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執行——製度要堅定有效地執行(1 / 3)

一個人,不落腳現實中,怎能成為巨擘?一個團隊,不把決策落實到位,怎能在商海中立於不敗之地?一個國家,不把英明的政策普及各個方麵,又談何繁榮昌盛呢?個人的發展離不開落實,團隊成功靠落實,基業的常青需要落實。楊元慶曾經說過,製定正確的戰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戰略的執行。任何事情,再好的決策,如果不去執行都是沒有意義的。決策不在於多麼英明,而在於能否實行。領導不僅是決策者,還更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執行者。

高標準才能讓執行更到位

《孫子兵法》有一句話: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這句話讓人聯想到目標牽引——被馬拉動的車隻能跑在馬的屁股後麵,要使車到達預定位置,就必須給馬設定更高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常常強調的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企業經營管理除了要有使命、願景這樣的激動人心的目標,還要製定戰略明確、實現目標的途徑。但這些仍然停留在規劃層麵,都還屬於紙上談兵,最終都需要在執行層麵去落實,這也是企業經營成敗中最關鍵的一步。因此我們看到,從全麵質量、精益製造、六西格瑪管理,到流程再造,幾乎所有的管理變革其核心都是打造企業執行力。因為執行力是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種意願。僅有意願而缺乏能力,就會感到力不從心。

事實證明,人的能力取決於掌握的知識和技巧,企業的能力取決於做事的方式,包括流程與方法。管理變革就是要改變做事的習慣,建立更加高效的流程和有效的方法,而困擾我們管理變革深化的最大因素就是根深蒂固於傳統習慣中的粗放管理、得過且過。

高標準是執行力的源頭。見賢思齊乃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天性,但首先應該有“賢”的標準,通過樹立標杆明確進步的方向。還應提出“精準細嚴”的精細化管理目標,並把它具體化到各項業務中,上升為全局性的管理文化,引領管理變革的持續深化。

提到高標準的執行,人們就想到豐田。自從他們的生產方式被冠以“改變世界的機器”之後,幾十年來,到豐田的朝聖者始終沒有間斷過。從管理學者到企業家,他們從各種角度解讀豐田,按照自己的理解學習豐田,雖然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收獲,但時至今日,真正讀懂豐田的人並不多。

一套體係完整、方法清晰的理論,幾十年來沒有能夠培養出第二個豐田,因為沒有人能下得了豐田的“笨功夫”。一套管理方法堅持了半個世紀仍然在不斷改進,正是這種近乎愚公移山的笨功夫成就了豐田今日的地位。在汽車工業競爭如此激烈的紅海市場中,豐田能夠紮紮實實地把產量做到世界第一,把利潤做到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工業巨頭的總和,而資產報酬率也高出行業平均值的8倍。

豐田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基於定位的差異化優勢是短暫的,真正難以模仿的是基於獨特文化的做事方式。用高標準做事,在紅海市場中同樣能夠找到“藍海”。

人生的至理其實並不多,而最大的至理應該是知行合一。全世界的股民都知道股神巴菲特的秘籍是以不變的價值投資理念應對詭譎多變的市場,然而自己一旦入市總是抱著投機心理,處處應變,因而處處被動。

管理的高標準、高要求就是以高度的責任心,用高標準去衡量,區分“把工作做了”與“把工作做好”。具體到管理變革,就是在推進過程中要紮紮實實按照要求去做,如果以管理基礎薄弱為借口隨意變通,遷就自己,則“求其下,必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一簣之差,就可能無法摘到成功的果實。

執行者的態能度決定一切

可以說,工作是一個人人生態度的體現。一個人一生的職業,體現了他的誌向和理想。因此,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這個人的性格以及他的品質。不論我們從事多麼瑣碎的工作,都不要輕視它。因為所有能夠創造價值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隻要我們認真、誠實地付出勞動,就沒有任何人可以貶低我們的價值。

