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願意享受工作,喜歡有領導魅力的領導者。他們有著高度的自覺性和進取精神,把工作視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願意為自己喜歡的工作付出,願意為尊重自己的領導者分憂解難。如果持續受到尊重,持續得到認可,員工們願意和領導者成為朋友,成為互相促進的工作夥伴。
員工不希望自己一天的時間都處在領導者的監督和管製之下,不願意在享受家庭生活的時候被領導者的電話騷擾,更不願意從夢中被電話吵醒。
他們喜歡在上班的時候能有更多的時間自己安排工作計劃,能對工作有更多的主動權,能駕馭更多的工作內容。如果沒事的時候,能上網瀏覽信息或者讀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和自己欣賞的人探討工作和生活。
他們也希望在下班的時候暫時忘掉工作,享受家庭團聚的溫馨,與好友一起休閑,聊聊天,敘敘舊。他們不希望一天24小時都掛念著工作,時時處在備戰狀態。所以作為領導者,不必對下屬過於苛求。總之,領導應該人性化。
強勢作風會導致員工保守
“你們怎麼辦事的?我1個人可以頂你們10個……”在集體會議上,某公司的老板又發火了。其實,在這個公司,被老板訓斥已經成為每一位想留下員工的必修課。
強勢的老板常常培養出的是奴性文化。有這麼一種說法,征服欲是男人的一種天性。這個公司的老板,正是這種欲望的放縱者。老板畢業於某名牌大學,在廣告行業稱得上是一個全才:文案、策劃、設計樣樣精通,策劃總監、營銷經理、品牌顧問等職位都可以勝任。真可謂強勢強能,銳不可當。
俗話說,能人多幹事。這個老板事必躬親,每次提案一定要親自出馬。就算簡單的海報,單張創意、設計也要親自把關;一個活動從聯係業務、策劃到執行總少不了他的指揮。到頭來,搞得團隊心浮氣躁,新業務沒拉到,老客戶還又萌生去意。這樣,員工遭到了批評,從創作總監到執行總監,從前台接待到文案設計,公司上上下下,所有員工被批得麵紅耳赤。
這樣,在這家公司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方麵,給了那些對工作沒有激情的員工和能力有限、不敢輕舉妄動的員工以濫竽充數的機會。大家聽從老板,誰還管這些沒做事的小職員啊!另一方麵,公司的人員流動現象很嚴重,年輕氣盛的創意新人無法忍受這種屈辱。才華橫溢的設計精英信奉“到哪裏都是主場”的豪言,甚至前台招待也換了一個又一個。留下的,都是“久經罵場”的“忠誠軟弱之士”。
長此以往,這個公司的員工養成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習慣,老板有理無理都是真理,員工見到老板,立刻埋頭苦幹。
這種現象,可以定義為員工的“奴化現象”。如果把這種現象看成企業文化的一種,甚至可以定義為“奴性文化”,是員工從心底裏透出來的順從和畏懼。它是由強勢、專製的老板和“苟且偷生”的員工共同培養而成的。奴性文化主導下的企業,對錯全憑老板一己之見。不僅如此,老板基本上確定了每一個案子的運作策略,員工隻是對這種策略加以執行。團隊協作,通常就是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老板之所想”,投老板之所好而已。這樣,老板在個人崇拜中陶醉,員工的創造力在懶惰中被消磨。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才的質量基本決定了公司的創新實力。奴性文化主導下的企業,公司的員工是極不穩定的。員工流動頻率高,必然導致過高的人力資源成本,以及公司聲譽下降,這樣怎麼能吸引優秀人才呢?
