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立威講方法1(2 / 3)

3.2以身作則

先聖孔子有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正者,正身也;令者,使也”。這條兩千多年前的古訓,證明著一個永不過時的真理:人,特別是領導人,自身的素質與行為造就的自然影響力是巨大的。

三國時代的曹操和諸葛亮,一個身為魏王,一個身為蜀相,都不當皇帝,但都比皇帝的權威還大。究其原因,除了他們位極人臣的特殊地位之外,自正其身產生的強大自然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勤學

從領導學的角度來看,正身,說到底是要求領導者要用良好的自身素質,以身率人,而這,隻有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的學習去獲得並在實踐中表現出來。曹操和諸葛亮均可堪稱勤學善學的典範。曹操自登上政治舞台,一直生活在戎馬倥傯之中,其政務、軍務繁忙可想而知。史書上稱他“禦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三國誌·武帝紀引魏略》)這個記載十分可信。否則,不能想像他能把那麼多的文人誌士聚集在自己的周圍,也不能想像曹操自己能寫出那麼多獨具特色的“建安風骨”之篇章。史書上,又說他“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戰,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先捷,違教者負敗”。(《三國誌·武帝紀引魏略》)。在曹操之前,除《孫子兵法》外,沒有更係統的軍事理論書籍。曹操在熟讀前人經典的基礎上,親自寫了十餘萬字的兵書,用以指導軍事行動,這本身就足以奠定他的軍事統帥地位;凡按他的命令打仗,又往往取勝,其在三軍中的威望豈能不高呢?曹操的兵書沒有傳下來,這段文字未免有誇大之嫌,但從其輝煌軍事業績分析,他不能沒有厚實的軍事理論。曹操的《孫子注》得以留傳,凡十三篇,幾乎篇篇有其獨到的見解,可作有力的佐證。“君子之於學也,入於耳,藏於心,行之以身”。(漢,劉向語)曹操勤學善用,不斷將豐富的政治、軍事實踐上升為理論,又用理論指導實踐,因而,與同時代許多優秀人物相比,給人產生了更多的服從感、敬畏感和敬重感。這也是他比同時代群雄有更高超的領導藝術的重要保證。

在這方麵能與他媲美的隻有諸葛亮。諸葛亮的刻苦讀書作風,早在出山之前已經形成。他讀書的方法也與眾不同,別人是尋章摘句,“務於精讀”。他是“獨觀其大略”,把工夫用在領會精神實質上,鑽研得深,領會得透,雖在草屋,洞察天下。所以,26歲時,提出了那樣高瞻遠矚的隆中對策。跟隨劉備特別是當了丞相後,形勢和任務給諸葛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繼續攻讀經史的基礎上,博覽群書,對地理天文、農工算計、醫卜星相、兵器機械等,都有相當的研究,“木牛流馬”、“損益連弩”,由他親手研製成功。

一本《諸葛亮集》收錄了他關於理政、用人、治兵等上百篇、十萬餘言的文字,許多篇章至今閃爍著熠熠的光輝。尤其是他的《便宜十六策》,立論之高,論述之深,指導意義之大,在當時可堪稱絕無。

“一代之治,始於一代之學”。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實際、不同的難題,曹操和諸葛亮順應時代的要求,開一代學風,創一代業績的史實,對我們當有深深的啟迪。

篤行

曹操自效周公;諸葛亮自比管、樂。曹操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詩;諸葛亮則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箴言。更值得稱道的是,二人不僅都有著偉大政治理想,而且為實現理想的行動,也都是那樣堅定。公元190年,曹操扯旗募兵討董卓時,隻有35歲,到他統一北方舉兵南下時,已達到52歲高齡。赤壁的慘敗,絲毫沒有動搖他完成統一霸業的決心。他一邊重振旗鼓,一邊總結經驗教訓。當他意識到跨過長江已不現實,便毅然領重兵挺進西南,走上了由西向東謀統一之路。公元211年,56歲的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60歲時,西征張魯進至漢中,占領漢中,曹操回鄴都,“親耕籍田”,(《三國誌·武帝紀》)為進一步鞏固“屯田製”的成果做最後的示範。在他病逝的前一年,漢中失守,64歲的曹操又一次由斜穀到陽平,與劉備展開了一場“拉鋸戰”。曹操的統一宏圖未能實現,他“誌在千裏”的執著勁頭卻著實令人欽歎,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奮發進取的人們。