這個世界上,沒有卑微的工作,有的隻是卑微的工作態度。雖然,有些工作看上去並不十分高雅,而且工作環境也非常差,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輕視這樣的工作,我們應該用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去看待它——隻要它是有用的,就值得我們去做。工作沒有貴賤之分,工作態度卻有高低之別。做一名普通的紡織工人並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他們同樣在創造價值,但是如果紡織出的都是不能用的布,那才是不光彩的事情。

“假如你非常熱愛你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討厭你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和工作有著密切的聯係,與其說是工作需要人,不如說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工作。作為企業的員工,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工作態度。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工作態度決定著自己的前景。工作態度的好壞,決定著能不能把工作執行到位,能不能為自己和企業創造實際的價值。

有一家公司因為新係統要上線,涉及中心廳、合作廳、網盈廳、校園廳所有營業員的培訓,還要幫助市場部清理在途工單、抵用券的兌換,還要迎接省公司領導視察……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堆到了一塊。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對於工作的態度,執行力的高低,立刻就顯現出來了。

有些員工,對待所有的工作,毫不含糊。為了做好工作,常常加班到夜裏十一二點甚至更遲,都毫無抱怨。老板說:“對於這些人,隻要是布置了任務,就等著聽彙報就行了。”有些員工,對待分內的工作,也是認真對待,但是稍稍逾越了職責邊際,就會找各種理由推脫。還有的員工,做了一些工作後,到處敲鑼打鼓,為自己歌功頌德。

有這樣一句話:流程,不能規定所有的職責範圍,每個人都往前跨上半步,流程才能順暢運轉。有時,技能並非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站在管理人員的角度,無疑第一種員工是最讓人省心的,也是最值得嘉獎的。

“沒有任何借口。”是的,不要找任何借口,作為執行者,你的任務就是執行,唯有執行!也許領導者的決策會有失誤,但失誤隻有在執行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才能糾正。任何宏圖偉略,也隻有通過執行來顯現。

何謂執行力?按照書上的定義就是保質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務的能力。成為一名卓越員工,不斷提升自我執行力是關鍵。個人執行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兩個要素——個人能力和工作態度,能力是基礎,態度是關鍵。所以,要提升個人執行力,一方麵是要通過加強學習和實踐鍛煉來增強自身素質,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態度。那麼,如何樹立積極正確的工作態度?關鍵是要在工作中實踐好“嚴、實、快、新”四字要求。

首先,要著眼於“嚴”,積極進取,增強責任意識。責任心和進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條件。責任心強弱,決定執行力度的大小;進取心強弱,決定執行效果的好壞。因此,要提高執行力,就必須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堅決克服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心態。把工作標準調整到最高,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調整到最嚴,認認真真、盡心盡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絕不消極應付、敷衍塞責、推卸責任。養成認真負責、追求卓越的良好習慣。

其次,要著眼於“實”,腳踏實地,樹立實幹作風。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今事業必成於實。雖然每個人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隻要埋頭苦幹、兢兢業業就能幹出一番事業。好高騖遠、作風漂浮,結果終究是一事無成。因此,要提高執行力,就必須發揚嚴謹務實、勤勉刻苦的精神,堅決克服誇誇其談、評頭論足的毛病。真正靜下心來,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實,一項一項抓成效,幹一件成一件,積小勝為大勝,養成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良好習慣。

再次,要著眼於“快”,隻爭朝夕,提高辦事效率。“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執行力,就必須強化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弘揚“立即行動、馬上就辦”的工作理念。堅決克服工作懶散、辦事拖拉的惡習。每項工作都要立足一個“早”字,落實一個“快”字,抓緊時機、加快節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進行時間管理,時刻把握工作進度,做到爭分奪秒,趕前不趕後,養成雷厲風行、幹淨利落的良好習慣。

最後,要著眼於“新”,開拓創新,改進工作方法。隻有改革,才有活力;隻有創新,才有發展。麵對競爭日益激烈、變化日趨迅猛的今天,創新和應變能力已成為推進我們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執行力,就必須具備較強的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堅決克服無所用心、生搬硬套的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執行指令。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敢於突破思維定勢和傳統經驗的束縛,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尋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執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養成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

總之,提升個人執行力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隻要你按“嚴、實、快、新”的要求用心去做,相信一定會成功!