所以,奴性文化主導下的企業,既不能培養、提升在職員工,又很難吸引和招納優秀人才。企業的競爭力根本無從談起。
失去熱忱就等於失去生命
沒有什麼比失去熱忱更使人覺得垂垂老矣,這條著名的定理的提出者是美國自然科學家、作家杜利奧。杜利奧告訴人們:精神狀態不佳,一切都將處於不佳狀態。
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就在於他們有熱情積極的心態。一個人如果心態積極,樂觀地麵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裏。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裏,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有華氏125度。她沒有人可以談天——身邊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說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隻有兩行,這兩行信卻永遠留在她心中,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泥土,另一個人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令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但舍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又學習了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百萬年前這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人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
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是什麼使塞爾瑪發生了這麼大的轉變呢?是她的心態,是她對生活的一種熱情。重燃的生活熱情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的城堡》為書名出版了。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裏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
“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作家拉爾夫·愛默生說,“熱情像糨糊一樣,可讓你在艱難困苦的場合裏緊緊地黏在這裏,堅持到底。它是在別人說你‘不行’時,發自內心的有力聲音——‘我行’。”麥當勞的老板克羅克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克羅克一出生,就與一個本來可以發大財的時代擦肩而過——向西部淘金的運動結束了。正當他準備上大學時,又迎來了1931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他不得不順從囊中羞澀的現實,輟學去搞房地產。可房地產生意剛有起色,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打起來了。人們都隻顧逃命,哪有心思買房?於是房價急轉直下,克羅克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以後,他到處求職,曾做過急救車司機、鋼琴演奏員和攪拌器推銷員。但似乎一切都不順,不順幾乎就沒離開過克羅克。
盡管如此,克羅克仍是熱情不減,執著追求,毫不氣餒。1955年,在外麵闖蕩了半輩子的他空手回到了老家。在賣掉了家裏的一份小產業後,克羅克開始做生意。這時,他發現迪克·麥當勞和邁克·麥當勞開辦的汽車餐廳生意十分紅火。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確認這種行業很有發展前途。當時克羅克已經52歲了,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正是準備退休的年齡,可這位門外漢卻決心從頭做起,到這家餐廳打工,學做漢堡包。後來,他毫不猶豫地借債270萬美元買下了麥氏兄弟的餐廳。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麥當勞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以漢堡包為主食的快餐公司,在國內外擁有7萬多家連鎖分店,年銷售額高達近200億美元。克羅克也被譽為“漢堡包王”。
生活處處有磨難,關鍵在於你用怎樣的心態去麵對。拿破侖·希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他的心態。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的差別在於成功人士有積極的心態和高昂的熱情。正因為克羅克擁有熱情的心態,才使得命運瑰麗多彩。的確,心態是真正的主人,你的心態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師。積極的心態使你充滿力量,去獲得財富、成功、幸福和健康,攀登到人生的頂峰。而消極的心態卻把一切讓你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剝奪得一幹二淨,在人生的整個航程中處於一種長期的暈船狀態,對將來總感到失望。要記住,成功之路總是為那些自強不息、審時度勢的人準備的。
要善於從工作中發現快樂
隻要聰明地幹活,就不會把人累垮。管理工作繁重而枯燥,領導者要善於從工作中尋找樂趣,而不是把工作當成一件苦差事。
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過“正確的工作”這一概念,其意思是指那種能夠促使人們付出全部精力和發揮最大潛能優勢,最終有所成就的工作。領導者要尋找正確的工作,最可靠的方法是要從自己的興趣著手。
現實中能把自己的興趣和所從事的工作完美結合起來的人是幸運的。但事實往往令人遺憾,因為這樣的機會總是很少在現實生活裏出現,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因此需要我們從工作中發現快樂、激發興趣。
“就算你是挖地溝的,如果你想挖好,首先你得熱愛挖地溝這份工作。”喬·吉拉德經常被人問起他的職業。聽到答案後對方常不屑一顧,“你是賣汽車的?”但喬·吉拉德並不在意,他回答道:“是的,我就是一個銷售員,我熱愛我做的工作。”正是這種對推銷工作的熱愛使他一步步向上走,他平均每周賣42輛汽車,每天賣6輛,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正如亞伯拉罕·林肯所說的:“隻要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的話:“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來自客體,而是由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隻要能從工作中發現快樂,我們就能成功。