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獎懲——獎懲是卓越領導的關鍵(3 / 3)

事實上,這與領導者的獎懲觀有關。許多領導者把獎勵當成懲罰的對立麵。上述案例中的總經理就是如此,在他的心目中,對未完成任務者不施加處罰,等同於不獎勵。其實不然,獎勵的反義詞不是懲罰,而是不獎勵。同樣,懲罰的反義詞是不懲罰。獎懲製度的層級應該是這樣的:懲罰、不懲罰;不獎勵、獎勵。換句話說,獎勵和懲罰都是相對的,該獎勵時不獎勵,就相當於懲罰,即隱性懲罰,而該懲罰時不懲罰就相當於獎勵,即隱性獎勵。領導者一般能看到顯性的獎勵和懲罰,卻看不到隱性的獎勵和懲罰。上麵這個案例中的總經理正是在無形中“獎勵”了偷懶耍滑的員工,從而引起了努力工作的員工的不滿。

獎勵一人,對另一人是懲罰

獎勵某人,對其他人而言可能就是一種懲罰。電影《天下無雙》是一部以三角戀愛為主線的喜劇片。劇中男主角同時被兩個女人愛戀,但卻隻能選擇一個,於是兩個女人決定競爭。影片中留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果兩個女人同時出現的話,那麼男主角就要同樣一句話分別對兩個女人各說一遍,以免有失公平。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我們就能得出為什麼獎勵某人,對其他人就可能是一種懲罰。

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在一個公司裏,由於銷售業績比較好,所以總經理決定給營銷部發獎金。這件事情被生產部門的員工得知了,他們想:好,一切都是營銷部門的功勞,我們加班加點的生產就是理所應當的,那麼我們還那麼賣力幹什麼。於是在第二個月的時候,公司產品的次品率、報廢率、返工率都大幅上升,成本增高,效益也就大幅下降了。這就是典型的獎勵變成了對別人的懲罰的例子,難道這就是企業進行獎勵的目的?

獎勵會鼓勵、強化過去的成功模式,而喪失創新精神。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獵人守株待兔行為背後的思維模式。獵人在樹下撿到一個因撞在樹上而昏迷的兔子,這個兔子就構成了對獵人的一種獎勵。由此獵人得出了一個行為模式:等待,兔子撞樹,撿兔子。於是獵人便不斷地強化獎勵的思維模式和守株待兔的行為模式。獵人的這種行為是一種經驗主義的行為方式。其實經驗主義又分為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在過去的領導理論中,有一個比較著名的論點叫做大棒加胡蘿卜政策。用棒子來懲罰錯誤的行為,而用胡蘿卜獎勵正確的行為。如同棒子懲罰原則隻會激勵人們去做一件事——躲避棒子一樣,獎勵會讓人們形成經驗主義,形成一種思維的慣性,從而喪失創新的動力。

獎勵也會讓人變得不擇手段。有這樣一個故事:150多年前,有一個牧童,在死海邊上的一個洞穴內發現了一個手卷。經過專家鑒定這個手卷是猶太人的手卷,比先前發現的猶太人手卷早1000年,這就是著名的死海手卷。但是當政府去當地準備進行進一步研究的時候,手卷不翼而飛了。政府在無奈之下,隻好發出告示:凡是上交手卷的,都將獲得獎金。告示一出還真的有效果,陸續有人來上交手卷。凡是上交的人,哪怕是一個手卷上的小紙片,也都會得到獎勵。當所有的手卷收集齊全了以後,研究者發現手卷已經無法拚回,這麼一個珍貴的文物就這樣被毀了。其實手卷就在當地人的手裏,但是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獎勵而把手卷撕毀了。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明確一個觀點:利益會讓人不擇手段。可能很多人不認同人性本惡的論點,但是應當說明的是在領導工作中根本就沒有絕對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必要的預防。這就如同有一個現在比較流行的名詞——授權。授權並不是放權,領導者仍然要對權力進行有必要的控製。同樣,我們可以以人性本善的角度進行領導工作,但是我們仍然要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作出預防。

領導者如果希望能夠激勵員工,就一定要懂他的心,因為隻有這樣,領導者才會知道員工所需要的,才能夠給他們最有價值的獎勵,才能獲得最佳的激勵效果。

領導者不要為了懲罰而懲罰

領導者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懲罰的目的是教育人、幫助人。因此,一定要從關心愛護的角度出發,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達到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誌的目的。

懲罰要及時。一旦發現有違法亂紀者應當立即處罰,毫不含糊。這樣,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使違紀者和未違紀者立刻看到不遵紀守法的害處和損失,起到警戒的作用。否則,就難以奏效。