沒有好的流程就沒有執行

無論幹什麼事,無論在生活、休閑還是工作中,都有一個“先做什麼、接著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的先後順序,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流程,隻是我們沒有用“流程”這個詞彙來表達而已。除了“先做什麼、接著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的先後順序外,還經常說某某人能辦事,某某企業善於做事,能辦事、善於做事是說他們做事情有方法,比別人的更有效果,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可能是先後順序不同,也可能是做事的內容不同。因此,流程就是做事方法,它不僅包括先後順序,還包括做事的內容。同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資源投入,都需要借助資源的效用,包括資金、信息、精力、人員、技術等等,因此對投入的資源也要善加管理,否則也難於成事。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要想執行到位,就必須重視流程的作用。如果沒有製定出可行的流程,執行工作就無法到位。很多工作執行不到位,就是因為不按照流程辦事造成的。

中西方企業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上的一大差別是:西方企業習慣於按流程辦事,中方的不少企業則喜歡臨時決策。

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一位部門經理曾舉了個例子。有一次,他乘坐的飛機在深圳機場出了故障,乘客被告知這個航班將換一架正從外地趕來的飛機,可此時乘務員已經超時飛行了。怎麼處理這個“超時”?深圳機場方麵做不了主,便頻頻請示北京航空總局,時間被一拖再拖,機場一片混亂。這位在美國工作了10年的經理評價說,“這明顯是缺乏辦事流程”,乘務員超時飛行是個老問題,在國外,這類事早寫到規章製度裏了,一二三四五,照著條文上寫的辦就是了,不管誰當班都能處理。而我們這裏卻是乘客和航空公司都急得團團轉。

其實,用不著在美國呆10年,隻要與西方企業打幾次交道,對他們那種“按流程辦事”的做法就會有所體驗。這種體驗有時還相當強烈,因為對方的某些做法所表現出來的“流程意識”,幾乎到了刻板的程度。一個會議日程表,能把從起床到就寢的所有時間段安排得滴水不漏,連早上有“電話叫醒”,10分鍾休息在哪兒活動等細節都打印在表格上,而且執行起來絕不走樣。兩年前,大中國區記者團采訪Sun公司總部,時間表上寫著9點鍾開會,當時不少記者還在吃飯,Sun公司已宣布“現在開會”了,一看表,一分鍾也沒等。有人把這種現象叫作“文本文化”,即把要做的事情一律形成文字,而且寫下來就要照著做。

有人會不以為然,認為按照流程的條條框框做,是自找麻煩,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複雜了。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條條框框是如何來的呢?難道製定流程的人,是為了給大家製造麻煩才這樣要求的嗎?舉一個關於交通的例子,交通法規有兩個非常明確的規定:嚴禁超載和疲勞駕駛。這兩條規定從何而來?事實上這是從曆年的重大交通事故調查數據中總結出來的。

即使是已經執行了多年,現在打開電視和報紙,仍然經常看到由此原因導致的交通事故,且不說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是人員傷亡,讓親友如何承受?交通法規是因為它事關人命,所以需要人人嚴格遵守;而工作流程事關工作開展,是組織的靈魂,所以也需要人人遵守。如果編製的流程在某些地方確實不合理,可以按照適當的程序進行改進的。但是在改進的版本未發布之前,就要按照原有的要求執行,而不能以其需要改進為由不操作,否則不就是有法不依了嗎?這叫做尊重流程。

還有人說,流程是把人僵化了。但是實際上不是流程僵化了人,而是人在理解流程時把自己僵化了。理解了流程產生的背景,還要理解流程要求的每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這就要充分了解流程的目的。

事實上,設定流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從而節約管理成本。

建立流程有以下幾點好處:

(1)使得工作有序進行,不致雜亂。

(2)在工作出現錯誤時可及時分析出是哪個環節發生了問題。

(3)由於每一個流程中的節點都有相應的責任人,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責任人。

(4)在員工進行流動時,不至於因員工的流動而使得工作進度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