諸葛亮也是這樣,他在劉備死後,身為相父,獨掌朝綱,嚴法強兵,積蓄力量,進取之心溢於言表。公元225年,親領大兵,深入不毛,七戰七捷,平定了西南,留下了用心服、和撫正確處理與兄弟民族關係的佳話。公元228年,兵出祁山,拉開了北伐的序幕,幾進幾退,誌在必成,直到公元234年,累死在陣地的前沿。如果諸葛亮偏安西南,以守為攻,憑他的智慧和蜀國的力量,完全能夠頂住北來的威脅,他也可以多做幾年“太平官”。剔去了那個階級和時代賦於的封建內容,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戰鬥到生命最後一息的精神,多麼需要我們奮力改革搞四化的炎黃子孫發揚光大呀!

嚴己

曹操和諸葛亮,都十分崇尚嚴明的法紀,講究以法禦軍治國。

他們一生主持製定了很多法律和其他規定,下了若幹命令,盡管法規不係統、不完善,命令下級也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但法規命令,一旦頒布,他們就帶頭身體力行,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動千軍萬馬。從某些方麵來說,他們這樣做對人民是有好處的。有一次曹操領兵打仗路過麥田,為防止兵馬踏踐,下了一道“士卒無敗麥,犯者死”的命令,“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薄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曹瞞傳》上的這個記載,使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流傳千年,後有人硬說這是曹操的虛偽,實在不敢苟同。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待禦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三國誌·武帝紀引魏書》)曹操有“逆氣病”,睡覺以後時常發作,開始用銅器盛水置床頭備喝。用銅器盛的水愛變味就改用銀做了一個小方器來盛。有人不解,誤認為曹操愛財,曹操聽說後,立即又改用木器。“孤有逆氣病,常儲水臥頭。以銅器盛,臭惡,前以銀作小方器。人不解,謂孤喜銀物,令以木作”。(《曹操集·內誡令》)對這樣的小事曹操也十分注意,為的是不給下級造成不良影響,按照那時的風俗,像曹操這樣的大人物去世,送終埋葬該是相當排場,曹操對此很反感。他在死前,專門發布了薄葬命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戎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者”。(《曹操集·遺令》)為了保證他的遺令落實,並在生前自己製作了簡單的葬衣。“預自製終亡衣服,四篋而已”。(《三國誌·武帝紀引魏書》)諸葛亮執法如山,嚴於律己的精神,一點也不比曹操差。馬謖兵敗街亭,他揮淚斬殺之後,緊接著便是自貶了三等,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臨死之前,也下了一道比曹操還薄葬的命令:“遺令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借著山坡挖個洞,能容下棺材就行了,要求就這麼低。諸葛亮死後,就這樣埋了,可是後人卻想起來紀念他,一代接一代,築成了那麼偌大的一個武侯祠。諸葛亮在天之靈,該作何感想呢?

曹操和諸葛亮,生前是一對死對頭,可是連麵也沒見過。他們在正身的種種作為,說不上誰效仿誰。他們自善其身的動力,無非來自統一霸業的強大抱負。這對死對頭在正身上的驚人相似,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後人留下了不盡的思索。

3.3以德服人才會提高威信

“德”是做人的準則,也是企業管理者必要的修養。管理者自身的內在涵養、道德節操可作為員工的表率及模仿對象。管理者平時關懷員工的生活和工作,可使員工更敬重而心悅誠服。

1厚德得人心

明智的管理者最在意的是名聲,有好名聲才有好威信,才能做到眾望所歸。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能不領會厚德得人心的道理,隻有顧及員工對自己的品質評價,隻有在員工麵前樹立一個仁義寬厚的形象,才能更好地立權樹威,做到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