正確處理寬與嚴的關係,要寬嚴適度。領導者對待犯錯誤的下屬,要像醫生對待病人一樣寬嚴相濟,根據病情,找出病因,說明其危害程度和嚴重性。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嚴格掌握懲罰的度。在實際工作中,對違紀者一定要具體分析其錯誤的性質和情節,區別是偶然還是一貫,考察其一貫表現及認錯態度,全麵、曆史地具體分析有關問題。根據錯誤的大小、性質及危害程度,區別對待,需經濟懲罰的則經濟懲罰,該行政處分的要行政處分,對確實是真心實意想把工作做好,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工作失誤的,要從寬對待。總而言之,一味地過寬或過嚴,過輕或過重,都會削弱懲罰的效果。過寬,不足以製止不良行為;過嚴,則會造成逆反心理,不僅起不到懲罰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領導者對人對事,該寬該嚴,都不能從自己的主觀好惡出發,更不能感情用事。而應做到“當賞者,雖仇怨必錄;當罰者,雖父子不舍”。領導者隻有鐵麵無私,從實際出發,處事公道,才能有效調動下屬的積極性。

懲罰宜少。隻有在必須實行懲罰時,才進行懲罰。如果懲罰司空見慣,大家就會不以為然了。俗話說:“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比如一個人受了幾個處分,他就會索性豁出去了。在一個單位,當某種不良傾向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懲罰尤其應當慎重,可先處理“重點人”,處分的人太多,大家的壓力感就小了,有時還會使受處罰的人糾集在一起鬧事,不利於對他們的批評教育。因此,可處罰可不處罰的,一般就不給處罰;處罰可輕可重的,一般的要從輕處罰。

年終獎是溝通交流的好途徑

公司年終發“紅包”是令員工十分盼望和欣喜的事情,而發“紅包”實際上也是領導“趁機”與員工溝通交流的途徑。

一般來說,年終獎金有兩種。一種是到年末時,老板偷偷塞給你,不數也不知道有多少,別人也不知道你拿多少。另一種是本來就談好的,有多少業績表現,年終就發約定的獎金。事先不知道拿多少錢的狀況比較多,尤其是民營企業,因為很多民營企業的薪酬製度不是很透明,比如說,他們同一層級的可能都拿一樣的工資,如總監級都拿5000元,但是在年終業績好的時候,他們可以拿到很高的年終獎金,可能給一張卡或存折,裏麵有超過1年年薪的獎金。在房地產業,樓盤賣得好,或企劃做得好,就可在年底拿到高額獎金。這種情況在國有企業較少,但是民營企業家每分錢都是自己的,他願意出這筆錢,就馬上可以發放。

還有一種是國際比較通行的方式,就是首席執行官或者經理同公司股東事先約定好,如果今年做到何種業績,或是市值達到多少,就可領取相當比例的年終紅包,這種紅包通常也超過1年的年薪。國內的外企、國有企業主管,也常采取約定製,他們1年的薪酬,每月隻拿60%或其他比例,其餘到年底看業績,再發放剩餘的薪酬,如果業績沒達到,甚至無法拿到全額工資。愈高階的主管,平時每月拿的比例愈少。

當然,還有更規範的做法,就是與每個領導人員簽約,內容非常詳細,你今年完成哪些指標就拿多少年終獎。指標訂得非常細,有很明確的獎金計算公式,這種方式相對比較公允,特別適合製度比較健全的公司。老板一方麵可激勵員工,另一方麵不擔心會失去控製,員工平時對老板很尊敬,年終則根據公式計算薪酬,也借此了解員工1年的表現。借由設計公式,老板有了較大的控製權,平時每個人都會賣力去表現。

年終紅包代表老板對員工1年工作的認可;另外,年終紅包也代表一種激勵,但作用有限,因為員工拿到獎金,通常1個月後就忘了。所以領導學上不把薪資或獎金當作激勵的手段,隻是作為激勵的強化手段。

假如隻是發獎金而不做溝通,激勵強化也無法完成。例如一位員工拿到獎金後,不知道自己為何拿到這些獎金。他可能覺得拿到的獎金很多,是老板認可自己的年度表現,但他可能不知道,在員工中他拿的是最少的。又如老板給一位副總兩萬元的年終獎,會覺得很多了,因為這大約是副總一個月的薪資,但副總卻覺得自己做得那麼辛苦,卻隻拿到1個月獎金。因此,溝通很重要,要讓員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獎金多少是一回事,讓員工知道為何拿這些錢更重要。

薪酬管理有一個重要的原則:薪酬就是溝通。如果員工不知道為何拿錢,對員工也起不到激勵作用。

年終獎金在業績領導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位置。第一,是與員工溝通公司的戰略方向,讓員工了解公司的目標,這對於高階領導特別重要;第二,將公司總體目標向下分解,幫助各部門和員工明確具體業績目標;第三,通過業績考核與資質評估,為員工提供業績結果與行為方麵的反饋;最後以薪酬手段,包括年終獎金,強化員工的業績行為,繼而達成公司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