挖掘人才要把握時機的技巧,所以他仿效劉備三顧茅廬,九訪基隆,終於打動了劉曾適先生。如果是不懂用人之術的商人,一請二請不到時,便會主動放棄,但趙耀東先生卻深知“千裏馬難得”

的道理,多次拜訪無效之後仍然沒有死心,第九次登門相邀的時候,劉曾適先生終於被他的真誠所感動,應承了這位鍥而不舍的“怪老板”。事後,趙先生驕傲地宣布:“辦中鋼這樣大的實體公司,最重要的就是選用人才。”

趙先生確實將用人之術的精髓拿捏得恰如其分,他邀請台灣政商奇才陳世昌先生時也經過精心的策劃和一番波折。這個故事後來傳為台灣商界的美談。陳先生在籌集資金方麵具有獨到的能力,許多有名氣的企業家都公認他的借錢術是世界第一。試想一個大公司,假如沒有融通資金的能力,銀行界不賣麵子支持,又如何能夠調度自如、盡全力發揮呢?當然,這匹“千裏馬”也被趙耀東先生看中了。

求取賢才需要誠意,關鍵之處還是在於準確地掌握時機。一旦你手中握有良才,就要讓其發揮作用。就像趙耀東先生一樣,如果他對陳先生聘而不用,不但會使其一展特長的希望落空,而且還得付出一大筆薪資,這是非常不劃算的。尤其是一個小型企業,好不容易請出一個大人物來協助,結果卻浪費了人才,絲毫沒有起任何作用,就經濟效益而言,是莫大的損失。但是趙先生畢竟是一位很有頭腦和智謀的領導者,他不僅在適當的時機聘用適當優秀的人才,而且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為自己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穩固的基礎,也為後起之輩樹立了“知人用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